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向东

作品数:44 被引量:210H指数:7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通市应用研究计划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7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篇骨折
  • 9篇脊柱
  • 8篇腰椎
  • 8篇生物力学
  • 5篇融合术
  • 5篇手术
  • 5篇椎体
  • 5篇脊髓
  • 5篇脊髓损伤
  • 4篇胸腰段
  • 4篇胸椎
  • 4篇腰段
  • 4篇椎间盘
  • 4篇细胞
  • 4篇胶质
  • 4篇大鼠脊髓
  • 3篇胸腰段骨折
  • 3篇植骨
  • 3篇韧带
  • 3篇神经元

机构

  • 39篇南通大学
  • 5篇上海大学
  • 3篇南通市第三人...
  • 3篇海门市人民医...
  • 2篇苏州大学
  • 2篇如东县人民医...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无锡市第三人...
  • 1篇射阳县人民医...
  • 1篇南通市第四人...

作者

  • 39篇陈向东
  • 32篇张烽
  • 19篇曹涌
  • 12篇祝勇
  • 10篇朱鸣镝
  • 9篇姚羽
  • 9篇姜星杰
  • 9篇赵剑
  • 8篇王洪
  • 5篇王以进
  • 5篇陈晓庆
  • 4篇刘璠
  • 4篇王友华
  • 3篇曹毅
  • 3篇管俊杰
  • 3篇薛华伟
  • 3篇陈晔
  • 2篇姚登福
  • 2篇陶然
  • 2篇唐亮

