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建坤

作品数:61 被引量:643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震科学联合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2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7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2篇地震
  • 16篇地壳
  • 14篇动力学
  • 13篇青藏高原
  • 10篇盆地
  • 8篇断层
  • 8篇青藏
  • 7篇有限元
  • 7篇造山带
  • 7篇山带
  • 6篇动力学模拟
  • 6篇数值模拟
  • 6篇值模拟
  • 5篇地震层析
  • 5篇地震层析成像
  • 5篇有限元数值模...
  • 5篇震源
  • 5篇层析成像
  • 4篇地表
  • 4篇油气

机构

  • 55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南京大学
  • 9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北京大学
  • 4篇中国地震局
  • 3篇中国地震局地...
  • 3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装备指挥技术...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科技部
  • 1篇辽宁省地震局
  • 1篇武汉科岛地理...
  • 1篇中国海洋石油...

作者

  • 61篇何建坤
  • 12篇王卫民
  • 11篇肖捷
  • 10篇刘福田
  • 6篇周云
  • 5篇卢华复
  • 5篇刘建华
  • 5篇王洵
  • 4篇李延兴
  • 3篇张静华
  • 3篇张庆龙
  • 3篇孙若昧
  • 3篇张中伏
  • 3篇熊林
  • 3篇刘建华
  • 3篇卢双疆
  • 2篇王晓芳
  • 2篇李智
  • 2篇王信国
  • 2篇刘金朝

