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婉南 作品数:31 被引量:64 H指数:5 供职机构: 福建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福建省重大科技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福建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自然科学总论 更多>>
双剪接型2.2 kb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剪接变异体编码蛋白的反式激活作用 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研究双剪接型2.2 kb乙型肝炎病毒(HBV)剪接变异体编码的新蛋白的功能。方法PCR扩增双剪接型2.2kb HBV剪接特异性新基因并克隆于哺乳动物细胞表达载体pcDNA3.1/ HisC。以FuGENE6将此重组载体(pcDNA3.1/HisC-TPds)转染Huh7细胞,采用融合表达的多肽表位(X- press表位)抗体,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在不同时间段的表达。pcDNA3.1/HisC-TPds分别与β-半乳糖苷酶报告载体psv-β-galactosidase(含SV40启动子/增强子)或pCMVβ(含CMV即刻早期启动子)共转染Huh7细胞,转染后48h裂解细胞并检测胞内β-半乳糖苷酶活性,实验数据以SPSS11.5软件分析。结果克隆420bp双剪接型2.2kb HBV剪接变异体新基因,Western blot显示其在Huh7细胞中表达相应蛋白,以转染后48h为最高。在含有CMV即刻早期启动子或SV40启动子/增强子的报告载体与pcDNA3.1/HisC-TPds质量比为1:10~1:50范围内,共转染有报告载体及pcDNA3.1/HisC-TPds的Huh7细胞内β-半乳糖苷酶活性均大于相应的pcDNA3.1/HisC空白载体对照组,且在1:10~1:40范围内存在剂量-效应关系。结论双剪接型2.2kb HBV剪接变异体编码的新蛋白可反式激活CMV即刻早期启动子及SV40启动子/增强子,提示其可能与HBV致病有关。 陈婉南 黄清玲 林建银 王林 郭丹华 林旭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RNA剪接 反式激活 含MPN结构域蛋白(MPND)通过上调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水平影响其功能 2022年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epatitis B virus X protein,HBx)在生成后即被快速降解,但目前影响HBx稳定性的机制仍未完全阐明。课题组前期通过酵母双杂交筛选与HBx具有相互作用的去泛素化酶(Deubiqutinases,DUBs),含MPN结构域蛋白(MPN 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MPND)为筛选获得的蛋白之一。本研究首先采用免疫共沉淀和激光共聚焦实验验证HBx与MPND的相互作用,并通过酵母双杂交实验进一步分析两者相互作用的区域。Western blot检测过表达MPND的肝癌细胞中HBx蛋白水平的变化。以蛋白合成抑制剂环己酮亚胺(Cycloheximide,CHX)或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处理细胞,检测MPND对HBx蛋白半衰期及降解途径的影响。通过泛素化实验分析MPND对HBx泛素化水平的影响。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MPND对HBx生物学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MPND与HBx在肝癌细胞内存在相互作用,且HBx的26~50和81~120位氨基酸与MPND的272~362位氨基酸介导HBx与MPND的结合;过表达MPND的肝癌细胞中,HBx蛋白水平显著增高,HBx的半衰期明显延长,且蛋白酶体抑制剂处理后,MPND对HBx蛋白降解的抑制效果更为显著,但HBx泛素化水平没有变化;共表达MPND与HBx的肝癌细胞中,MPND通过上调HBx蛋白水平,进而促进了HBx对NF-κB启动子的反式激活作用,且进一步抑制克隆形成。本研究表明,MPND通过泛素非依赖-蛋白酶体途径抑制HBx降解,从而增加HBx蛋白水平,调控HBx功能,可能参与HBV致病机制,以此蛋白相互作用为靶标,将为HBV感染相关肝脏疾病的治疗提供有益思路。 张翼 吴琼 施佳健 张璐 林旭 林旭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 蛋白酶体 蛋白降解 肝细胞癌患者B和C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的变异特点 被引量:8 2004年 背景与目的X蛋白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最重要的致病因子之一,它在HBV相关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已知B、C基因型HBV相关性HCC的临床及病理表现不尽相同,但目前尚不清楚这种差别是否与B、C基因型HBVX基因之间的差别有关。