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BUS-TBNA在纵隔新生物诊断中的应用初探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支气管内超声引导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EBUS—TBNA)对纵隔新生物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成都军区总医院呼吸内科2013年11月-2014年4月完成EBUS.TBNA操作的11例,对EBUS.TBNA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11例中,9例明确了病理诊断,其中1例为胸腺瘤,其余8例为小细胞肺癌等恶性疾病;另外2例病理诊断为阴性。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EBUS—TBNA具有创伤小、直视操作、风险可控的优点,是一项有重要临床价值的介入肺脏病学尖端技术。
- 肖贞良田坤陈章吴奎李小玉周菁
- 关键词:新生物纵隔
- CT在胰腺癌诊断中的意义探讨
- 2007年
- 目的分析胰腺癌的CT征象,探讨CT检查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胰腺癌病人的CT检测资料,总结特征性影像表现。结果胰腺癌患者的CT检测均有明显改变。在胆总管阻塞端、胰周大血管侵犯、腹膜的淋巴结转移等方面的检出率高。结论CT检查对胰腺癌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对及早发现肿瘤有重要价值。
- 宋立江白小红陈章周菁何烨颖况洁
- 关键词:胰腺癌CT检测影像诊断
- 呼吸重症监护室抢救性气管插管不同镇静镇痛方法的比较研究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比较研究不同镇静、镇痛方法用于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抢救性气管插管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10例需抢救性气管插管的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5组:①对照组:插管前不给予任何镇静、镇痛药物;②芬太尼组:插管前给予芬太尼2μg/kg,继以芬太尼2μg·kg-1·h-1维持;③盐酸右美托咪定+芬太尼组:插管前给予盐酸右美托咪定1μg/kg+芬太尼2μg/kg,继以盐酸右美托咪定0.5μg·kg-1·h-1+芬太尼2μg·kg-1·h-1维持;④咪唑安定+芬太尼组:插管前给予咪唑安定0.05 mg/kg+芬太尼2μg/kg,继以咪唑安定0.05 mg·kg-1·h-1+芬太尼2μg·kg-1·h-1维持;⑤丙泊酚+芬太尼组:插管前给予丙泊酚1 mg/kg+芬太尼2μg/kg,继以丙泊酚0.4 mg·kg-1·h-1+芬太尼2μg·kg-1·h-1维持。根据以上分组处理后行气管插管,观察并记录5组患者插管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呼吸频率(RR),氧合指数(PaO2/FiO2)指标,以及一次性插管成功率,Riker镇静和躁动评分,严重心率失常(窦性心动过缓、频发室性早搏、心室纤颤、心跳骤停)发生率等情况。结果丙泊酚+芬太尼组及咪唑安定+芬太尼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分别为95.4%和90.9%,高于盐酸右美托咪定+芬太尼组(86.4%,P<0.05),但前3组均高于芬太尼组(45.4%)和对照组(31.8%,P<0.05)。插管5 min后5组患者的PaO2/FiO2指标均高于插管前,丙泊酚+芬太尼组、咪唑安定+芬太尼组及盐酸右美托咪定+芬太尼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3组均高于对照组及芬太尼组(P<0.05)。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盐酸右美托咪定+芬太尼组(0%)、咪唑安定+芬太尼组(9.0%)和丙泊酚+芬太尼组(9.0%)低于对照组(13.6%)及芬太尼组(18.2%,P<0.05)。插管时及插管后2 min的MAP,丙泊酚+芬太尼组、咪唑安定+芬太尼组低于盐酸右美托咪定+芬太尼组、芬太尼组及对照组(P<0.05)。插管时患者的Riker镇静和躁动评分≤4分者所占比例别为丙泊酚+芬太尼组90.9%,�
- 周菁田坤吴奎陈章肖贞良
