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维佳
- 作品数:63 被引量:285H指数:10
- 供职机构: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更多>>
- 优质两系杂交稻两优363需肥特性研究被引量:3
- 2004年
- 采用四因子五水平通用回归旋转组合设计 ,研究两系香型优质杂交籼稻两优 3 63产量与插秧密度、N、P、K施用量间的关系 ,建立了各因素与产量指标的数学模式 :Y =8477.5 5 +2 0 9.76X1+3 2 0 .79X2 +112 .60X3 -4 .2 8X4+3 3 .2 4X12 -2 3 5 .5 1X2 2 +65 .2 8X3 2 +63 .3 1X42 +68.3 4X1X2 -13 7.2 9X1X3-71.68X1X4-118.0 3X2 X3 +12 4.2 0X2 X4-118.63X3 X4。确定了两优 3 63高产栽培合理的插秧密度及N、P、K施用量的优化方案是 :在有机肥为 2 2 5 0 0kg/hm2 的基础上 ,插秧密度为2 .85 87~ 2 .9412× 10 5穴 /hm2 ,N施用量 173 .48~ 2 0 9.85kg/hm2 ,P2 O5施用量 15 6.15~ 188.85kg/hm2 ,K2 O施用量 189.75~ 2 10 .3 0kg/hm2 。齐穗期施用粒肥是两系法杂交稻两优 3
- 周维佳罗德强谌生慧江学海
- 关键词:两系杂交稻需肥特性栽培密度
- 减氮对机插杂交籼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0
- 2022年
- 【目的】研究减氮对机插杂交籼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为机插杂交籼稻合理减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杂交籼稻品种宜香优2115和F优498为试验材料,基于品种高产栽培施氮量(180 kg/ha,CK),在贵州贵阳和湄潭2个试验点,研究不同减氮量[减氮30 kg/ha(N_(-30))、减氮60 kg/ha(N_(-60))和不施氮(N_(0))]对机插杂交籼稻产量、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结果】在贵阳和湄潭试验点,减氮后机插杂交籼稻产量和稻米品质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随着减氮程度的增加,机插杂交籼稻群体颖花量和实际产量均逐渐降低,稻谷加工品质(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稻米外观品质(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和蛋白质含量逐渐降低,而稻米蒸煮食味品质(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均逐渐增加,综合食味值评分提高。与CK相比,减氮后机插杂交籼稻群体颖花量和实际产量分别降低4.43%~35.08%和1.76%~38.77%,垩白粒率、垩白度和蛋白质分别降低2.08%~29.58%、3.57%~45.33%和3.10%~21.37%,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值分别提高3.89%~49.28%、0.52%~13.24%和0.25%~5.67%;同一减氮处理下两试验点稻谷加工品质变化趋势略有不同,但整体上差异较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实际产量与群体颖花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且实际产量和群体颖花量与稻米蒸煮食味品质(胶稠度、碱消值和食味值)大多呈显著(P<0.05,下同)或极显著负相关,与稻米加工品质(糙米率、精米率)、外观品质(垩白粒率、垩白度)和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适宜的减氮量(N_(-30))能改善稻谷加工品质、稻米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且产量仍能维持在9.80 t/ha以上,协同实现机插杂交籼稻稳产和优质;而过量减氮(N_(-60)和N_(0)处理)虽能提高稻米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但稻谷加工品质有变劣趋
- 蒋明金徐文波王荣基罗德强江学海周维佳徐富贤孙永健李敏
- 关键词:机插杂交籼稻稻米品质
- 水稻强化栽培试验研究初报被引量:5
- 2006年
- 2003年在贵州中高海拔和低海拔稻区进行水稻强化栽培试验,探索强化栽培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应用前景,试验结果初步表明,在贵州中高海拔稻区采用强化栽培可获得较高产量,并以软盘育秧方式增产效果更好;中低海拔稻区采用强化栽培管理与宽窄行移栽相结合提高产量更明显。
- 罗德强周维佳江学海谌生慧程爱民
- 关键词:水稻强化栽培
- 减氮对机插杂交籼稻茎秆生长及抗倒伏特性的影响被引量:8
- 2021年
