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福强

作品数:17 被引量:39H指数:4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导管
  • 6篇心房
  • 6篇综合征
  • 6篇消融
  • 5篇消融术
  • 5篇房颤
  • 4篇导管消融
  • 4篇导管消融术
  • 4篇心房颤动
  • 4篇射频消融
  • 4篇综合征患者
  • 4篇SCN5A
  • 4篇BRUGAD...
  • 3篇多态
  • 3篇多态性
  • 3篇心律
  • 3篇心律失常
  • 3篇心脏
  • 3篇阵发
  • 3篇阵发性

机构

  • 15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17篇刘福强
  • 16篇彭健
  • 15篇李岩
  • 10篇萧钟波
  • 10篇谢勇
  • 10篇赵冬华
  • 5篇李蘅
  • 5篇罗苑苑
  • 5篇孙少喜
  • 4篇孟素荣
  • 3篇许顶立
  • 3篇赖文岩
  • 1篇李若
  • 1篇周桂芳
  • 1篇邓春凤
  • 1篇邹云新

传媒

  • 5篇医学临床研究
  • 2篇山东医药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心脏杂志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13
  • 7篇2012
  • 8篇2011
  • 1篇2010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伊布利特与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复律的疗效比较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研究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依布利特与胺碘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 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阵发性房颤患者63例(男32例,女31例),随机进入依布利特组(n=28)、胺碘酮组(n=35).前者于10 min内静脉注射依布利特1 mg,如给药结束10 min后仍未转复为窦性心律, 重复前述治疗1次.后者于10 min内静脉注射胺碘酮150 mg,后以1 mg/min维持6 h,再以0.5 mg/min维持18 h,转复后即刻停药.观察给药后房颤的转复率、转复时间、心室率、QTc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依布利特组转复率明显高于胺碘酮组(67.9% vs 40.0%,P=0.028),转复时间明显短于胺碘酮组[(20.11±11.54) min vs (523.31±277.73) min,P=0.000];伊布利特组10 min、30 min时对心室率和QTc影响大于胺碘酮组(P〈0.05).胺碘酮组有2例出现轻度低血压,1例胃肠炎,伊布利特组出现2例单形室性心动过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伊布利特转复阵发性房颤疗效高于胺碘酮,转复时间短,是一种转复房颤快速、有效的药物,但用药前后必须加强心电监护.
孙少喜罗苑苑李蘅刘福强李岩彭健
Brugada综合征患者心脏钠通道蛋白α亚基编码基因检测及致病机理探讨
研究背景 Brugada综合征/(Brugada Syndrome/)自1992年被西班牙学者Brugada两兄弟报道以来,世界各地学者对其的认识程度也不断加深,它是一种以右胸导联ST段抬高为特征,并且经常伴有心...
刘福强
关键词:BRUGADA综合征遗传性心律失常SCN5A离子通道
文献传递
Brugada综合征患者SCN5A基因突变检测
目的:对3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及其部分家系成员进行SCN5A基因突变检测。<br>  方法:提取3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及家系成员外周血中DNA样本,设计34对引物进行多聚核苷酸聚合酶链反应(PCR...
刘福强李岩谢勇赵冬华萧钟波赖文岩彭健
关键词:BRUGADA综合征基因突变多态性位点
安置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术后电风暴的治疗体会
2011年
目的:总结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电风暴(ES)的诱发因素、临床处理和预后。方法:ES定义为24h内簇发3次或3次以上需经ICD干预的VT/VF事件。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南方医院7例ICD患者发生的8次ES临床资料。结果:7名患者植入ICD后发生ES8次。诱发因素为低钾血症3次、心力衰竭2次、上呼吸道感染、心肌缺血和紧张恐惧各1次等。均祛除诱因,加强药物治疗,其中1例加行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另1例加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8次ICD风暴均全部终止。结论:通过纠正诱因,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调整ICD设置,必要时行射频消融术或冠脉血运重建,能有效地终止ES。
罗苑苑孙少喜李蘅李岩刘福强孟素荣许顶立彭健
关键词:心室颤动除颤器电风暴
P波离散度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价值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因素。【方法】145例行环肺静脉导管射频消融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记录术前及术后心电图,测量最大、最小P波时限,计算P波离散度。【结果】术后平均随访(6.1±0.2)个月,根据是否复发房颤分为复发组51例和未复发组94例。复发组较未复发组的术前最大P渡时限增大[(120.2±11.0)ms比(105.6±7.8)ms,P〈0.001];P波离散度明显增大[(53.6±6.2)ms比(39.9±4.7)ms,P〈0.001];两组P波最小时限及其他临床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示术前P波离散度≥46ms(P=0.04)和发作频率≥5次/月(P=0.01)是房颤复发的预测因素,二者预测复发的灵敏度分别是87%和86%;特异度92%和85%。【结论】术前P波离散度及房颤发作频率一定程度上可预测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的复发。