传媒

  • 7篇江苏医药
  • 6篇交通医学
  • 4篇中国组织工程...
  • 3篇中国矫形外科...
  • 3篇中华创伤骨科...
  • 2篇中国骨伤
  • 2篇南通大学学报...
  • 1篇南通医学院学...
  • 1篇中华手外科杂...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国交通医学...
  • 1篇脊柱外科杂志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7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7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4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脊柱胸腰段骨折侧前方TSRH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及应用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测定TSRH用于脊柱侧前方内固定后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力学性能。[方法]采用15具尸体胸腰段标本,5具为正常(NS)对照组,10具造成压缩性骨折后5具用TSRH行侧前方固定、另5具用Zplate固定作对照,应用实验应力分析法进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应用TSRH内固定的脊柱应变、位移比正常脊柱对照组的应变、位移分别减小17%~20%和8%;固定后的强度和刚度与Zplate固定组相比仅小5%和5%,统计显示2种固定方法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TSRH侧前方内固定后的脊柱不但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得到满足,而且在承载能力、脊柱的稳定性上优于正常对照组,与Zplate固定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操作简便,价格低廉且临床应用疗效确切。
江振华陈向东张烽陶然
关键词:脊柱胸腰段骨折生物力学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的近期疗效被引量:41
2005年
目的评价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al plate,LPHP)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自2004年4月至2005年4月,采用LPHP治疗62例老年(平均68.5岁)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患者.其中男性45例,年龄62~77岁,平均70岁.女性17例,年龄60~71岁,平均67岁.根据Neer分型,单纯三部分骨折23例,三部分骨折伴有肩关节脱位3例;单纯四部分骨折31例,四部分骨折伴有肩关节脱位5例.采用改良Thompson切口,牵引复位后用克氏针临时固定骨折块,无需剥离骨膜,将LPHP插入合适位置,骨折近远端分别用锁定及单皮质螺钉固定.若有肩袖损伤则同时给予修补.术后第1天始进行钟摆、前屈、外旋被动功能锻炼,术后3个月开始力量训练.疗效评判采用Neer评分系统.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8个月,60例患者得到随访.53例无肩痛,7例偶有肩痛,所有患者均能完成日常生活动作.肩关节活动范围:前屈85°~180°,平均155°;后伸65°~80°,平均70.5°;外展90°~120°,平均100°;内收30°~45°,平均40.5°;外旋40°~60°,平均55°;内旋60°~100°;平均90°,内旋时拇指能触及的椎体棘突高度为T11-T6,平均于T9水平.根据Neer评分,优43例,良12例,中5例,差0例.术后优良率为91%,患者主观满意率为90%.结论 LPHP对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尤其是骨折疏松患者近期疗效满意.在保留肱骨头的内固定方法中,LPHP效果最为确切.
刘璠唐亮王友华曹毅曹涌祝勇王洪朱鸣镝陈向东
关键词:锁定钢板肱骨近端钢板治疗近期疗效老年性术后随访
骨肉瘤保肢手术结合辅助化疗23例效果观察
2006年
目的:探讨骨肉瘤保肢手术结合大剂量化疗的效果。方法:23例骨肉瘤患者进行瘤段骨切除灭活再植20例,自体骨或(和)异体骨移植3例。术前、术后均应用大剂量化疗药物。结果:术后随访3年以上18例,无瘤存活率77.8%(14/18),随访5年以上12例,无瘤存活率50.0%(6/12)。结论:骨肉瘤患者在应用大剂量化疗药物的基础上,保留患肢是可取的治疗方案,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祝勇张其恭施红光陈向东
关键词:骨肉瘤保肢术辅助化疗
椎弓根钉杆系统复位固定结合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分析椎弓根钉杆系统复位固定结合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应用全椎板减压,撑开椎间隙置入插入型融合器,再进行椎弓根钉杆系统复位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45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和影像学检查,对滑脱程度、椎间隙后高及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进行测量及评估。结果:术后所有患者滑脱均有不同程度复位,椎间隙后高由术前(3.9±1.2)mm增加至术后(9.7±1.3)mm,生理曲度恢复。临床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4.6±6.1)分降至术后的(15.6±5.4)分,结果优良。结论:椎弓根钉杆系统复位固定结合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不仅能使滑脱椎体复位,也有利于恢复腰椎生理曲度和提高融合率。
曹涌张烽陈向东王洪
关键词:腰椎脊柱滑脱脊柱融合术骨移植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后的近期疗效被引量:30
2005年
目的评价Neer型人工肱骨头置换术的近期疗效。方法自2000年8月至2004年1月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21例肱骨近端严重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男5例,女16例;年龄64~76岁,平均70岁。根据AOMüller分型,C13例,C28例,C310例。手术采用改良Thompson切口,假体以后倾40°位植入,肩袖予以重建。术后康复训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术后第1d~6周,主要进行被动练习。第二阶段为术后第7~12周,X线片示大、小结节愈合的征象后,进行肩部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第三阶段为术后第13~24周,恢复肩关节周围的肌力与活动度。采用Neer评分系统,根据患者疼痛、功能、肩关节活动范围及解剖恢复情况评价疗效。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4~55个月,平均34.5个月(2.8年)。17例无肩痛,4例偶有肩痛。21例均能完成日常生活动作。肩关节活动范围平均为:前屈115°,后伸42.5°,外展85°,内收32.5°,外旋40°,内旋50°。全组无脱位及半脱位。Neer评分优8例(>90分),良9例(80~90分),可3例(70~79分),差1例(<70分),优良率为80.9%,患者主观满意率90%。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严重关节内粉碎性骨折,近期疗效满意,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注意微创技术、适当增大人工肱骨头后倾角度、可靠有效地重建肩袖、重视术后正规康复训练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刘璠唐亮茅天曹毅王友华赵剑朱鸣镝祝勇陈向东曹涌王洪
