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云 作品数:20 被引量:121 H指数:7 供职机构: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自然科学总论 更多>>
孟加拉湾海表盐度变化特征的卫星遥感应用研究 被引量:2 2016年 本文利用2011年8月至2014年3月Aquarius卫星盐度产品结合Argo等实测盐度资料,探讨了孟加拉湾海表盐度的季节及年际变化特征。结果显示,Aquarius与Argo盐度呈显著线性正相关,总体较Argo盐度值低,偏差为-0.13,其中在孟加拉湾北部海域负偏差值比南部海域更大,分别为-0.28和-0.10。Aquarius卫星与Argo浮标在表层盐度观测深度上的差别是造成此系统偏差的主因。Aquarius盐度资料清晰显示了孟加拉湾海表盐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包括阿拉伯海高盐水的入侵引起湾南部海域盐度的变化以及湾北部淡水羽分布范围的季节性迁移等主要特征。此外,分析还揭示了2011(2012)年春季整个湾内出现异常高盐(低盐)现象。研究表明,2010(2011)年湾北部夏季降雨减少(增加)导致该海域海水盐度偏高(偏低),并通过表层环流向南输运引起次年春季湾内表层盐度出现异常高盐(低盐)现象,春季风应力旋度正(负)距平通过影响盐度垂直混合过程对同期表层盐度异常高盐(低盐)变化也有影响。 林新宇 邱云 杜岩 周喜武 宣莉莉 许金电关键词:孟加拉湾 环流 斯里兰卡冷涡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5 2008年 利用卫星遥感资料结合历史水文资料分析了斯里兰卡冷涡的季节演变及其形成机制。分析表明,斯里兰卡冷涡发生于每年的6—10月之间,其中心位于8°N、83°E,垂直深度可至250m。西南季风受斯里兰卡岛地形的阻挡而在其东侧海域形成气旋式风应力旋度引起的向上Ekman抽吸是冷涡产生的主要原因。冷涡随季节的发展先朝东北、后朝西北方向移动,造成冷涡的季节平均位置比气旋式风应力旋度偏北1—2个纬度。西南季风漂流的平流作用以及基于β平面的简单涡旋传播理论可分别用于解释涡旋的东北向和西北向运动。 邱云 李立 周喜武关键词:孟加拉湾 冷涡 高度计 用TOPEX/POSEIDON高度计数据分析热带大西洋海面高度距平的低频变化 被引量:2 2006年 利用1992年10月~2002年7月的TOPEX/POSEIDON(T/P)卫星高度计月平均格点数据分析了热带大西洋(15°S^25°N,5°~50°W)海面高度距平的低频变化。由热带大西洋大约10 a海面高度距平变化的标准差分析得到:在赤道附近海区(2°~5°N,25°~45°W)、非洲沿岸海区(11°~16°N,16°~18°W)海面高度波动剧烈。对海面高度距平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得到EOF的3个模态分别占有方差比例为51.5%,13.2%和7.9%。第一模态揭示的是热带辐合带(ITCZ)的季节性迁移导致海面高度距平沿着ITCZ平均位置经向倾斜的1 a周期变化,第一模态还显示了太阳辐射的季节差异引起南北两个海盆海面高度的整体升降。第二模态描述了中心分别位于(3°N,40°W)和(7°N,45°W)附近两个涡漩的变化。第三模态表征的是几内亚海湾上升流和赤道北部下降流在6~7月强度达到最大。对EOF时间系数曲线的经验模态分解(EMD),结果表明热带大西洋低频变化包含的成分主要有:0.5,1,2,4和6 a。其中1 a周期是热带大西洋海面高度变化最主要的周期成分,0.5 a周期和2 a周期也是热带大西洋海面高度变化的重要形式;而4 a和6 a周期所占的比例较小。另外EMD方法还分解出1997~1998年太平洋El Nino事件对热带大西洋海面高度的影响。 邱云 胡建宇关键词:热带大西洋 TOPEX/POSEIDON Argos浮标及模型反演吕宋海峡区域流场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6 2009年 针对黑潮是以流套、分支还是黑潮锋的方式侵入南海的不同观点,应用Argos浮标数据探讨了吕宋海峡黑潮的季节性分布特征,并利用区域海洋模式系统(ROMS)对吕宋海峡黑潮流态进行数值模拟,进而研究吕宋海峡表层和120.75°E断面黑潮流态的季节分布特征以及断面流量变化,并与实测值、他人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春夏两季黑潮主要以黑潮锋的形式存在,夏季有南海水汇入黑潮主干,秋冬两季有时会以流套形式入侵南海,并部分从台湾南部折回到黑潮主干,冬季有一小部分黑潮水以分支形式直接入侵南海.本模型计算表明:在吕宋海峡120.75°E断面上,常年有东西向海流,海峡上层的净通量为负值(流向南海),下层的净通量春季为正值,其它季节均为负值,整个断面每个季节的体积输送为太平洋水净输入南海,平均净输运量为1.305×107m3/s. 