李岩刘福强谢勇萧钟波赵冬华彭健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心电描记术
RGS2基因C1114G多态性与阵发性房颤的相关性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分析G蛋白信号转导调节蛋白RGS2基因C1114G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阵发性房颤(PAF)的相关性。方法选取PAF患者115例及健康对照者102例,应用创造酶切位点原理设计引物,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RGS2基因C1114G等位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结果两组基因型频率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两组间RGS2基因C1114G多态性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GG基因型及1114G等位基因型频率在PAF患者中显著增高。结论 RGS2基因C1114G单核苷酸多态性与PAF相关,1114G等位基因可能是PAF的遗传易感基因。
李岩刘福强谢勇赵冬华萧钟波彭健
关键词:心房颤动
心房纤颤合并左心房血栓患者的导管消融术探讨
目的:探讨使心房颤动合并左房血栓患者安全接受射频消融术的方法及其机制。&lt;br&gt;  方法:对心房颤动合并左心房血栓的18例患者,给予正规的华法林抗凝治疗,抗凝强度维持在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于2-3之间,分...
刘福强李岩谢勇萧钟波赵冬华彭健
关键词:心房纤颤左心房血栓导管消融
闭环刺激双腔起搏器防治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观察植入闭环刺激双腔起搏器防治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VVS)的效果。方法:将40例经直立倾斜试验确诊为VVS且近期多次发作的患者,分为起搏器组(18例)和药物治疗组(2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口服美托洛尔缓释片(4715mg,1次/d),起搏器组植入具有闭环刺激功能(CLS)的双腔起搏器,药物治疗组不做其他治疗,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复查直立倾斜试验并随访观察。结果:起搏器组直立倾斜试验转阴率94%,药物治疗组直立倾斜试验转阴率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01)。两组患者随访观察6~21(13±5)个月,起搏器组所有患者均未再发晕厥,2例有晕厥先兆,但症状较前明显减轻;药物治疗组9例再发晕厥,但发作次数较前减少。两组患者间晕厥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01)。结论:具有闭环刺激功能双腔起搏器能有效的防治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
萧钟波孟素荣邹云新赵冬华刘福强李岩彭健
关键词:心脏起搏
Brugada综合征患者SCN5A基因突变检测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对3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及其部分家系成员进行SCN5A基因突变检测。方法:提取3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及家系成员外周血中DNA样本,设计34对引物进行多聚核苷酸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该基因28对外显子,之后对其产物进行直接测序。若有碱基变异,则与无血缘关系的103例正常样本针对该位点进行对照,并分析其氨基酸改变情况。结果:在其中1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SCN5A基因的第20号外显子上发现1个杂合变异,其导致通道蛋白氨基酸编码的1192位密码子的第2个碱基发生A→G的改变,使得相应编码的精氨酸(R)被谷氨酰胺(Q)所取代,而这一变异位点在103个正常人中仅发现1例,其频率为0.0097。结论:在中国人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SCN5A基因上发现1个已经在国外患者中报道的错义突变(R1192Q)。
刘福强李岩谢勇赵冬华萧钟波赖文岩许顶立彭健
关键词:BRUGADA综合征基因突变单核苷酸多态性
特发性频发室性早搏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血浆BNP水平变化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心功能正常的特发性频发室性早搏(FVC)患者经射频消融术(RFcA)后血浆脑钠肽(BNP)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33例接受RFCA成功治疗的特发性频发PVC患者为室早组,总数为(16391.03±10873.01)个/天。另选5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检查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及血浆BNP浓度,室早组术后3个月复查,分别比较术前、术后及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及血浆BNP浓度。【结果】对照组血浆BNP水平显著低于室早组术前水平(P〈0.01);室旱组患者手术后血浆BNP水平较手术前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与室早组术后相比血浆BNP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与室早组术前相比、室旱组手术前后比较及对照组与室早组术后相比LVEF及LVEDd差异均不明显(P〉0.05)。【结论】心功能正常的特发性频发PVC患者血浆BNP水平升高,RFCA有效治疗PVC后可使患者血浆BNP降低,在心脏超声检查心脏结构改变不明显的情况下采用BNP来判断PVC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发展及预后情况有重要意义。
刘福强李岩谢勇赵冬华萧钟波彭健
关键词:心脏复合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