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景

作品数:10 被引量:139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生物量
  • 6篇物量
  • 6篇草地
  • 5篇生物量分配
  • 4篇土壤
  • 4篇高山草地
  • 3篇性状
  • 3篇叶片
  • 3篇叶片性状
  • 2篇坡向
  • 2篇青藏高原
  • 2篇群落
  • 2篇株高
  • 2篇光环境
  • 2篇不同光环境
  • 1篇绣球
  • 1篇样带
  • 1篇野生
  • 1篇异速生长
  • 1篇有机碳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成...
  • 8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阿坝师范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成都农业科技...
  • 1篇成都市农林科...
  • 1篇海口市土地测...
  • 1篇内江市农业科...

作者

  • 10篇高景
  • 7篇吴彦
  • 7篇王金牛
  • 5篇徐波
  • 4篇谢雨
  • 3篇王丽华
  • 3篇孙建
  • 2篇高景
  • 1篇吴宁
  • 1篇许积层
  • 1篇付秀琴
  • 1篇李西
  • 1篇石福孙
  • 1篇向双
  • 1篇刘尉
  • 1篇周海燕

传媒

  • 3篇植物生态学报
  • 3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土壤通报
  • 1篇草业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群落结构及土壤理化性质对围封7年青藏高原东南缘高山草地的综合评价被引量:27
2018年
过度放牧作为青藏高原长期存在的人为干扰方式,严重地破坏了高山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简便有效的围栏封育方式广泛应用于退化草地的修复过程中,但其修复效果存在两面性,因此系统科学地评估草地围封后的质量状况至关重要。本研究针对围封7年的青藏高原东南缘退化高山草地,基于围栏与放牧处理之间的草地群落生物量、物种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对比,对草地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1)通过围栏修复7年后,围栏内大部分土壤理化指标有所改善,但仅有硝态氮含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2)围栏内地上生物量和凋落物量均显著高于放牧区,分别增加了35.73%和65.75%,而围栏内外的物种多样性无显著性变化;3)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壤质量进行评估,发现围栏内土壤质量有所改善,其综合得分(0.1)高于放牧区(-0.02),同时利用草地各项指标的变化与其权重值之间的关系对草地进行综合质量评估,发现围封7年后草地综合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相对得分为0.209),更多归因于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研究表明,围栏7年后退化高山草地质量有所提高。针对其修复作用的时效性,需实际应用中定期评估草地的修复状况,以达到围栏的最优实施效果。
周天阳高景高景王金牛孙建薛晶月贺俊东谢雨谢雨
关键词:草地质量土壤理化性质群落生物量
青藏高原东缘野生暗紫贝母生物量分配格局对高山生态环境的适应被引量:32
2013年
从时空尺度研究了青藏高原东缘野生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生物量分配特征对高山环境条件的生态适应。通过海拔梯度、群落类型、群落盖度、群落透光率4个变量的分析,间接探讨了高山环境条件下水分、热量、光照和土壤养分等主要环境因子对暗紫贝母生物量分配的影响,并主要研究了海拔梯度这一综合要素的生态效应。同时,从时间尺度上研究了暗紫贝母不同生活史阶段的生物量分配模式,以期了解不同发育阶段高山植物对于环境要素的适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4个环境变量中仅海拔梯度对暗紫贝母单株鳞茎生物量及总生物量的影响差异显著,且生物量积累随海拔升高而减小。