陈兆云 张振昌 江毓武 王佳 邱云关键词:吕宋海峡 黑潮 ARGOS 孟加拉湾上层环流研究综述 被引量:12 2006年 综述了孟加拉湾上层环流研究的主要成果并指出,研究海区环流与季风转换不完全同步。在西南季风期间,南、北海区各有一气旋式环流;在秋季季风过渡期间,出现海湾尺度的气旋式环流;在东北季风期间,气旋式环流减弱北移,南部则为一反气旋式环流控制;春季与秋季的情形相反,整个湾出现一海湾尺度的反气旋式环流。研究海区环流的变异主要受季风、赤道远地作用和浮力通量等复杂外源作用的影响。东印度沿岸流的季节变化与季风转换也不同步,局地风、内部Ekman抽吸、远地沿岸风及赤道远地作用的影响对沿岸流周年变化有重要作用。孟加拉湾上层环流年际变化显著,此年际变化主要受赤道风场的影响。 邱云 李立关键词:孟加拉湾 上层环流 季风 赤道印度洋-孟加拉湾水位低频波动的耦合传播特征 本文利用一套高时空分辨率的SLA触合资料,结合沿岸潮位站水位资料以及ERS风场资料,分析赤道印度洋及孟加拉湾沿岸水位的低频波动特征,试<br> 图寻找赤道印度洋和孟加拉湾之间水位波动耦合传播的观测依据,进而... 邱云 李立关键词:赤道印度洋 孟加拉湾 孟加拉湾上层地转环流周年变化的遥感研究 被引量:6 2007年 应用1993~2003年TOPEX/Poseidon卫星测高数据结合历史水文资料,反演了孟加拉湾海面动力地形的平均周年变化,探讨了孟加拉湾上层环流季节特征和演变规律.结果显示,虽然孟加拉湾的大气环流受季风支配年周期波动显著,但表层环流形态的周年演变却呈3个不同的阶段.1~4月间(东北季风后期)湾内受一个海盆尺度的强大反气旋式环流的支配,湾口为西向流;5月西南季风骤起,印度季风漂流越过印度半岛南端出现在湾口,湾内反气旋环流弱化,在其南北两侧各出现一气旋式涡,构成5~9月间南北相间的三涡结构;10月东北季风再起,湾口漂流再次转向,10~12月间湾内则为海盆尺度的弱气旋式环流.受上述环流格局影响,位于西边界的印度沿岸流亦呈相应的3个阶段变化.分析表明,孟加拉湾风应力旋度的变化是造成湾内环流3个阶段演变的主要原因.本地风场和来自赤道海域的外强迫的共同驱动形成了孟加拉湾环流周年演变的独特规律. 邱云 李立关键词:孟加拉湾 地转流 周年变化 卫星高度计 东北季风期台湾海峡的逆温现象 被引量:6 2012年 利用2006-2008年3个航次水文资料,结合日本海洋数据中心(JODC)的历史温度数据分析了东北季风期台湾海峡的逆温现象。结果显示,除台湾浅滩及海峡西岸浅水区外,几乎整个台湾海峡皆有逆温现象。逆温幅度和发生频率在海峡西部较高,海峡东部及粤东近海较低。逆温层上界深度春季较秋、冬季深,逆温频发区(发生频率大于60%)随着季节南北向移动,秋季频发区的最南端位于厦门近海,冬季扩展至台湾浅滩北部,春季回退至平潭近海。分析表明,浙闽沿岸水随季节南北向伸缩导致了逆温频发区的同步移动。除了季节变化外,逆温现象在2006年和2007年冬季有显著差异,2006年逆温仅出现在海峡西部近岸海域,2007年扩展至海峡东部且向南伸至粤东近岸,浙闽沿岸水的横向伸缩是造成此差异的主因。 邱云 许金电 郭小钢 林娜 周喜武关键词:台湾海峡 逆温 东北季风期台湾海峡的逆温现象 利用2006~2008年3个航次水文资料,结合日本海洋数据中心(JODC)的历史温度数据分析了东北季风期台湾海峡的逆温现象.结果显示,除台湾浅滩及海峡西岸浅水区外,几乎整个台湾海峡皆有逆温现象.逆温幅度和发生频率在海峡西... 邱云第二次国际印度洋科学考察计划(IIOE-2)介绍 被引量:8 2017年 为纪念首次国际印度洋科学考察计划(International Indian Ocean Expedition,IIOE)成功实施50周年,进一步推动印度洋多学科交叉的新认识,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Oceanographic Commission,IOC)、国际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Scientific Committee on Oceanic Research,SCOR)和印度洋全球海洋观测系统计划(Indian Ocean Global Ocean Observing System,IOGOOS)在2015年联合启动了第二次国际印度洋科学考察计划(Second International Indian Ocean Expedition,IIOE-2,2015—2020年)。本文简要回顾了首次IIOE的发起、实施和主要成果,介绍了IIOE-2的主要内容和我国的优先参与方向,呼吁我国科学家将IIOE-2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更加积极地参与IIOE-2国际合作,推动在印度洋环流与气候、海洋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地球生物化学循环、海底科学等领域取得新的科学进展。 于卫东 方越 刘琳 王永刚 周磊 邱云 杜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