传媒

  • 12篇地球物理学报
  • 4篇地球物理学进...
  • 4篇中国科学:地...
  • 3篇2014年中...
  • 2篇中国科学(D...
  • 2篇地球科学与环...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天然气工业
  • 1篇石油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地质科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煤炭学报
  • 1篇大地测量与地...
  • 1篇中国煤炭地质
  • 1篇地球与行星物...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2014年中...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4篇2015
  • 1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4
  • 2篇2003
  • 3篇2002
  • 2篇2001
  • 3篇2000
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四川盆地东北缘含气藏构造分析被引量:19
1997年
四川盆地周边冲断褶皱变形带内有很大的含天然气前景。然而,气藏的分布是非均一的。通过对川东北构造变形带的平衡地质剖面研究,结合对构造演化过程中有机质成熟历史和油气产出特征的分析,认为川东北气藏的形成主要受构造变形过程中天然气的二次运移造成在有利的构造圈闭中富集;特别是在生储盖条件类同的前提下,气藏的分布主要受发育在弱能干层中台阶状逆断层所控制的具有一定高宽比的相关褶皱中。据此,对川东北区天然气藏的靶区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何建坤卢华复张庆龙朱斌
关键词:四川盆地天然气
太行山地壳厚度转变带动力学不稳定与前缘盆地构造挤压的关系
太行山是我国最大地壳厚度转变带之一.本文从地壳厚度转变带动力学不稳定性出发,应用地壳黏-弹性、幂律流体本构关系开展了二维有限元模拟.结果表明,由于山西高原重力荷载,太行山地壳厚度转变带将发生下地壳黏性流变,下地壳流变将导...
何建坤
关键词:有限元数值模拟
文献传递
龙门山地震断层震间应变积累与弹性地壳厚度的关系:来自2D粘-弹性动力学模拟的启示
地质和地球物理观测结果表明,龙门山主要由一系列走向北东-南西、倾向北西的逆冲断裂构成。随着印度和欧亚大陆的汇聚,这些逆冲断层吸收了大量地壳变形,从而使青藏高原东缘在北西-南东方向上不到80km范围内地表高程差达5000m...
肖捷何建坤
龙门山地震断层震间应变积累与弹性地壳厚度的关系:来自2D粘-弹性动力学模拟的启示
为了探讨龙门山构造带震间应变的累积机制,本研究在综合大量前人研究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垂直龙门山走向的二维粘-弹性有限元模型来模拟衡定区域加载和地震断层周期性破裂(地震)作用龙门山活动断裂应力累积的时序效应。该模型中,构造区域...
肖捷何建坤
关键词:地震成因应力积累
文献传递
中朝地台东北缘地区的地震层析成像被引量:55
2002年
根据中朝地台东北缘地区 (东经 1 1 7°0 0′— 1 2 6°0 0′ ,北纬 36°0 0′— 44°0 0′) 1 980— 1 997年的 380 0 0余条P波走时数据 ,利用正交投影法重建了该区地壳和上地幔的三维速度结构 .通过分析及同人工地震测深剖面的详细对比 ,证明了成像结果的可靠性 .结果表明 :中朝地台东北缘地区地壳上地幔介质存在显著的横向不均匀性 ,直至 1 2 0km深度处依然明显 ;地壳上部的速度图像清楚地反映了不同岩石单元的分布与该区不同性质的基岩分布基本吻合 ;从上、中地壳的速度图像中发现了研究区存在海城、朝阳、义县、丹东南、唐山等几个低速异常区(即速度逆反层区 ) ,其中海城、唐山、朝阳等地区的壳内低速层已由深地震测深资料所证实 ;研究区陆地发生的几次强震均发生于壳内低速层上方的高速脆性介质内 ,而渤海发生的强震 ,此现象不明显 ,但都发生于横向介质速度显著突变的位置 ;在地壳不同深度上发现了普兰店至山海关横跨渤海的北西向低速异常带 ;地震层析二维速度图像与深地震测深资料的对比表明 ,研究区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技术 。
卢造勋蒋秀琴潘科白云姜德录肖立萍刘建华刘福田陈辉何建坤
关键词:地壳地幔中朝地台横向不均匀性地震层析成像
菲律宾海板块的整体旋转线性应变模型与板内形变-应变场被引量:32
2006年
用菲律宾海板块上7个站ITRF2000的速度建立了菲律宾海板块的整体旋转线性应变模型.结果认为菲律宾海板块的现今运动是顺时针方向旋转,与NNR_NUVEL_1A估计的旋转方向一致,但与NNR_NUVE_1A估计的旋转极位置和旋转角速度有较大差别.本文模型与Sella等建立的刚体运动模型相比能更精确地描述菲律宾海板块的现今构造运动与板内形变.菲律宾海板块内部存在强烈的形变-应变场.在板块上存在一致的向东形变,形变速率在中央构造线附近小,东、西边界附近大,南、北两端小,中部大,在Mariana弧上向东的形变速率达到48.4 mm/a.板块上南北方向的形变,东、西部存在明显差别,东部的南北向形变速率很小,西部在Manila海沟附近南北向形变速率较大,北端向北的形变速率为11.3 mm/a,南端向南的形变速率为29.3 mm/a.板块的中央构造线把板块的主应变场分为东、西两个区.东区存在非常强烈的张应变,压应变则很弱.主张应变为近东西方向,从中央构造线向东主张与主压应变率逐渐增加,板块东南边界附近(148°E,15°N)主张应变率最大为8.58×10-8/a.在西区,存在很强的主压应变而主张应变则较弱,主压应变为NW-SE方向,主压与主张应变率呈现从中央构造向西逐渐增加的特征,在板块西北边界(122°E,23°N)附近,主压应变率最大为5.71×10-8/a.菲律宾海板块主应变场的空间变化与板块内部及周围的构造背景密切相关,是构造应力场的反映.
李延兴张静华何建坤李智郭良迁张中伏张俊青
关键词:菲律宾海板块板内形变应变场
华北东部中新生代盆地构造特征与大陆动力学过程
本文根据地震层析成像的结果,对华北东部中新生代盆地构造特征与大陆动力学过程进行了地球物理、地质、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认为自中新生代以来,华北地块东部区发生岩石层厚度减薄和地壳构造伸展主要受两种不同性态的大陆动力学过程制约...
何建坤刘福田刘建华孙若昧
关键词:地震层析成像大陆动力学华北地块
文献传递
南大巴山冲断构造及其剪切挤压动力学机制被引量:87
1997年
南大巴山是一个形成于T_3—K_1,滑脱深度小于8-10km的扬子板块北缘薄皮冲断锲。它主要由发育在显生宙地层中台阶状逆断层及断层相关褶皱构成的边冲岩席、双重推覆体和冲起构造等组成。变形扩展以前列式为主。经平衡地质剖面制作,因冲断南大巴山地壳缩短率平均达49.3%。并以每年约1.28mm的速率总体缩短约64km。它的成因受控于秦岭碰撞造山过程中扬子板块北缘A型俯冲所提供挤压应力,在向南扩展时,由于古大陆边缘形态不一所诱发的右旋剪切挤压动力学机制。
何建坤卢华复张庆龙朱斌
关键词:冲断构造断层动力学机制
渤海壳、幔结构特征与现今盆地地温场关系
<正>利用渤海周边地区200多个地震台网的10,000余个地震记录,对近100,000条地震射线进行计算,获得了渤海及邻区上地壳,中地壳,下地壳,岩石圈上地幔和软流圈五个不同深度层次的P波速度图象,展现了渤海岩石圈不同深...
王伟元蔡东升何建坤王良书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地区连续GPS台网布设的科学意义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是目前正在发生断裂作用、高原隆升、高原边缘扩展的大陆内部活动构造带。伴随着强烈的地壳变形,该地区近百年来已经发生了2 次8 级以上地震、数次7-8 级地震。在沿祁连山走向长大近千公里的范围内,该...
周云何建坤潘正洋熊林肖捷孙蒙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