2)在空间尺度上,海拔梯度为野生暗紫贝母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表明在高山地区热量条件对植物生长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同时不同生活史阶段的暗紫贝母其生物量分配模式对海拔梯度的响应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2年生贝母的鳞茎生物量分配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叶生物量分配随之增加。3年生和4年生贝母鳞茎及叶生物量分配在不同海拔梯度上比较稳定,而茎生物量分配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有性生殖(花)分配则随之而增加。各生活史阶段植株根生物量在不同海拔梯度上分配稳定。3)在时间尺度上,不同生活史阶段贝母生物量分配模式存在显著差异。根和茎生物量分配随生活史阶段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鳞茎和叶生物量分配则随之显著减少。单株鳞茎生物量在3年生阶段达到最大。
徐波王金牛石福孙高景吴宁
关键词:生物量分配海拔梯度暗紫贝母
高山草地环山样带异质坡向上3种植物的株高、叶片性状与生物量分配被引量:19
2018年
为了解坡向异质性生境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机制,在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岷江源区的研究样地内,沿山脊划分出东南、西南和东北3个坡向,每个坡向上选择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盘花垂头菊(Cremanthodium discoideum Maxim.)和滨发草(Deschampsia littoralis)3种常见物种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其株高、叶片性状和生物量分配的变化,并测定不同坡向土壤环境因子.结果显示:不同坡向间土壤环境差异明显;珠芽蓼和滨发草的株高在不同坡向上无显著差异,而盘花垂头菊株高依次为西南坡〉东南坡〉东北坡,3种植物比叶面积(SLA)均有显著变化且变化趋势均不同,在东北坡上珠芽蓼(161.30±5.44 cm2/g)和盘花垂头菊(151.26±3.36 cm2/g)具有最小的SLA,而滨发草(212.97±11.39 cm2/g)最大;珠芽蓼的地下生物量高于地上生物量,而盘花垂头菊和滨发草地下-地上生物量分配格局则相反,3种植物的地下生物量比例在温度最低的东北坡均达到最高;珠芽蓼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在不同坡向皆为等速生长,而其余两种植物在个别坡向上呈现异速生长,且均为地下生物量积累速率大于地上部分.因此,高山草地生态系统的不同坡向生境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了显著影响,上述3种植物的株高及叶片性状对不同坡向的响应具有特异性,而在温度较低的坡向上3种植物均偏向把更多的生物量分配给地下部分.
周天阳高景高景薛晶月孙建孙建王金牛谢雨吴彦
关键词:坡向异速生长生物量分配
高山草地长花马先蒿的性状和生物量分配对坡向的适应被引量:8
2017年
长花马先蒿(Pedicularis longiflora)是一种传统药用植物,广泛分布在高山草地及溪流旁等处.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和保护该药用植物,从植物性状和生物量分配着手,探讨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首先测定不同坡向基本环境因子,然后对比不同坡向长花马先蒿的叶片性状、叶片数目、株高及其之间的相关性和权衡关系,其次从生物量分配的角度探究该植物对不同坡向的适应对策,进而阐述该植物性状及生物量指标与环境因子的回归关系,最后从功能性状到个体生物量进行尺度上推.结果表明,长花马先蒿主要通过调整比叶面积适应不同的坡向生境,西南坡植株的比叶面积为(175.272±6.597)cm2/g,比东南坡植株大.长花马先蒿成对器官生物量之间均为等速生长关系(α=1),给定茎生物量时,西南坡植株的叶生物量相对更大,形成更有利于光合作用的适应对策,而东南坡植株更多地投入到繁殖器官,使种群得以更好延续,其生物量分配受等速生长关系的限制,同时在环境因子的影响下,存在着"最优分配".温度和群落内竞争是影响该植物性状和生物量分配的主要因素,从药用植物资源保育的角度考虑,长花马先蒿人工繁育过程需要适宜的生长温度,并减少群落内的物种竞争.因此,在环境因子的作用下长花马先蒿的性状和生物量分配存在一定的权衡和适应,这可为该药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支撑.