因此本实验拟研究B、C基因型间HBVX蛋白氨基酸差异及其在HCC患者中的变异及特点,初步探讨其与HCC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PCR扩增22份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HCC患者血清HBVX基因,克隆、测序并以VectorNTI6.0软件分析其基因型。以DNAMAN软件对标准HBV及HCC来源的HBVX蛋白进行氨基酸同源分析。结果检测的22个HBVX基因片段均属于B或C基因型。B、C基因型HBVX蛋白之间存在14个氨基酸的差异,HCC患者来源的B、C型HBVX蛋白存在4个氨基酸的共有变异,C型HBVX蛋白尚有6个型特异性变异。这些差异或变异氨基酸均位于X蛋白B、T细胞表位或反式激活区及调节区内。结论B、C基因型HBVX蛋白之间存在氨基酸差异,且在HCC中发生基因型特异性变异,这些差异或变异氨基酸可能导致X蛋白免疫学功能及反式激活功能的不同。 徐晓 陈婉南 郑大利 黄清玲 林旭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X基因 基因型 肝细胞癌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通过调控mFas及sFas表达抑制Fas介导的肝细胞凋亡 <正>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对Fas介导的肝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pcDNA3.1/hygro(+)克隆HBc基因,分别转染人肝癌细胞株HepG2,Huh7及Hep3B,潮霉素筛选获得HBc表达细胞株。激动... 刘伟 闫小利 陈婉南 林旭关键词:病毒核心蛋白 肝细胞凋亡 乙型肝炎 文献传递 小分子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缺失突变体结构分析 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 了解小分子HBV基因组缺失突变体的基因结构及特点。方法 采用一步法PCR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扩增全基因组HBVDNA,回收并克隆〈1kb的小分子HBVDNA,测序并以BioEdit及VectorNTI6.0软件分析基因结构特点。结果获得基因长度介于174~986bp之间的64种、共124个小分子HBV缺失突变体DNA,按基因结构特点分为3类,即3种GT-AG剪接变异体、29种“常规”缺失突变体及32种基因组内部含polyA的缺失突变体。所有小分子基因组缺失突变体在HBV各编码区及基因调控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缺失,其中66%(42/64种)保留与HBV复制(包装)相关的所有顺式调控序列,48%(31/64种)保留X编码区。结论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普遍存在小分子HBV基因组缺失突变体,深入了解这些变异体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进一步探索HBV的致病机制。 郭丹华 王林 黄清玲 林万松 陈婉南 林旭关键词:肝炎病毒 乙型 基因缺失 聚合酶链反应 乙型肝炎病毒在HepG2细胞中的稳定复制及表达 2007年 目的建立HBV HepG2肝细胞株,使HBV能长期稳定地表达抗原并复制。方法将含完整转录单位的1.2倍体HBV DNA经Sal (?)位点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REP10,构建的重组载体pREP-HBV以Lipofectamine2000转染HepG2细胞,250μg/mL潮霉素筛选抗性细胞克隆。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的HBsAg和HBeAg。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上清液HBV颗粒。制备HBV特异性探针,以Southern印迹法检测细胞株内HBV核心颗粒DNA。结果获得含1.2倍体HBV DNA的重组载体,即pREP-HBV,该重组载体转染HepG2细胞后,获得5株潮霉素抗性细胞RHBV1~RHBV5,均能表达HBsAg和HBeAg。Southern印迹结果显示各株细胞均可见明显的杂交拖带,即存在HBV DNA复制中间体。细胞培养上清液浓缩后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成簇的、直径约42 nm的HBV颗粒及直径为22~26 nm的球形颗粒。结论成功建立了HBV稳定复制及表达的HepG2细胞株,目前细胞已传代50次,每3天1次。 黄清玲 柏世玉 王林 陈婉南 林建银 林旭关键词:转染 病毒复制 幽门螺杆菌促肝细胞增殖及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 2012年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对肝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以不同量的Hp标准株NCTC11637与HepG2肝细胞共培养,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并确定最佳Hp作用剂量。用Affymetrix人类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Hp与HepG2共培养对HepG2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并选取5个差异表达基因以半定量RT-PCR技术验证。