关键词:近期疗效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关节活动范围日常生活动作肩部肌肉
腰椎新型动态固定系统腰椎后路固定融合的生物力学性能被引量:2
2008年
背景:脊柱融合固定过程中,用于后路固定的钉棒系统由于造成相邻椎体、椎间盘及椎间关节的应力改变以及反常活动,会导致固定融合后相邻节段的退行性变加速。目的:在腰椎后路固定融合过程中采用新型动态固定系统,验证动态固定系统在固定术后的即刻生物力学性能,并与传统固定系统相比较。设计、时间及地点:对照实验,于2007-11/12在上海大学生物力学研究所完成。材料:10具新鲜小牛T12~S5脊柱标本。方法:模拟人体生理运动情况,即轴向压缩、前屈、后伸、侧屈状态,并加上扭转状态测试。实验属稳定性实验,最大加载不超过125N的生理载荷,无破坏性影响,故标本可重复使用。依实验进程标本分为4组,每组10具标本。先对每具标本进行生理状态测试,然后制成L5~S1滑脱腰椎失稳实验模型进行测试,之后行后路椎间融合椎弓根钉棒固定,分别采用传统钉棒和动态固定系统建立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模型进行测试。实验过程中未出现标本破坏及内固定器械断裂失效等情况。主要观察指标:生理载荷125N时,生理状态、滑脱状态、传统钉棒固定及动态钉棒固定状态下腰椎的水平剪切刚度、轴向刚度及扭转强度。结果:采用两种固定系统行后路固定椎间融合后,系统的稳定性均明显超过滑脱状态,达到或超过生理状态。对于临近(上位)节段的应变、位移等影响,传统钉棒系统明显超过生理状态(P<0.05),而动态固定系统接近生理状态(P>0.05)。结论:采用腰椎动态固定系统行后路椎间固定融合后,其稳定性达到或超过正常生理状态,能够满足对临床固定手术后即刻稳定性的要求。与传统静态钉棒固定系统相比较,动态固定系统相邻椎体、椎间盘、椎间关节所承受的应力应变均明显降低,各项生物力学性能上均接近正常腰椎生理状态,不易产生邻近节段的退行性变,具有较大的优
王雪松张烽陈向东赵剑朱鸣镝王以进
关键词:腰椎椎间融合术内固定生物力学
旋转加压推注法在经皮椎体成形和椎体后突成形术中的应用
<正>目的探讨旋转加压推注法在椎体成形和椎体后突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血管瘤等疾病患者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或椎体后突成形术治疗。术中注入骨水泥时,采用旋转加压法推注。
朱鸣镝张烽王洪陈向东祝勇曹涌
文献传递
椎间孔镜下治疗脱垂型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策略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下治疗脱垂型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并探讨手术治疗的策略。方法 :36例单节段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方式治疗,观察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VAS疼痛评分、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改良Macnab临床疗效标准及手术相关指标。结果:VAS评分术前1天8.1±3.6分,术后1天2.3±1.6分,术后6个月2.1±1.9分,末次随访1.8±1.2分,与术前比较,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指数术前1天61.3±8.3分,术后1天18.6±6.8分,术后6个月12.8±7.2分,末次随访9.1±3.7分,与术前比较,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临床疗效优26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为91.7%。无复发病例。未发生相关手术并发症,手术时间65±15 min,卧床时间9.5±2.0 h,住院天数3.5±1.0天。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手术方法,选择正确穿刺靶点以及椎间孔成形是手术成功的先决条件。
姚羽薛华伟朱小建冯琪杰秦荣卿姜星杰李明陈向东曹涌张烽
关键词:微创腰椎间盘突出症
外源性表皮生长因子与神经生长因子对鼠坐骨神经再生影响的比较研究
2004年
目的 :研究外源性表皮生长因子 (EGF)与神经生长因子 (NGR)对鼠坐骨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 :雄性 SD大鼠 72只随机分成 3组 ,即损伤对照组、EGF组、NGF组。分别于术后 2周、4周、6周作坐骨神经功能指数 (SFI)、潜伏期、诱发电位、组织学检测、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恢复率各时间点 EGF组、NGF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EGF与 NGF之间无明显差异。潜伏期延迟率 EGF组、NGF组明显好于对照组 ,EGF组与 NGF组无明显差异。诱发恢复率 EGF、NGF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EGF组与NGF组间无显著差异。组织学检查 :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在 2周、4周时 EGF组、NGF组明显多于对照组 ,EGF组与 NGF组无显著差异。有髓纤维直径及截面积各时间点 EGF组与 NGF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EGF组与 NGF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超微结构观察 ,EGF组与 NGF组再生神经有髓纤维数 ,髓鞘厚度及髓鞘的成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外源性的 EGF与神经生长因子比较均能促进坐骨神经再生 ,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张烽陈向东王友华曹涌祝勇朱鸣镝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坐骨神经
Spy1在大鼠脊髓损伤过程中表达的时空变化
2013年
目的 :探查Spy1在脊髓损伤后表达变化,探讨其在脊髓损伤和修复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 :构建急性SD大鼠脊髓创压伤模型,采用蛋白质印迹、免疫荧光、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观察Spy1在损伤脊髓中表达的时空变化。结果:在脊髓损伤后Spy1表达逐渐增加并在12 h达到高峰,14 d后恢复正常水平。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脊髓损伤后12 h,Spy1在临近损伤中心的脊髓中的表达显著增加。免疫荧光结果显示Spy1与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存在共定位。结论:脊髓损伤后脊髓中Spy1表达上调,参与了脊髓损伤的病理过程。
陈晔施晓健陈向东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