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瞿柳红

作品数:24 被引量:175H指数:8
供职机构: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2篇早产
  • 10篇新生儿
  • 10篇早产儿
  • 10篇产儿
  • 8篇婴儿
  • 5篇小肠
  • 5篇小肠结肠炎
  • 5篇结肠
  • 5篇坏死
  • 5篇坏死性小肠结...
  • 5篇肠炎
  • 3篇胆红素
  • 3篇蛋白
  • 3篇低出生体质量
  • 3篇低出生体重
  • 3篇低出生体重儿
  • 3篇新生儿坏死性...
  • 3篇早产低出生体...
  • 3篇胎龄
  • 3篇脑损伤

机构

  • 23篇广州市花都区...
  • 9篇广州市妇女儿...
  • 6篇中山大学附属...
  • 5篇佛山市妇幼保...
  • 5篇广州医学院第...
  • 5篇广州医学院第...
  • 5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暨南大学
  • 2篇深圳市儿童医...
  • 2篇中山市博爱医...
  • 2篇深圳市宝安区...
  • 2篇广州医科大学
  • 1篇广州医学院
  • 1篇佛山市第一人...
  • 1篇广州市儿童医...
  • 1篇顺德第一人民...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江西省儿童医...
  • 1篇东莞市太平人...

作者

  • 23篇瞿柳红
  • 7篇庄桂英
  • 5篇高平明
  • 5篇崔其亮
  • 5篇谭小华
  • 5篇丘小汕
  • 5篇张慧
  • 5篇湛洁谊
  • 4篇肖昕
  • 4篇吴繁
  • 4篇李思涛
  • 3篇李薇
  • 3篇周伟
  • 2篇黄艳
  • 2篇马丽亚
  • 2篇杨冰岩
  • 2篇唐娟
  • 2篇荣箫
  • 2篇覃安志
  • 2篇冯雪

