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肿瘤
  • 6篇切除
  • 6篇肠癌
  • 5篇直肠
  • 5篇直肠癌
  • 5篇切除术
  • 4篇手术
  • 4篇术后
  • 4篇腹腔
  • 3篇低位直肠
  • 3篇低位直肠癌
  • 3篇骶尾
  • 3篇外科
  • 3篇淋巴
  • 3篇淋巴结
  • 3篇淋巴结转移
  • 3篇结肠
  • 3篇结肠切除
  • 3篇结肠切除术
  • 2篇外科手术

机构

  • 16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大连市友谊医...
  • 1篇青岛大学

作者

  • 17篇刘革
  • 14篇胡祥
  • 7篇张健
  • 6篇尹逊国
  • 5篇沈忠义
  • 5篇梁品
  • 3篇刘焕然
  • 2篇曹亮
  • 2篇吴功侃
  • 1篇毕伟
  • 1篇张伟国
  • 1篇白云清
  • 1篇粱品
  • 1篇田大宇
  • 1篇温伟
  • 1篇赵荣宇
  • 1篇葛林梅
  • 1篇郭世斌
  • 1篇孙忠义
  • 1篇宫爱霞

传媒

  • 2篇中国实用外科...
  • 2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外科理论与实...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医师进修杂志
  • 1篇普外临床
  • 1篇腹腔镜外科杂...
  • 1篇医师进修杂志...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华普外科手...
  • 1篇第十五届全国...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5
  • 3篇1999
  • 1篇1995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骶尾、腹腔直肠切除术在低位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经骶尾、腹腔直肠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期间收治的低位直肠癌(T3-T4)行根治性切除415例病人临床资料,成功随访376例,其中Miles手术172例,经骶尾、腹腔直肠切除术(SAR)204例,比较术后复发率、5年存活率,评价SAR的临床效果。结果 Miles组手术时间平均(3.61±1.43)h,SAR组(3.03±1.08)h。Miles组术中出血量(213.34±83.32)mL,SAR组(74±51.08)mL(P<0.001),明显少于Miles手术组。Miles组术后复发率为20.3%,SAR组为4.9%(P=0.01)。Miles组5年存活率为48.3%,SAR组为60.3%,P=0.009。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体位、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分期、环周切缘是独立的影响因子。结论 SAR虽然术中要变换体位,但手术时间、出血量均低于Miles手术组。局部复发率、5年存活率SAR组均优于Miles组,SAR对于低位直肠癌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胡祥曹亮张健刘革粱品
关键词:低位直肠癌
经骶尾、腹腔联合切除治疗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局部复发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病例的再手术治疗成绩并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4年1月间43例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局部复发再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采用折刀体位,经骶尾、腹腔联合切除术式,43例中27例行根治性切除术,16例行姑息性切除术,根治性切除组的术后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59.3%、48.1%,明显高于姑息性切除组的25%、18.8%(P<0.05)。结论经骶尾、腹腔施行直肠癌前切除术是治疗直肠癌切除术后肿瘤局部复发的有效方法。
刘革胡祥
折刀体位经腹会阴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94例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总结折刀体位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折刀体位经腹会阴联合根治性切除的低位直肠癌病人94例作为讨论对象,并与遵循TME原则行传统Miles术的81例进行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结果]折刀位组的术中出血量平均(50±30)ml,明显低于传统组的平均(90±50)ml(P<0.05)。折刀位组的排尿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7.5%,而传统组为16%,折刀位组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折刀位组的局部复发率为4.3%,传统组为9.9%,折刀位组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折刀位组的术后5年生存率为68.7%,传统组为56.1%,折刀位组显著高于传统组(P<0.05)。[结论]折刀体位经腹会阴联合切除直肠癌直视下操作,自主神经损伤及局部复发率低,预后良好是低位直肠癌的理想术式。
刘革胡祥沈忠义
关键词:直肠肿瘤MILES手术外科学
肠系膜下动脉CTA分型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通过了解肠系膜下动脉(IMA)的分支及变异情况及其淋巴结转移规律,指导结、直肠癌手术中血管处理及淋巴结廓清。方法选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和肛肠外科2014年4月至2014年10月间共55例结直肠癌患者,其中乙状结肠癌16例,直肠癌39例,通过肠系膜下动脉CTA结合术中所见,对IMA分支情况进行分型,在CTA上详细测量血管的相关数据并追踪术后病理结果,比较、分析各种分型的淋巴结检出数目及转移情况。结果55例IMA均发自腹主动脉,IMA根部距离腹主动脉分叉的距离为(3.90±1.11)cm,IMA根部至第1分支处距离为(3.17±0.90)cm。IMA分型中,A型,共4例(7.27%);B型,共11例(20%);C型,共40例(72.73%),淋巴结转移度与IMA的分型之间有关联。左结肠动脉1支有32例(58.18%),2支23例(41.82%);乙状结肠动脉(SA)分支情况为:1支9例(16.36%),2支35例(63.64%),3支11例(20%)。SA1支时,第1站淋巴结转移度8.73%;第2站淋巴结转移度16.28%;第3站淋巴结转移度5.88%;SA分支数2支及以上时,第1站淋巴结转移度19.96%;第2站淋巴结转移度33.34%;第3站淋巴结转移度9.09%。淋巴结转移度与SA的分支数有关。结论术前行CTA可有助判断其变异及分支情况,从而指导更合理的处理血管及淋巴结的廓清。