- 关键词:气管插管镇静镇痛咪唑安定盐酸右美托咪定芬太尼
- 检测BALF中CRP和T细胞亚群对肺结核与肺癌鉴别诊断的意义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评价联合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C反应蛋白(CRP)浓度及T淋巴细胞亚群在肺癌及肺结核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43例确诊的肺癌患者、37例肺结核患者以及20例健康体检者,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BALF中CRP浓度,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肺结核组BALF中CRP浓度高于健康对照组和肺癌组(P<0.05),与肺结核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肺癌组BALF中的T细胞亚群中CD4+细胞比例和CD4+/CD8+比值显著下降(P<0.05),而CD8+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各种肺癌类型之间,CD4+、CD8+细胞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诊断肺结核时,BALF中CRP浓度为29.2 mg/L时特异性最高,为91.4%;诊断肺癌时,BALF中T细胞分类CD4+细胞比例为34.2%时特异性最高,为87.9%。结论联合检测BALF中CRP及T淋巴细胞亚群,对肺癌与肺结核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 周菁肖贞良田坤吴奎陈章
- 关键词:肺泡灌洗液T淋巴细胞亚群肺癌肺结核
- 糖皮质激素治疗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24
- 2015年
-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GC)治疗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军区总医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所有ARDS病例的临床资料,选择符合2012年柏林ARDS诊断标准的成人患者,根据是否采用过GC治疗将患者分为GC组与非GC组。GC组患者均在ARDS发生48 h内开始静脉使用低剂量GC(<5 mg·kg-1·d-1,均换算为氢化可的松的剂量)治疗,激素种类为甲泼尼松龙、地塞米松,疗程为7∽21 d;而非GC组为ARDS发生后未使用GC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和28 d生存率的差异。结果共纳入ARDS患者117例,其中GC组56例(占47.86%),非GC组61例(占52.14%)。与非GC组比较,GC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缩短〔d:0(0,2.50)比2.00(0,2.50),Z=2.015,P=0.044〕,28 d生存率明显升高〔71.43%(40/56)比50.82%(31/61),χ2=5.198,P=0.023〕,ICU住院时间〔d:7.50(2.00,11.00)比4.00(1.00,9.00),Z=1.879, P=0.060〕和总住院时间〔d:16.00(10.00,27.75)比15.00(7.00,28.00),Z=0.592,P=0.5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非GC组患者的医疗费用显著低于GC组〔万元:3.15(1.51,5.78)比4.39(1.66,10.88),Z=2.204,P=0.028〕。结论早期使用GC治疗ADRS患者可改善预后,特别是28 d生存率。
- 肖贞良周菁陈章吴奎李晓华
-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预后
- RICU抢救性气管插管不同镇静、镇痛方法的比较研究
- 目的:比较研究不同镇静、镇痛方法用于RICU抢救性气管插管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10例需抢救性气管插管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5组.①对照组:插管前不给予任何镇静、镇痛药物;②芬太尼组:插管前给予芬太尼2μg/Kg,继以芬...