王丽华高景王金牛徐波孙建朱忠福许积层吴彦
关键词:环境因子叶片性状株高
四川慈竹生理生化指标对SO_2胁迫的响应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研究SO_2胁迫下四川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的抗性及净化能力。【方法】通过人工模拟熏气法研究SO_2胁迫下慈竹叶片形态和生理生化指标变化,SO_2处理设置为CK(自然状态,低于3 mg/m^3 SO_2)、S1(30 mg/m^3 SO_2)、S2(60 mg/m^3 SO_2)。【结果】(1)慈竹叶片的叶脉在初期表现为点状伤斑而在后期为条状伤斑,受害程度表现为S2>S1>CK,且SO_2浓度越高受害症状出现越早,受害程度越大;(2)SO_2胁迫在时间上的持续和浓度上的增加,导致了慈竹叶绿素总量的增加;(3)SO_2胁迫30 d后导致了慈竹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升高,且在S1时达到峰值,但在S2处下降;慈竹胞间CO_2浓度随SO_2浓度升高而降低;(4)慈竹叶的丙二醛、可溶性糖、脯氨酸(0~20 d)、可溶性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叶片硫含量均随SO_2胁迫持续和浓度升高而升高,其中在30 d时,SO_2处理下慈竹脯氨酸含量明显低于初始值和CK。【结论】慈竹能通过调节自身保护机制来应对低浓度SO_2的逆境胁迫并维持正常生长,该结果可为城市SO_2污染(雾霾、汽车尾气等)治理和城市园林绿化提供基础数据与理论依据。
王丽华王丽华高景刘尉
关键词:慈竹SO2胁迫生理生化指标
南方灌草丛典型灌木不同叶片性状的相关性及其对不同光环境的响应被引量:16
2015年
光照是影响植物生长和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而叶片结构相对稳定,其性状对植物的碳收获非常重要,并且各性状间的相互关系格局相似,通过叶片性状有助于研究植物对不同光环境的响应及生态适应策略。本研究分析了南方灌草丛3种典型灌木——巴柳(Salix etosia)、川莓(Rubus setchuenensis)和马桑绣球(Hydrangea aspera)的叶片性状(单叶面积、叶干重、比叶面积、叶碳含量、叶氮含量、叶磷含量)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在林内-林外2种不同光环境下叶片性状的差异,探讨不同植物叶片性状在不同光环境下的响应及适应策略。结果表明:1)3种灌木叶片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差别较大,具有物种特异性。2)巴柳叶片性状在不同光环境下无显著差异,川莓和马桑绣球均提高了林内叶片的比叶面积和叶氮含量以适应弱光环境,且马桑绣球叶碳含量在林内显著增加,表现出较强的固碳能力。3)不同光环境中,影响川莓和马桑绣球叶片性状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均为土壤温度。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植物叶片性状具有表型可塑性,不同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及适应策略具有物种特异性。
高景徐波王金牛周海燕王彦星吴彦
关键词:叶片性状土壤温度光环境灌草丛
不同光环境对中国南方草地3种灌木表型可塑性的影响被引量:11
2014年
为了解不同光环境下灌木的表型可塑性,在重庆云阳县天然的灌木林和灌草丛中,选择3种主要灌木巴柳(Salix etosia)、川莓(Rubus setchuenensis)和马桑绣球(Hydrangea aspera),研究两种光环境(林外和林内)下植物形态、生物量分配和表型可塑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林外高光环境相比,林内低光环境下,马桑绣球的株高、冠幅、冠面积、单叶面积、比叶面积、新枝和老枝生物量分配均表现出显著增大(P<0.05),而根冠比对数值却显著减小(P<0.05),根生物量分配变化则不显著(P>0.05);川莓则仅单叶面积、比叶面积、根生物量分配显著增大(P<0.05),而巴柳的各个形态指标在高光和低光下差异不显著(P>0.05).此外,马桑绣球和川莓的形态和整体可塑性显著高于巴柳(P<0.05),生物量分配可塑性在不同光环境下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异质光环境对不同灌木形态特征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存在物种特异性,马桑绣球和川莓在不同光环境下表现出更强的表型可塑性.