张红来程敬敬胡祥刘革刘焕然梁品张健尹逊国
关键词:结直肠CTA肠系膜下动脉淋巴结转移
多发早期胃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研究被引量:5
1999年
目的:研究不典型增生与多发胃癌的多阶段多中心发生的相互关联性。方法:选取53例早期胃癌的胃标本,全部制成病理切片利用ABC免疫组化法分析多发胃癌的PCNA表达状况。结果:分化型多发早期胃癌及不典型增生粘膜中的PCNA阳性细胞率明显高于单发早期胃癌例,作为癌前病变的不典型增生粘膜PCNA阳性细胞率明显高于正常粘膜、肠上皮化生粘膜,而且PCNA阳性细胞率随着不典型增生的异型程度的增高而明显上升,重度不典型增生、邻接癌灶的不典型增生粘膜的PCNA阳性细胞率与癌之间无显著异差。结论:不典型增生是分化型多发胃癌多阶段发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胡祥安伟德毕伟刘革
关键词:多发性胃肿瘤增殖细胞核抗原
正中小切口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附9例报告)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采用正中小切口行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为9例右半结肠癌患者采用正中小切口行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其中升结肠癌6例,盲肠癌2例,肝曲结肠癌1例。结果:7例经完全正中小切口完成手术,2例因肥胖于预定引流处置入腹腔镜,通过手助腹腔镜完成升结肠剥离。6例行D3廓清,3例D2廓清。手术时间平均(132.0±39.0) min,切口长度平均(5.6±0.8) cm。结论:采用正中小切口行根治性右半结肠癌切除术不仅可达到开腹根治手术的要求,而且具有操作安全、简捷、微创、术后康复快的优点。对于有手术盲区的病例,可于预定行引流处置入腹腔镜施术。
刘焕然胡祥刘革梁品张健张弛郑永健张伟国
关键词:结肠肿瘤正中小切口腹腔镜检查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探查在进展期胃癌手术中的临床意义
1999年
文献报告进展期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转移率为20.0%~39.0%[1]。因此,在胃癌手术中,常规探查送检No16a2、No16b1组肿大淋巴结[2],根据术中病理结果决定手术廓清范围,使其成为进展期胃癌合理根治的指标,通过有选择的D4根治术来提高进...
刘革李菁华
关键词:胃癌外科手术腹主动脉旁
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癌外科诊疗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 探讨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癌的临床特征、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手术病理证实为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癌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22例,占91.7%(22/24),合并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癌12例,占50.0%(12/24),合并甲状腺髓样癌2例,占8.3%(2/24).甲状腺彩色超声:甲状腺弥漫性病变伴结节21例,占87.5%(21/24),单发结节15例,占62.5%(15/24),甲状腺结节伴钙化12例,占50.0%(12/24).8例术前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3例提示癌变,占37.5%(3/8).20例术后门诊或电话随访2个月至6年,均无复发.4例失访.结论 甲状腺彩色超声在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癌术前诊断中有重要作用;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在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癌术前诊断中的价值有待进一步探讨;手术探查成为该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
尹逊国李杰刘革胡祥
关键词:桥本病甲状腺肿瘤
从术后功能状态评价保留迷走神经、幽门的胃切除术被引量:2
1999年
目的探讨保留迷走神经、幽门的胃切除手术的术后残胃功能状态。方法对保留迷走神经、幽门的胃切除术病例(PPG)(17例)、远端胃切除病例(15例)的胃排空功能、胆囊收缩功能、CCK分泌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保留迷走神经、幽门的胃切除术组病人的胃排空状态类似于术前;而远端胃切除组则呈坠落状态。胆囊收缩动态测定显示进食60min后,PPG组胆囊收缩率为40%,而远端胃切除组为23%(P<0.05)。CCK值测定显示PPG组变化幅度小,DR组15min时明显升高后很快下降。结论PPG手术组病人具有近于正常的胃排空功能和胆囊收缩功能,是胃切除术中具有保留胃和胆囊功能。
胡祥刘革张世绵吴功侃沈忠义
关键词:胃切除术后评价胃排空幽门保留
基质金属蛋白酶-7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 - 7(MMP - 7)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MP - 7在 86例行治愈性切除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并比较MMP- 7的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结果 MMP - 7蛋白质集中表达于肿瘤浸润先端癌细胞内 ,阳性率为 6 1.6 % (5 3 86 )。MMP - 7的高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管浸润、淋巴结转移、术后肝转移、预后不良之间呈现密切相关性 (P <0 .0 5 )。MMP - 7阳性表达病例的 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病例的 5年生存率 (P <0 .0 5 )。多变量分析显示 ,淋巴结转移是术后肝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 (P=0 .0 2 2 8) ,MMP - 7阳性表达的P值为 0 .0 5 87,接近于 0 .0 5 ,是术后肝转移的重要因子。结论 MMP - 7是行治愈性切除大肠癌患者术后肝转移、预后不良的重要因子。
刘革胡祥张健尹逊国沈忠义
关键词:MMP-7肝转移术后基质金属蛋白酶-7大肠癌组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