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闫栋

作品数:10 被引量:77H指数:3
供职机构:山西省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胃肠
  • 5篇间质
  • 5篇间质瘤
  • 4篇肿瘤
  • 4篇胃肠道
  • 4篇胃肠道间质瘤
  • 4篇肠道
  • 4篇肠道间质瘤
  • 3篇源性
  • 3篇直肠
  • 3篇肠癌
  • 3篇KIT
  • 2篇短程
  • 2篇伊立替康
  • 2篇预后
  • 2篇源性肿瘤
  • 2篇直肠癌
  • 2篇受体
  • 2篇突变
  • 2篇组织病理学

机构

  • 9篇山西省肿瘤医...
  • 4篇山西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闫栋
  • 10篇梁小波
  • 7篇侯生槐
  • 5篇王立平
  • 4篇张鑫
  • 4篇李超亿
  • 4篇胡学忠
  • 3篇杨君
  • 3篇姜慧员
  • 2篇郗彦凤
  • 2篇马峻杰
  • 2篇王立春
  • 2篇白文启
  • 2篇马俊杰
  • 2篇范立
  • 2篇陈明晓
  • 1篇冯毅
  • 1篇姜汇源
  • 1篇李超义

传媒

  • 2篇中华胃肠外科...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中国微创外科...
  • 1篇中国处方药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第十四届全国...

