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鼻空肠管在重型颅脑损伤患儿早期肠内营养中的应用
- 陈淑芸靳文刘赵鹤陈兰萍
- 脊髓栓系综合征合并末端脊髓空洞症发病机制探讨被引量:9
- 2016年
- 目的探讨脊髓栓系综合征合并末端脊髓空洞症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38例脊髓栓系综合征合并末端脊髓空洞症患儿为试验组,同期收治的18例单纯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为对照组。试验组根据末端脊髓空洞大小分别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对照组仅行脊髓栓系松解术,2组患儿术前及术后均应用磁共振成像(MRI)相位对比电影法测定椎管内脑脊液流速,观察脑脊液动力学改变,并随访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结果试验组患儿术前MRI相位对比电影法显示空洞部位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循环梗阻,脑脊液流速较慢,术中均发现空洞部位蛛网膜增厚,蛛网膜下腔粘连,术后空洞大部分明显缩小,MRI相位对比电影法显示脑脊液循环通畅,脑脊液流速增快,手术前后流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术前、术后MRI相位对比电影法显示脑脊液流速无明显变化(P>0.05),术中未发现蛛网膜增厚、粘连;术前试验组与对照组脑脊液流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术后临床症状大部分明显改善。结论脊髓栓系综合征合并末端脊髓空洞症的发病机制与脊髓蛛网膜下腔梗阻导致脑脊液动力学改变密切相关,根据MRI显示空洞/脊髓大小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靳文刘志平关晓力刘赵鹤侯亚冰胡凯强吕鹏武艳君李斌霞
- 关键词:脊髓脊髓空洞症发病机制
- 婴儿隐匿性脊髓栓系综合征18例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探讨
- 2024年
- 目的探讨婴儿隐匿性脊髓栓系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山西省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8例婴儿隐匿性脊髓栓系综合征临床资料,包括手术前后临床症状、尿流动力学检查及影像学资料。18例病儿中,11例仅表现为腰骶部皮肤外观异常,呈色素斑或皮肤凹陷;6例除皮肤外观异常外,合并尿频症状;单侧马蹄足畸形1例。所有病儿术前行腰骶MR检查显示脊髓圆锥位置正常,终丝呈脂肪附着或脂肪瘤化;尿流动力学检查逼尿肌过度活动13例,膀胱顺应性差2例,未见异常改变3例;病儿均在术中电生理监测下行经棘突间隙入路终丝切断术。结果全组18例病儿术后随访6~36个月,术前无症状的11例病儿均无任何新发临床症状,大小便正常,双下肢活动好;6例尿频病儿,5例明显改善,1例变化不明显;1例马蹄足病儿经骨科后续使用ponseti法治疗痊愈。结论婴儿隐匿性脊髓栓系综合征临床症状不典型,多数仅表现为腰骶部皮肤外观异常,易漏诊。需尽早行腰骶MR检查,确诊后及时手术,预后良好。
- 高家原靳文
- 关键词:神经管缺损腰骶部婴儿
- 脊髓脊膜膨出症的显微外科治疗(附15例报告)被引量:2
- 2001年
- 靳文鲍圣德李彤宇
- 关键词:脊髓脊膜膨出显微外科手术MMC手术方法
- 脊髓栓系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微创治疗被引量:4
- 2003年
- 靳文李彤宇鲍圣德
- 关键词:脊髓栓系综合征微创治疗
- 小儿颅内外侧裂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被引量:1
- 2006年
- 靳文陈淑芸刘赵鹤
- 关键词:蛛网膜囊肿神经外科手术
- 先天性短结肠综合征的诊治体会被引量:3
- 2000年
- 景东陈博渊孙小兵席红卫靳文石正峰崔彦北
- 关键词:先天性儿童
- Ⅰ期手术治疗脊髓纵裂合并脊髓栓系综合征被引量:3
- 2006年
- 靳文刘赵鹤陈淑芸
- 关键词:脊髓栓系综合征脊髓纵裂畸形神经功能障碍大小便失禁
- 小儿外伤后侧窦血栓形成五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4
- 2017年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疾病。1946年Ecker第一次描述了钝性颅脑创伤可以造成乙状窦血栓形成,此后CVST仅有少量个案报道,临床医生对该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知之甚少。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山西省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5例闭合性颅脑创伤后侧窦血栓形成的患儿,现结合文献报道探讨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
- 刘赵鹤靳文郭俊秀
- 关键词: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文献复习外伤后颅脑创伤后小儿脑血管疾病
- 儿童急性创伤性脑损伤后凝血功能变化与病情进展及短期预后的关系探讨
- 2023年
-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创伤性脑损伤后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与病情进展及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儿童医院神经外科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389例急性创伤性脑损伤患儿临床资料,收集所有患儿入院时凝血功能指标、脑损伤严重程度、出院后6个月随访情况以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情况,并采取Logistic回归分析患儿入院时凝血指标与脑损伤严重程度及GOS评分情况之间的关系。结果重型、中型及轻型创伤性脑损伤患儿年龄分别为2.50(1.08,4.50)岁、3.00(0.90,4.00)岁、4.00(2.00,6.5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1.640,P=0.003);CT表现异常人数分别为28例、64例、23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15,P=0.007);手术治疗人数分别为14例、63例、28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15,P=0.007);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P<0.001)、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P<0.001)、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P=0.029)、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P=0.015)、D-二聚体(D-dimer,D-d)(P<0.001)、血小板(Platelets,PLT)(P=0.001)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FDP)(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随访,损伤程度与GOS评分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666,P<0.05)。不同预后的急性创伤性脑损伤患儿INR、PLT、PT、FIB、凝血酶时间(thromboplastintime,TT)、D-d、FDP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创伤性脑损伤后可能存在凝血功能异常,且损伤越严重,凝血功能异常越明显,短期预后越差;凝血功能指标可为评估预后及尽早实施临床干预提供依据。
- 王军琴靳文
- 关键词:血液凝固预后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