周海燕王金牛付秀琴向双王彦星高景吴彦
关键词:南方草地光环境生物量分配表型可塑性
增加降水对四川干旱河谷区云南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被引量:2
2018年
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对四川干旱河谷区云南松(Pinusyunnanensis)人工林进行增加降水试验,试验设置对照(CK,0 mm m^(-2) a^(-1))、增水10%(A1,80 mm m^(-2) a^(-1))、增水20%(A2,160 mm m^(-2) a^(-1))和增水30%(A3,240 mm m^(-2) a^(-1))4个处理水平。分别于干、湿季结束取土样,通过室内土壤培养法和氯仿熏蒸法,研究了增加降水对云南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矿化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处理云南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矿化均呈明显的湿季低,干季高的季节特征。土壤培养过程中,A1、A2和A3处理的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较CK有明显升高,到30 d培养结束,各处理的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总量大小表现为A2>A3>A1>CK。同时培养期间,4个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随时间变化呈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整体速率变化快慢表现为A2>A3>A1>CK。湿季增加降水利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含量升高,但并不随降水量增加而升高,干季增加降水则会导致SMBC含量降低;相关分析显示,湿季土壤有机碳矿化与SMBC含量呈较高的正相关性,干季两者呈相对较低的负相关性。
王丽华王丽华高景薛晶月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矿化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不同雪被厚度下典型高山草地早春植物叶片性状、株高及生物量分配的研究被引量:27
2016年
在高寒生命带,雪被作为重要的综合环境因子,影响着植物的生理生态特征、种群动态及群落演替等过程,进而作用于生态系统的功能与服务。通过在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设置厚雪、中雪和浅雪3个地段,选取早春开花的常见种紫罗兰报春(Primula purdomii)、甘肃马先蒿(Pedicularis kansuensis)、高原毛茛(Ranunculus tanguticus),研究了三种植物株高、叶片性状和生物量分配随雪被厚度的变化规律,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甘肃马先蒿和高原毛茛在生境状况较好的地段比叶面积相对较高,紫罗兰报春由于具有根状茎和肉质根,在厚雪地段比叶面积相对较小;关于单个物种的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关系,紫罗兰报春在厚雪和浅雪地段为完全一致的异速生长关系,而甘肃马先蒿和高原毛茛在个别地段并无显著相关关系。总体而言,三种植物整体样本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在不同雪被地段均为异速生长关系,不支持等速生长假说,并且地上生物量能够很好地解释地下生物量的变异;功能性状和生物量指标间的相关性,在紫罗兰报春和高原毛茛表现较好,而在甘肃马先蒿表现较弱。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具有一定的规律,同时也表现出物种特异性。今后的研究中,应注重构建植物适应环境变化的功能性状谱,以更好地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植物功能性状的响应及其适应策略。
高景王金牛徐波谢雨贺俊东吴彦
关键词:早春植物比叶面积株高生物量分配
西南地区草地群落灌木植物盖度对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被引量:4
2019年
中国西南地区草地主要为暖性及热性草丛、灌草丛,约占全国草地面积的1/10,分析灌木植物盖度与草地碳库及其构成的关系对于准确评估尚处于次生演替阶段的南方草地碳储量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野外实地调查,将西南地区不同地貌类型的41个代表性草地样地依据灌木植物盖度划分为3种类型:无灌木植物草地群落(灌木植物盖度为0)、低灌木植物盖度草地群落(灌木植物盖度0–10%)和高灌木植物盖度草地群落(灌木植物盖度10%–30%),测定了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和凋落物生物量以及植物和土壤碳含量,计算碳密度。结果表明:随着草地群落灌木植物盖度增大,生态系统植被碳密度从0.304 kg·m–2增加到1.574 kg·m–2,其中根系和凋落物碳库也呈增长趋势;土壤碳密度从7.215 kg·m–2增加到9.735 kg·m–2,生态系统碳密度从7.519 kg·m–2增加到11.309 kg·m–2。草地碳库构成中,低灌木植物盖度草地群落的土壤碳库占生态系统碳库比例最小。草地群落灌木植物盖度增加改变了草地生态系统碳库构成并导致生态系统碳库增加,建议在估算草地生态系统碳库时,需要统筹考虑并兼顾南方地区草地群落灌木植物盖度变化。
薛晶月王丽华谢雨高景贺俊东吴彦
关键词:草地群落土壤碳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