年份

  • 3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伊立替康、5-FU及联合短程放射治疗后直肠癌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目的:观察并评价低位直肠癌术前伊立替康(CPT-11)、5氟尿嘧啶(5-FU)及联合短程放射治疗后的病理学改变及疗效,为寻找有效的新辅助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4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在术前行CPT-11、5-FU及联合...
梁小波马峻杰范立陈明晓闫栋李超亿姜慧员胡学忠
西妥昔单抗治疗转移性大肠癌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评价西妥昔单抗治疗转移性大肠癌(mCRC)的临床疗效。方法全面检索2008年8月前发表的评价西妥昔单抗单药或联合化疗二线或一线治疗mCRC的临床试验,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提取人选试验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疗效数据。对研究目的相同的多项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数据采用RevMan4.2软件进行定量合并,对不符合定量合并要求的数据作统计描述。结果符合选择标准的临床试验22项,其中8项随机对照试验,1项非随机对照试验和13项单组试验。8项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目的和干预措施互不相同,未能进行定量合并。西妥昔单抗联合伊立替康二线治疗先前伊立替康治疗失败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阳性的mCRC有效率16.4%~23.0%,中位生存期8.6~10.7个月,一线治疗mCRC有效率42.O%~67.0%,中位生存期33.0个月。西妥昔单抗联合奥沙利铂一线治疗mCRC有效率46.0%~72.0%,中位生存期28.2~30.0个月。与KRAS突变型的mCRC相比,KRAS野生型患者能从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中获得更高的有效率和更长的疾病无进展生存期。结论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mCRC疗效肯定,KRAS基因状态可预测疗效。
侯生槐梁小波白文启杨君闫栋张鑫王立春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肿瘤转移西妥昔单抗
肝转移胃肠道间质瘤c—kit、PDGFRA基因突变研究
2012年
目的探讨肝转移胃肠道间质瘤(GIST)发生的机制。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基因测序法检测12例肝转移GISTc—kit基因第9、11、13、17号外显子和PDGFRA第12、18号外显子序列,总结基因突变规律,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本组5例胃部,1例小肠,其他6例。本组c—kit基因突变率为91.7%(11/12),外显子11为83.3%(10/12)。未检测到PDG—FRA基因突变。本组性别、年龄、原发部位、肿瘤大小、核分裂相、NIH危险度分级、肝转移时间、细胞形态、细胞丰富程度、核异型对c—kit基因外显子11突变率及突变形式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转移GIST基因突变主要集中在c.kit第11号外显子。突变方式有缺失、点突变和缺失伴点突变。缺失突变多见。肝转移GIST临床病理与外显子11突变率、突变形式无明显相关。
梁小波闫栋王立平侯生槐李超义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突变
胃肠道间质瘤kit、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基因突变分析与临床病理研究
2012年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由突变的kit和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alpha,PDGFRA)基因驱动的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kit和PDGFRA突变的确定不仅可以评价原发疾病的预后,而且可以判断靶向治疗的获益情况。本研究对106例GIST标本行kit和PDGFRA基因突变检测,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关系。
闫栋梁小波郗彦凤王立平侯生槐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KIT受体ΑPDGFRA间叶源性肿瘤
伊立替康、5氟尿嘧啶及联合短程放射治疗后直肠癌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观察并评价低位直肠癌术前伊立替康(CPT-11)、5氟尿嘧啶(5-FU)及联合短程放射治疗后的病理学改变及疗效,为寻找有效的新辅助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2年4月至2009年4月山西省肿瘤医院4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在术前行CPT-11、5-FU及联合短程放射治疗。伊立替康组18例,伊立替康联合短程放疗组23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病理改变,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显微镜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肿瘤细胞变性、坏死;CT显示伊立替康组肿瘤与治疗前相比平均缩小33.1%(直径13.5mm比20.2mm),伊立替康联合短程放疗组肿瘤平均缩小34.4%(直径12.8mm比19.5mm)。按直肠癌消退分级(RCRG)伊立替康组和伊立替康联合短程放疗组的例数分别为:1级7例和18例,2级4例和3例,3级7例和2例(均P〈0.05)。两组3级癌细胞死亡、间质纤维化、血管内膜增厚的比例分别为:7例和17例,6例和17例,3例和14例(均P〈0.05)。伊立替康联合短程放疗组中有5例患者达到了病理学完全缓解。结论CPT-11、5-FU可以作为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药物,两种药物结合短程放射治疗疗效更好。
马峻杰梁小波范立陈明晓闫栋李超亿姜慧员胡学忠
关键词:坏死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治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月经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03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分析总结患者基本特征、其病理学类型、影像学检查、外科手术治疗等临床资料。结果男53例,女50例,中位年龄44.5岁。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临床表现主要以腹部包块、腹痛、腹胀和腰背痛为主,超声、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诊断检出率均可达100%。本组病例中完整切除75例,肿瘤完全切除率72.81%,其中联合脏器切除22例。28例部分切除。结论影像学检查对术前诊断和确定手术切除范围有重要意义。完善的术前准备和联合脏器切除可以提肿瘤高完整切除率,对其诊治有重要意义。
杨君梁小波侯生槐闫栋张鑫
关键词: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对比开放手术远期疗效与安全性的荟萃分析被引量:59
2009年
目的荟萃分析比较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1991年1月~2007年7月发表的腹腔镜手术对比开放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随机对照试验,摘录入选文献数据,采用RevMan4.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按照筛选标准,共有14篇文献4989例结直肠癌患者入选。并发症两组除肠粘连发生率有差异外(P=0.002),其他并发症的差异均无显著性。远期疗效如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创伤小,安全有效,远期疗效与开放手术无差异。
侯生槐梁小波白文启王立春冯毅王立平杨君闫栋张鑫
关键词:结直肠癌腹腔镜远期疗效
胃肠道间质瘤的靶向治疗:现状和未来
2010年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现在已经明确大部分GIST由c-kit或PDGFRA的突变引起(Hirota S,Isozaki K,Moriyama Y,efal.1998:Hei Firich MC,Corles SCL,DuensingA,etal.2003)。手术切除是GIST主要的治疗方式,但术后易复发或转移。分子靶向治疗极大地提高了GIST的生存率。辅助及新辅助治疗、耐药问题等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闫栋梁小波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间叶源性肿瘤PDGFRAGISTC-KIT新辅助治疗
101例胃肠间质瘤的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分析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病理特征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02年1月到2008年12月收治的101例GIST患者的病理资料.结果 本组胃50例(49.5%),小肠19例(18.8%),其他部位32例(31.7%).核分裂像中位数18个/50 HPF.90例(89.1%)患者CD117阳性.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5%、62%和57%.单因素分析显示,GIST细胞丰富程度对生存率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67,P=0.028).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细胞密集(P=0.003)和肿瘤直径大于10 cm(P=0.028)预后差.结论 GIST细胞丰富程度和肿瘤大小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闫栋梁小波郗彦凤王立平侯生槐张鑫马俊杰李超亿姜汇源胡学忠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病理特征预后
C—kit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特征与胃肠间质瘤患者预后的关系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探讨C-kit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A)基因突变特征及其与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0年6月至2009年1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99例GIST患者的I临床病理、基因检测及随访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进行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99例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DFS)为61.5%;5年总体生存率(OS)为67.4%。其中,77例c-kit外显子11、4例c.kit外显子9和2例PDGFRA外显子18突变患者5年DFS分别为64.3%、14.3%和100%。5年OS分别为70.8%、50.0%和100%。在c-kit外显子11突变的类型中。26例点突变、44例删失突变和7例复制突变患者5年DFS分别为87.1%、44.9%和80.0%,5年OS分别为88.1%、57.0%和100%。各因素之间5年DFS和O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示,基因突变并不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492)。结论经手术治疗而未服用伊马替尼的GIST患者.基因突变型预后优于野生型。但基因突变并非其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李超亿梁小波马俊杰姜慧员胡学忠闫栋侯生槐王立平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C-KIT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