- 以宜香优2115和F优498为材料,设置4个不同氮肥用量处理,研究减氮对机插杂交籼稻产量和茎秆生长特性的影响,及其与抗倒伏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对照(品种最高产施氮量,180 kg/hm^(2))相比,随着减氮量的增加,参试两个水稻品种的产量均逐渐降低,但N150处理(施氮量150 kg/hm^(2))的产量降低不显著,而N120处理(施氮量120 kg/hm^(2))和N0处理(不施氮)的产量降低显著;水稻株高和重心高度均降低,基部节间长度缩短,基部节间的秆型指数逐渐增加,节间充实度(节间干物质量、单位长度节间干物质量和单位体积节间干物质量)先增加后降低,弯曲力矩逐渐减小,折断弯矩逐渐增加,倒伏指数降低,抗倒伏能力增强。相关分析表明,倒伏指数与产量、株高、重心高度、弯曲力矩和节间长度整体上呈正相关;与节间粗度、折断弯矩、茎壁厚度、秆型指数和节间充实度整体上呈负相关。综上,适宜减氮(N150)能够同步实现机插杂交籼稻减氮稳产和高抗倒伏能力;而过量减氮(N120或N0)虽能大幅度提升抗倒伏能力,但难以实现高产或稳产。
- 徐文波王荣基蒋明金江学海姬广梅李敏罗德强周维佳
- 关键词:杂交籼稻机插茎秆抗倒伏
- 优质两系杂交稻两优363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规范
- 2005年
- 周维佳黄宗洪罗德强向关伦陈锋谌生慧江学海
- 关键词: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无公害两优363
- 西南稻区高产优良食味杂交籼稻品种筛选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为探明西南稻区杂交籼稻产量和蒸煮食味品质差异,筛选高产优良食味杂交籼稻品种。【方法】以长江上游审定通过并在西南稻区广泛应用的33个杂交籼稻品种为材料,在机插栽培条件下研究了各品种的产量、米饭外观、米饭口感和米饭综合评分的差异,并进行了类型划分。【结果】33个杂交籼稻品种的产量介于6.70-10.50 t/hm^(2),变异系数为10.10%;米饭外观变幅为4.30-8.00,变异系数为12.07%;米饭口感介于4.80-7.50,变异系数为11.17%;米饭的综合评分变幅为62.15-85.10,变异系数为7.94%。进一步依据以稻谷产量、米饭外观、米饭口感和米饭综合评分的聚类分析结果,将33个杂交籼稻品种划分为高产优良食味、高产普通食味、低产优良食味和低产普通食味4种类型,分别占比为15.15%、30.30%、33.33%和21.21%。【结论】高产优良食味杂交籼稻包括晶两优534、晶两优华占、蓉18优2348、宜香优1108和宜香优2115,这类品种产量均>8.45 t/hm^(2)、米饭外观均>6.40、米饭口感均>6.70、米饭综合评分均>75.00。
- 李敏蒋明金罗德强江学海姬广梅李立江孙永健任万军周维佳
- 关键词:杂交籼稻高产优良食味
- 杂交水稻新组合黔两优58高产特性与栽培技术被引量:3
- 2004年
- 黔两优 5 8系用 2 1 36 s与明恢 86组配而成的早熟杂交水稻新组合。经 2 0 0 2~ 2 0 0 3年示范种植 ,单产分别达1 0 .5 3t/ hm2、1 1 .4 4 t/ hm2。本文根据黔两优 5 8高产特性 ,从培育壮秧、适时移栽、科学施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其高产栽培技术。
- 罗德强周维佳江学海谌生慧
- 关键词:杂交水稻黔两优58栽培技术
- 贵州高海拔山区杂交水稻叶龄模式栽培的技术效果被引量:1
- 2006年
- 在贵州高海拔(1 660 m)冷凉山区,通过对水稻栽培措施中的栽插密度、单穴栽插基本苗数、生育前后期按不同比例施肥(控制总N量相同)进行田间试验,发现密度为27.0 万/hm^2,生育前后期施N肥比例为6∶4的栽培措施能显著提高单产,而单穴栽插基本苗数对产量贡献不显著.引进杂交水稻按叶龄模式进行大田管理的栽培技术示范,产量增幅在71.0%~214.8%之间,总结出的水稻叶龄模式栽培技术适应贵州高海拔山区.
- 江学海吕洪高周维佳罗德强张建富
- 关键词:杂交水稻高海拔山区叶龄模式
- 金优431超高产优化栽培技术研究被引量:8
- 2004年
- 采用 4因子 5水平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 ,研究多穗型品种金优 43 1产量与插秧密度及N、P、K施用量间的关系 ,建立了各因素与产量的数学模型 ,确定金优 43 1超高产 ( >12 .75t hm2 )栽培合理的插秧密度及N、P、K施用量的优化方案是 :在有机肥为2 2 .5t hm2 的基础上 ,插秧密度为 2 5 .2 5万~ 2 6.18万穴 hm2 ,即窄行和穴距为 16.7cm时 ,宽行应在 2 9.1~ 3 0 .8cm ,N施用量 12 0 .83~ 13 6.3 5kg hm2 ,P2 O5施用量 12 0 .83~ 14 9.18kg hm2 ,K2 O施用量 13 4.2 5~ 165 .75kg hm2 。
- 周维佳余常水罗德强周乐良刘远坤
- 关键词:杂交水稻金优431超高产栽培施肥量
- 优质高产两系杂交稻新组合黔两优58的选育
- 利用光温敏核不育系2136与恢复系M86配组,育成了优质高产两系杂交稻新组合黔两优58.经两年贵州省早熟组杂交稻区试鉴定,平均单产8.51t/hm<'2>,比对照平均增产5.66%;一年生产试验鉴定,平均单产8.28t/...
- 黄宗洪向关伦周维佳杨占烈甘雨王际凤潘建慧
- 关键词:两系杂交稻两用核不育系选育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