结果 MOI比值(细菌与细胞个数比)在0.15∶1~0.075∶1时,Hp对HepG2细胞具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HepG2细胞经MOI比值为0.15∶1Hp处理后有35个基因转录发生变化:ICAM-1等19个基因上调,SLC38A4等16个基因下调,这些变化基因涉及细胞骨架/基质、DNA结合蛋白及转录因子等;5个基因表达情况与表达谱芯片检测结果完全吻合。结论一定剂量的幽门螺杆菌可促进肝细胞增殖,这与Hp导致HepG2细胞基因转录调控有关基因的表达变化有关。 林小玲 陈燕凌 强华 陈婉南 林旭关键词:幽门螺杆菌 基因芯片 肝细胞增殖 肝癌 乙型肝炎病毒剪接特异性蛋白对病毒自身调控序列的影响 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研究双剪接型2,2kb乙型肝炎病毒(HBV)剪接变异体特异性蛋白TPds对病毒自身调控序列的影响。方法PCR扩增6种HBV启动子/增强子序列,以Kpn I及Xho I位点克隆于pGL3-basic,分别构建萤火虫荧光素酶重组报告载体pGL3-BCP(含HBV基本核心启动子)、pGL3-CP1601(含增强子Ⅱ的核心启动子)、pGL3-XP(X基因最小启动子)、pGL3-XP1071(含增强子I的X基因启动子)、pGL3-SP1(表面抗原大蛋白基因启动子)、pGL3-SP2(表面抗原中蛋白基因启动子)。以FuGENE6将TPds表达载体pcDNA3.1/HisC-TPds或空白载体pcDNA3.1/HisC分别与6种HBV启动子/增强子报告载体共转染Huh7细胞,转染后48h裂解细胞并检测胞内萤火虫荧光素酶活性,实验重复5次,数据以SPSS11.5软件分析。结果在一定的质量比值范围内,与pcDNA3.1/HisC空白载体对照相比,pcDNA3.1/HisC-TPds分别与pGL3,CP1601、pGL3-XP1071、pGL3-SP1、pGL3-SP2共转染后,Huh7细胞内萤火虫荧光素酶活性增高,而pcDNA3.1/HisC-TPds分别与pGL3-BCP或pGL3-XP共转染后,胞内荧光素酶活性无变化。结论TPds蛋白可反式激活HBV启动子SP1、SP2和增强子I、Ⅱ,对基本核心启动子和X基因最小启动子无影响。 陈婉南 陈金烟 王林 林万松 林建银 林旭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RNA剪接 反式激活 增强子 乙型肝炎病毒458nt-1308nt剪接特异性蛋白抗α-干扰素作用 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458nt-1308nt剪接特异性蛋白TSR′r′(源于HBVDNA聚合酶读码框,T代表TP区,S为Spacer区,R′为截短的RT区,r′为截短的RNaseH区)抗α-干扰素(IFN-α)作用并分析其功能区域。方法PCR扩增获得HBV458nt-1308t剪接变异体剪接特异性基因TSR′r′及其缺失突变体,并克隆于pcDNA3.1/HisC。重组载体以FuGENE6转染Huh7肝细胞,通过融合表达的多肽表位抗体,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表达。TSR′r′及其缺失突变体重组载体分别与IFN-α反应报告载体p6-16CAT共转染Huh7肝细胞,转染后48h给予终浓度为100IU/ml的IFN-α2a刺激,作用24h后裂解细胞,检测胞内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CAT)含量。所有实验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构建TSR′r′及其缺失突变体重组真核表达载体,Western blot显示各基因片段在Huh7细胞中均表达相应蛋白。06-16CAT共转染结果显示,随着TSR′r′重组表达载体转染量的递增,Huh7胞内CAT值逐渐降低。此外,转染TP+Spacer区的缺失突变体可导致Huh7胞内CAT值显著下降,而其他各类TSR′r′缺失突变体共转染后胞内CAT值无变化。结论HBV458nt-1308nt剪接特异性蛋白抑制Huh7细胞对IFN-α的反应性,其活性与N端的TP及Spacer区有关。 王林 黄清玲 郭丹华 陈婉南 林建银 林旭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RNA剪接 Α-干扰素 DNA聚合酶 酵母双杂交筛选与单剪接型2.2kb乙型肝炎病毒剪接特异性新蛋白相互作用的肝细胞蛋白 2010年 目的筛选与单剪接型2.2kb乙型肝炎病毒(HBV)剪接特异性新蛋白相互作用的肝细胞蛋白。方法PCR扩增单剪接型2.2kbHBV剪接特异性新基因TPss并克隆于诱饵载体pGBKT7,在证实TPss蛋白不具有自激活作用的前提下,以酵母双杂交系统筛查与TPss蛋白相互作用的肝细胞蛋白,进而通过哺乳动物细胞双杂交实验验证候选肝细胞蛋白与TPss蛋白在Huh7和HepG2肝细胞中的相互作用。结果构建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pGBKT7-TPss,Westernblot显示其在酵母中表达TPss蛋白。酵母双杂交筛选及哺乳动物细胞双杂交证实TPss蛋白可与4种肝细胞蛋白相互作用,即组织蛋白酶B、微粒体环氧化物水解酶、组织蛋白酶D与纤维蛋白原γ链。结论TPss可与多种肝细胞蛋白相互作用。 陈婉南 陈金烟 黄清玲 林建银 林旭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RNA剪接 酵母双杂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