- 周菁田坤吴奎陈章肖贞良
- 关键词:急性呼吸衰竭抢救性气管插管镇静剂镇痛药物
- 文献传递
- 腹腔巨噬细胞极化在急性胰腺炎中的作用与调控机制被引量:4
- 2018年
-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以广泛炎细胞浸润和炎症因子暴发为特征的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性疾病,巨噬细胞在其演进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特别是腹腔巨噬细胞作为腹腔内最主要的免疫细胞,不仅是应激源通过腹腔入侵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还能通过其不同极化状态的调控,发挥维持炎症反应平衡,促进组织修复与重塑等多种作用。近年来研究结果显示腹腔巨噬细胞可与急性胰腺炎患者产生的腹腔积液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急性胰腺炎的发展、扩散及消除。笔者对腹腔巨噬细胞极化在急性胰腺炎疾病演进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 刘若鸿孙红玉周菁汤礼军
-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炎症腹腔巨噬细胞极化
- LncRNA RP11-259P1.1在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RP11-259P1.1(lncRNA RP11-259P1.1)在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患者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在化疗耐药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和成都军区总医院158例行支气管镜活检、穿刺活检和手术切除的SCLC患者的癌组织、42例SCLC患者手术切除的癌旁组织标本及40例正常肺组织,采用qPCR法检测癌及癌旁组织标本中lncRNA RP11-259P1.1的表达,χ2检验分析lncRNA RP11-259P1.1表达与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化疗耐药的关系。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lncRNA RP11-259P1.1表达与SCLC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lncRNA RP11-259P1.1在SCL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肺组织(均P<0.01)。化疗敏感者癌组织中lncRNA RP11-259P1.1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化疗耐药者(P<0.05)。lncRNA RP11-259P1.1表达与SCLC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与肿瘤分期、转移及化疗敏感性显著相关(均P<0.05);高表达lncRNA RP11-259P1.1患者的PFS及OS均显著短于低表达患者[(12.25±1.83)vs(22.29±1.58)个月和(23.55±1.35)vs(31.75±2.43)个月,均P<0.01]。lncRNA RP11-259P1.1表达、肿瘤分期及远处转移是SCLC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均P<0.05)。结论:lncRNA RP11-259P1.1在SCLC组织中高表达,与SCLC患者的化疗敏感性及预后相关,可能是SCLC患者潜在的预后评估的生物标志物。
- 李晓华代斌周婷周菁肖贞良
- 关键词:小细胞肺癌长链非编码RNA化疗耐药预后
- 重组人β-防御素3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活性及其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研究重组人β-防御素3(rhBD-3)对临床呼吸道分离的革兰阴性菌(GNB)菌株的体外抗菌活性,分析rhBD-3对GNB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与GNB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间的关系。方法从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RICU)不同时期住院患者采集的下呼吸道痰液中培养、分离、鉴定获得GNB菌株,包括铜绿假单胞菌(20株)、鲍曼不动杆菌(15株)和肺炎克雷伯杆菌(14株)。采用琼脂糖弥散抗菌法测定rhBD-3对菌株的MIC。在参与检测的抗菌药物中,计算各株细菌共对几种抗菌药物耐药,并计算这些抗菌药物占所有受检抗菌药物的比例,称为各株细菌的耐药比例。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性检验分析菌株的耐药比例与rhBD-3的MIC间的关系。结果 rhBD-3对所测试的GNB菌株均表现出一定的抗菌活性(MIC8~64μg/ml),且表现出抗菌活性随浓度增高而增强的趋势。rhBD-3对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3种菌株的MIC与菌株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间无明显的相关性(分别P=0.921、r=0.087,P=0.711、r=0.076,P=0.162、r=0.038)。结论 rhBD-3对呼吸道分离的3种GNB菌株均有抗菌活性,且这种抗菌活性与菌株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特性无明确相关性。
- 肖贞良陈章田坤吴奎周菁
- 关键词:Β-防御素抗菌药
- 重组人β-防御素3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结构影响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研究重组人β-防御素3(rhBD-3)对铜绿假单胞菌(PA)形成生物膜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平板培养法培养PA,得到早期和成熟期生物膜;琼脂糖弥散抗菌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 IC);扫描电镜(SEM)观察载体表面BF形态;连续稀释法行活菌计数。结果 rhBD-3对PA的M IC值是64μg/m l。rhBD-3作用后8、16、24 h,膜片载体表面PA活菌黏附量减少,且随着rhBD-3浓度的增高,活菌群数量进行性减少;SEM观察见rhBD-3组少量散在的游离细菌,有少量小斑片状多糖复合物,而空白对照组可见大量分布均匀的微菌落和游离细菌及多糖复合物交联。结论 rhBD-3可以抑制PA的BF形成,并对早期和成熟期BF具有破坏作用。
- 周菁陈章田坤吴奎肖贞良
-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