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磊

作品数:6 被引量:31H指数:4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黑龙江省卫生厅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角膜
  • 3篇术后
  • 3篇近视
  • 2篇原位
  • 2篇原位角膜磨镶...
  • 2篇准分子
  • 2篇准分子激光
  • 2篇准分子激光原...
  • 2篇准分子激光原...
  • 2篇准分子激光原...
  • 2篇磨镶术
  • 2篇激光
  • 2篇激光原位
  • 2篇激光原位角膜...
  • 2篇激光原位角膜...
  • 2篇角膜磨镶术
  • 2篇分子
  • 2篇分子激光原位...
  • 2篇高度近视
  • 2篇LASIK术

机构

  • 5篇哈尔滨医科大...

作者

  • 5篇黄磊
  • 4篇胡琦
  • 3篇康杨
  • 2篇王珂萌
  • 2篇吴琼
  • 1篇许博
  • 1篇崔静
  • 1篇曹文萍
  • 1篇杨亮
  • 1篇刘明珠
  • 1篇张红
  • 1篇李雪
  • 1篇杨帆
  • 1篇杜春宇

传媒

  • 3篇中华眼视光学...
  • 1篇眼科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高度近视与眼部生物学参数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20年
高度近视因严重的并发症及低龄化已经成为我国的公共问题,多项研究表明随着高度近视的发展,眼部生物学参数可发生改变,为进一步探索高度近视的发病机制,笔者就高度近视与眼部生物学参数的关系进行综述,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中精确化和具体化地预防及治疗。
王倩茹李雪黄磊
关键词:高度近视眼轴高阶像差
高浓度玻璃酸钠滴眼液与聚乙二醇滴眼液防治飞秒激光辅助LASIK术后干眼的临床疗效对比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比较高浓度玻璃酸钠滴眼液与聚乙二醇滴眼液防治飞秒激光辅助LASIK术后干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视光学中心收治的飞秒激光辅助LASIK术后干眼患者8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3 g/L)、聚乙二醇滴眼液,在用药后1周、2周、1个月进行干眼体征检查,比较患者用药前后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的变化。结果:术后1周,所有患者BUT均较术前显著降低,FL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SIT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用药后SIT数值随时间变化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分别在用药后1周、2周、1个月时进行比较,SIT变化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BUT时间、FL评分改善时间明显早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滴用高浓度玻璃酸钠滴眼液(3 g/L)对飞秒激光辅助LASIK术后干眼患者的效果明显优于滴用聚乙二醇。
许博黄磊吴琼李雪曹文萍康杨胡琦
关键词:干眼玻璃酸钠
角膜阻滞量对高度近视飞秒激光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的影响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角膜生物力学因素——角膜阻滞量对飞秒激光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视光学中心行飞秒激光LASIK的青年患者103例(206眼),按照术前不同角膜阻滞量分为A组(54例,角膜迟滞因子<9.6)和B组(46例,角膜迟滞因子>9.6),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采用Oculyzer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后表面曲率变化。2组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最终100例患者(200眼)完成研究,其中A组54例,B组46例。A组术后1、3、6、12个月的后表面曲率分别为(6.37±0.09)D、(6.44±0.09)D、(6.43±0.09)D、(6.43±0.09)D,手术前后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4.11,P<0.001)。术后3个月与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与术后6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后1、3、6、12个月的后表面曲率分别为(6.29±0.08)D、(6.36±0.09)D、(6.37±0.09)D、(6.37±0.09)D,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8.05,P<0.001),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与术后6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和B组术前的后表面曲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术后1、3、6、12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8、4.39、3.56、3.17,P<0.05)。结论:高度近视行飞秒激光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均产生变化,术前角膜迟滞量对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变化量存在影响。屈光手术术前筛查需要充分考虑到角膜生物力学因素对术后角膜稳定性的影响。
杨帆张红黄磊康杨吴琼杜春宇胡琦
关键词: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角膜生物力学
RGPCL对圆锥角膜前表面形态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 观察RGPCL对圆锥角膜患者的视力及角膜前表面形态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分期为KK2期的圆锥角膜眼,有效配戴RGPCL者22例(28眼)作为实验组,无效配戴RGPCL者8例(9眼)作为对照组,均为理想或可接受的三点接触的配适状态.观察配戴RGPCL 1年后的矫正视力及配戴前后角膜前表面形态学参数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配戴RGPCL 1年后患者矫正视力提高,明显优于框架眼镜.与对照组相比,角膜前表面曲率平坦K值变化不大(P>0.05),而陡峭K值明显变小(t=4.420,P<0.01),角膜散光变小(t=4.271,P<0.01),形态学参数中表面变异指数(ISV)、高度不对称性指数(IHA)变小(t=2.939,P<0.01;t=1.690,P<0.05),最小曲率半径(Rmin)变大(t=2.315,P<0.05),圆锥角膜指数(KI)、中央圆锥角膜指数(CKI)、IVA、高度离心指数(IH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眼随诊期都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配戴RGPCL对KK2期圆锥角膜眼不但可提高视力而且能改善病变区角膜形态,是目前非手术方法矫治圆锥角膜的安全有效方法。
崔静胡琦黄磊刘明珠李雪王珂萌
关键词:圆锥角膜
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LASIK术后双眼视功能评估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观察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接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双眼视功能的变化,探讨LASIK手术矫治近视性屈光参差对三级视功能的影响,从双眼视觉的变化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36例(72眼)行LASIK手术的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屈光参差≥2.50 D)。方法对36例行LASIK手术的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分别于手术前和手术后3个月进行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和同视机双眼视功能的检测,并对双眼视功能的变化进行随访研究。主要指标手术前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同时视、融合功能、远立体视和近立体视。结果术前72眼的裸眼视力在0.01~0.2之间,术后3个月时均达到1.0。双眼屈光参差由术前的(5.01±1.96)D(2.50~9.00 D),降低到术后3个月的(0.28±0.22)D(0.00~0.75 D)。手术前后的屈光参差度的改变,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6例屈光参差量≥2.50 D且≤6.00 D的高度屈光参差者术前戴框架眼镜下近立体视正常的12例,术后3个月增至2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屈光参差量>6.0 D的重度屈光参差者手术前后均没有正常近立体视。术前戴框架眼镜下三级视功能(同时视、融合功能、远立体视)正常的分别为33例、18例、13例,LASIK术后3个月三级视功能正常的分别为34例、33例、23例,手术后获得融合功能和远立体视者较术前明显增加(P均<0.05)。结论 LASIK矫治近视性屈光参差,不仅可提高患者裸眼视力,而且可通过减小患者双眼间的屈光差异,增加双眼物像的融合,改善立体视功能。
杨亮胡琦康杨黄磊王珂萌
关键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屈光参差近视双眼视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