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晓攀
- 作品数:12 被引量:51H指数:4
- 供职机构:浙江师范大学幼师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视错动觉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 视错动觉是一种由静态重覆不对称图案(repeated asymmetric patterns,RAPs)所引发运动错觉的现象。本研究利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研究视错动觉形成的神经基础。使用的刺激图形是由 Hirosh...
- 俞秀梅丁晓攀马剑虹胡华敏傅根跃
- 关键词:ERPC1
- 文献传递
- 儿童基于不同信念的生气和伤心情绪理解
- 儿童的愿望-信念心理学的发展一直是儿童心理理论研究中的核心部分。但是以往基于愿望和信念的情绪研究都是局限在心理理论的实验框架之中,只是用简单的负性情绪(不高兴)和正性情绪(高兴)代替了行为预测,而没有从情绪的实质内容上去...
- 丁晓攀
- 关键词:儿童群体
- 文献传递
- GKT测谎模式研究被引量:5
- 2008年
- 犯罪知识测试(Guilty Knowledge Test,简称GKT),是Lykken在1959年引入的一种测谎测试程序。本文就GKT测试的认知原理—定向反应有关理论的发展及其与GKT测试的关系进行了介绍,并以此为起点,对GKT测谎研究的四种范式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最后指出GKT测谎模式还存在的问题、相关的扩展性研究以及发展趋势。
- 傅根跃马艳丁晓攀
- 关键词:研究范式
- 儿童对不同来源心理特质信息的评价
- 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来推断儿童对不同来源心理特质信息的评价。实验一调查了儿童对他人有关心理特质的自我报告信息的评价,10、11岁儿童比6、7岁儿童对高评价性特质"诚实"、"聪明"、"善良"、"友善"自我报告的信息抱有更大的...
- 丁晓攀傅根跃
- 关键词:心理特质信息来源
- 文献传递
- 儿童对有关心理特质的自我报告信息的评价被引量:6
- 2006年
- 本研究通过对63名儿童的访谈来调查儿童对他人有关心理特质的自我报告信息的评价。研究发现,10、11岁儿童比6、7岁儿童对高评价性特质“诚实”、“聪明”、“善良”、“友善”自我报告的信息抱有更大的怀疑;但是在中性特质“忧虑”、“喜欢热闹”、“喜欢红色”、“喜欢咸食”上没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把自我报告作为有关高评价性特质的信息来源时,高年龄组比低年龄组表现出更大的怀疑,而且这种变化是与儿童自我表现能力的提高有关。
- 傅根跃丁晓攀
- 关键词:心理特质自我报告儿童心理
- 个人信息内化的ERP研究
- 以往的测谎实验往往采用临时习得的个人隐秘信息(比如说习得暗号、姓名等)作为探测项进行研究,但是都没有从一个真实的角度出发来强化这种个人隐秘信息的内化作用,这就使得研究失去一定的真实性,导致测谎的效果下降。本研究的目的在于...
- 丁晓攀傅根跃龚静楠徐恒
- 关键词:测谎P300ERP
- 文献传递
- 儿童对心理特质信息来源的评价被引量:1
- 2008年
-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来考察儿童对心理特质信息来源的评价。实验一考察儿童对四种信息来源(自我报告、老师报告、同伴报告和直接观察)的偏好:对于高评价特质而言,所有儿童都更喜欢直接观察而不是自我报告;对于中性特质而言,低年龄组儿童比起直接观察来更喜欢自我报告,而高年龄组儿童则没有显著性差别。实验二是实验一的补充,要求儿童对实验一中所使用的八个心理特质词汇进行评价,进一步验证儿童对自我报告的怀疑的原因:儿童对心理特质词汇理解基本正确,不同年龄组儿童对自我报告的怀疑并不是由于对特质理解的不同造成的。
- 丁晓攀傅根跃
- 关键词:心理特质信息来源自我表现
- GKT原理的模拟犯罪测试范式实验研究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本实验旨在以实际犯罪较接近的实验场景验证GKT的测谎机制,并探讨其对罪犯以及其他嫌疑人的判定有效性。方法:以72名健康大学生为被试,让被试在模拟犯罪的背景下采用三种包含不同说谎和认知成分的回答方式进行测谎测试,采用Limestone测谎仪测量被试皮肤电反应。结果:回答方式与角色两因子在判定分数上的主效应均显著,交互作用不显著。结论:在模拟犯罪测试范式下,GKT模式中认知与说谎机制是共存的,其中认知成分不占主要地位,说谎成分占主要地位,GKT模式无法兼顾有效地判定"犯罪"和"知情无辜"角色,需进一步改进。
- 傅根跃马艳丁晓攀
- 关键词:测谎
- GKT原理的卡片测试范式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09年
- 研究设计了三种包含不同说谎和认知成分的回答方式,以无意义字母串为刺激材料,以60名被试为对象检验GKT对犯罪嫌疑人的识别是基于认知还是说谎反应。研究结果表明:(1)仅包含认知成分的"重复"回答方式条件下,GKT能够区分关键信息和控制信息,表明认知成分存在于GKT测谎模式的运作机制中。(2)包含相同认知成分、不同说谎成分的回答方式条件下,GKT对知道关键信息的"犯罪"者的反应判定准确性不同:"不是..."回答方式下反应判定的准确性最高,重复回答方式下的判定准确性最低,由此证实说谎成分存在于GKT机制中。(3)仅包含认知成分的回答方式反应判定准确性最低,说谎成分的加入显著提高判定准确率。说谎成分与认知成分在GKT原理中的比重尚需进一步探索。
- 傅根跃马艳丁晓攀
- 关键词:测谎
- 视错动觉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利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研究视错动觉形成的神经基础。方法10名健康大学生,均为右利手。刺激图形是由Akiyoshi Kitaoka制作的视错动觉"麦浪图"以及由"麦浪图"修改成的静止图,随机均匀出现100次,呈现时间为2000ms。让被试者对图形做"动"和"不动"的判断,同时记录其128导脑电。结果1)错觉图和非错觉图都能够诱发1个ERP早成分C1,其幅度在刺激呈现后75ms左右达到峰值,错觉图诱发负性C1成分,而非错觉图的C1成分极性相反。2)错觉图和非错觉图都能够诱发明显的P100和P200成分,而且非错觉图和错觉图在O2上面诱发出的P100波幅、在T3上面诱发出P200波幅有显著差异。结论视错动觉发生在初级视皮层,可能和知觉组织方式相关。
- 丁晓攀俞秀梅马剑虹胡华敏傅根跃
- 关键词:事件相关电位脑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