传媒

  • 5篇中华实用儿科...
  • 2篇中国临床医生...
  • 2篇临床儿科杂志
  • 2篇广东医学
  • 2篇内科
  • 2篇中华新生儿科...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国际儿科学杂...
  • 1篇中国新生儿科...
  • 1篇亚太传统医药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6篇2013
  • 6篇2012
  • 1篇2011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6例新生儿脐静脉插管末端细菌培养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对需行脐静脉插管的早产儿,在插管过程中对插管末端采样进行细菌培养,记录有无感染、感染何种细菌,最后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脐静脉插管可能导致病菌感染,留管时间越长越容易导致感染,不同人群易感菌群不同。脐静脉插管术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发展途中应注意其不良反应,尤其是合并细菌、真菌等感染而导致患儿感染败血症,针对此类患儿需确保患儿的生存质量,同时尽量降低医疗费用。
许擎宇瞿柳红徐庆活
关键词:新生儿脐静脉插管细菌
广州和佛山地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时宫外生长迟缓发生情况调查被引量:21
2012年
目的评价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生时宫内生长受限(IUGR)和出院时宫外生长迟缓(EUGR)的发生情况。方法广州市、佛山市10家医院新生儿科出院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胎龄<37周,体重<2500g),分别以出生时、出院时生长发育指标在相应宫内生长速率期望值的第10百分位水平以下定义为IUGR、EUGR,分别计算各胎龄组、各体重组IUGR、EUGR发生率及总的发生率,并计算各胎龄组、各体重组EUGR发生率比IUGR发生率增加的比例。结果共595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生时以体重、身长、头围为指标的IUGR发生率分别为20.2%、16.5%和24.4%,出院时以体重、身长、头围为指标的EUGR发生率分别为42.2%、28.1%和34.3%。不同出生胎龄(<31周、31~32周、33~34周、≥35周)出院时EUGR发生率较出生时IUGR发生率变化的情况:以体重为指标,EURG发生率各组分别增加36.8%、24.8%、19.1%、18.3%;以身长为指标,EUGR发生率各组分别增加26.5%、17.4%、8.2%、6.5%;以头围为指标,各组分别增加26.5%、14.0%、8.2%、3.2%,胎龄越小,增加率越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出生体重(<1500g、1500~1999g、≥2000g)出院时EUGR发生率较出生时IUGR发生率变化的情况:以体重为指标,EUGR发生率分别增加45.3%、21.2%、17.4%;以身长为指标,EUGR发生率分别增加29.7%、14.8%、4.6%;以头围为指标,EUGR发生率分别增加26.6%、12.0%、4.3%,体重越低,增加率越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IUGR发生率较高,出院时EUGR发生率较IUGR发生率增高,且出院时EUGR发生率较出生时IUGR发生率的增加随出生胎龄和出生体重的降低而升高。
谭小华崔其亮吴繁张慧高平明黄润忠杨基龙阮婉芬黄志坚瞿柳红丘小汕湛洁谊高树辉
关键词:宫内生长受限宫外生长迟缓
出院后不同喂养方式对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1~3月龄体格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6
2012年
目的 探讨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出院后,以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母乳、足月儿配方奶三种不同方式喂养对其生后1-3月龄体质量、身长、头围等体格生长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从广东省10家医院新生儿科出院的407例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按喂养方式不同,分为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喂养组 (PDF组,n=258)、母乳喂养组 (BM组,n=58)、足月儿配方奶喂养组 (TF组,n=91),观察比较各组婴儿生后1-3个月体质量、身长、头围的增长情况。结果 PDF组婴儿在1、2、3月龄时体质量、身长的增长均超过T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PDF组婴儿在1、3月龄时体质量、身长的增长超过B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但在2月龄时,体质量、身长的增长与B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三组婴儿在1、2、3月龄时,头围增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 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出院后应用PDF喂养能促进生后早期的体质量、身长增长,这可能有助于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实现追赶生长,避免或减少宫外发育迟缓的发生。
吴繁崔其亮张慧谭小华高平明黄润忠杨基龙阮婉芬黄志坚瞿柳红丘小汕湛洁谊高树辉
关键词: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
母乳糖巨肽水平检测及其与多种初生婴儿配方奶粉的比较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人母乳糖巨肽(GMP)的水平,为优化初生婴儿配方奶粉的营养成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身体健康、无特殊饮食习惯、生活安定、奶量充足,年龄25—39岁,第1胎足月经阴道自然分娩的产妇30例。分为初乳组和成熟乳组,每组15例,每例采集5mL母乳(前段乳汁)。初乳组采集的时间为产后第2天,成熟乳组采集的时间为产后第42天。采用凝乳酶对母乳进行水解,再采用唾液酸测试盒检测上清液中唾液酸水平(比色法),并以此代表GMP的相对水平。另外,选取6种市售品牌配方奶粉作为奶粉组,各自配制成液态标准奶,用同样方法检测其唾液酸水平。采用方差分析法比较各组唾液酸水平。结果GMP最佳酶解条件:酶液质量浓度0.25g/L,酶解时间120min。初乳组唾液酸质量浓度为(3486.98±406.70)mg/L,成熟乳组唾液酸质量浓度为(2687.95±375.85)mg/L,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者高于后者,且各组内个体间差异小(CV_初乳=0.12,CV_成熟乳=0.14)。配方奶粉组唾液酸质量浓度为(1196.93±608.40)mg/L,低于初乳和成熟乳中的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各种品牌配方奶粉的平均唾液酸水平差异较大(CV=0.63)。结论人初乳中GMP的水平较成熟乳高;不同品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中的GMP水平多寡不均,测得值与人乳比较也存在较大差异。但由于人乳和牛乳GMP分子质量及所含氨基酸残基数量不同,因而达到同样的GMP生理功效所需人乳或牛乳GMP水平可能不同。为优化初生婴儿配方奶粉的营养成分,使之更接近人乳,有必要进一步探讨相对于人乳的最佳配方奶粉GMP水平。
瞿柳红黄龙光陶莉吴圣楣周伟
关键词:唾液酸母乳配方奶粉
白介素-8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诊断中的价值及意义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白介素-8(IL-8)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NEC患儿20例,其中Ⅱ期15例,Ⅲ期5例;选择同期胎龄匹配本院出生的喂养不耐受患儿40例为对照组,留取NEC或喂养不耐受患儿诊断时静脉血测IL-8水平。结果两组患儿IL-8数据呈非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两组患儿IL-8水平在NEC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Z=5.826,P=0.005)。对NEC组进行亚组分析,Ⅱ期IL-8水平低于Ⅲ期患儿,差异有显著性(Z=2.837,P=0.005)。根据IL-8的结果绘制ROC曲线,其中ROC曲线下面积为0.925,以IL-8≥27pg/ml为临界值,其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90%、81.3%。结论 IL-8可作为NEC诊断的一种指标,NEC组Ⅱ期患儿IL-8水平低于Ⅲ期患儿,其原因与NEC病情进展,炎症反应越严重有关。
吴鹰军刘梦娴覃安志瞿柳红肖昕
关键词: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喂养不耐受白介素-8
固尔苏不同剂量治疗新生儿NRDS疗效对比观察
2012年
目的:观察NRDS(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采用不同首次剂量固尔苏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将胎龄<36周并于生后3d内诊断为NRDS的156例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78例,在确诊后分别首次给予固尔苏200mg/kg及100mg/kg,病情如无明显改善每12h后再次给予100mg/kg,总剂量不超过400mg/kg,需要进行机械通气时均及时进行。结果:治疗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平均吸氧时间、接受第2、3剂固尔苏治疗比例、血气分析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确诊为NRDS的患儿,首次给予固尔苏200mg/kg能够明显改善症状体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许擎宇瞿柳红庄桂英
关键词:固尔苏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
单核细胞绝对值计数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外周血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绝对值计数(AMC)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患儿外周血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NEC患儿26例为NEC组,选择同期本院出生的52例喂养不耐受患儿为对照组,收集患儿诊断时(Ⅱ点)、诊断前3~5天(Ⅰ点),诊断后3~5天(Ⅲ点)的单核细胞绝对值计数。结果 NEC组患儿单核细胞绝对值计数在Ⅰ、Ⅱ、Ⅲ点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其中在NEC诊断时降到最低,20例(76.9%)NEC患儿AMC动态变化符合以上趋势。单核细胞绝对值计数在Ⅰ点和Ⅲ点均高于Ⅱ点(P=0.020,P=0.021)。对照组在Ⅰ点单核细胞绝对值最低,随后逐渐升高,其中有30例(57.6%)患儿AMC动态变化符合以上趋势,不同时间点比较,Ⅱ、Ⅲ点均大于Ⅰ点(P=0.008,P=0.01)。结论AMC与NEC的病情变化具有相关性,提示AMC在NEC的发病过程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
覃安志李思涛庄桂英瞿柳红肖昕
关键词: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喂养不耐受
不明原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31例遗传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不明原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遗传因素及进行新生儿黄疸相关基因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1年7~9月广东地区出生的不明原因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进行前瞻性研究, 采用基于目的基因捕获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4个新生儿黄疸相关基因的外显子区域进行检测, 对变异致病性进行解读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331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中, 筛出阳性患儿139例(42.0%), 包含5种疾病, Gilbert综合征65例(19.6%),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48例(14.5%), 钠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缺陷病18例(5.4%), Citrin缺乏症4例(1.2%), Dubin-Johnson综合征4例(1.2%)。149例(45.0%)携带1个或多个基因变异位点, 43例(13.0%)未检出有临床意义的变异位点。8个高频变异位点(携带率>1%)为UGT1A1基因c.211G>A和c.1091C>T位点、G6PD基因c.1466G>T和c.1478G>A位点、SLC10A1基因c.800C>T位点、SLC25A13基因c.852_55del TATG位点、HBB基因c.12629delCTTT和c.316-197C>T位点。结论遗传因素是广东地区不明原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的重要因素, 常见致病基因是UGT1A1基因、G6PD基因、SLC10A1基因和SLC25A13基因, 且存在人群高频携带位点, 对不明原因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基因检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黎日保古霞吴国豪邓智荣康健泉梁藻缪涛瀚瞿柳红万忠和卢泳雪邓锦有刘冬俊刘王凯黄维本肖昕郝虎李思涛
关键词:婴儿高胆红素血症基因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真菌性败血症17例分析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征,为其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确诊为真菌性败血症的17例VLBWI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共收治VLBWI(含超低出生体质量儿)287例,确诊真菌性败血症17例,发生率为5.92%。17例真菌性败血症患儿在真菌感染前均接受过广谱抗生素和静脉营养治疗,14例曾机械通气,13例曾留置经外周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起病最早为生后7 d,最晚为生后51 d。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BG)均明显升高(46~8 285 pg/ml)。血培养白色假丝酵母菌9例,克柔假丝酵母菌4例,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例,无名假丝酵母菌2例。药敏试验显示所有菌株对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均敏感。17例起初均予氟康唑治疗,其中8例因疗效欠佳改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治愈13例,自动出院3例,1例死亡。结论 VLBWI真菌性败血症的发生率仍较高,病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医源性因素如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中心静脉置管、机械通气等不容忽视。患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血浆BG检测可作为真菌性败血症的诊断、疗效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氟康唑及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真菌性败血症效果较好。
魏谋唐娟瞿柳红荣箫袁媛陈晓文周伟
关键词: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真菌性败血症
不同胎龄早产儿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及其与骨定量超声值的关系被引量:20
2016年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早产儿维生素D状况,并评价其与骨定量超声值的关系。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测定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在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出生的早产儿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并应用Omnisense定量超声仪测量其左侧胫骨中段骨超声传播速度(SOS)。根据胎龄将早产儿分为A组(胎龄28~32周)、B组(胎龄32+1~34周)、C组(胎龄34+1~36+6周),比较3组间25-(OH)D水平和SOS值,并分析25-(OH)D水平与SOS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B、C组早产儿血清25-(OH)D水平分别为(41.65±21.15) nmol/L、(47.15±19.78) nmol/L和(49.35±19.93) nmol/L,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41,P=0.012)。3组早产儿维生素D充足与非充足(非充足包括不足、缺乏)的比率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38,P=0.023)。A、B、C组早产儿骨定量SOS值分别为(2 787.85±123.01) m/s、(2 865.12±129.44) m/s、(2 908.59±124.01) m/s,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716,P=0.000)。早产儿25-(OH)D与SOS具有正相关(r=0.084,P=0.024)。结论早产儿普遍存在维生素D水平不足或缺乏,胎龄越小,发生率越高。骨定量超声值与血清维生素D水平呈正相关,二者均随着早产儿胎龄的增加而增加。
蒋艳琼庄桂英李思涛瞿柳红
关键词:25羟维生素D婴儿早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