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正楷 作品数:87 被引量:1,447 H指数:25 供职机构: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历史地理 生物学 农业科学 更多>>
北京2002年3月20~21日尘暴过程的降尘量与降尘粒度特征 被引量:49 2004年 本文对 2 0 0 2年 3月 2 0~ 2 1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一次尘暴过程进行了降尘量和降尘粒度的研究。通过对分时段监测取得的 1 3组降尘样品进行降尘量和粒度测定 ,结合风速变化情况 ,可将本次尘暴分为尘暴前期和尘暴后期两个过程。降尘量和粒度参数值在尘暴前期和后期都呈现不同特征。结论认为 ,风速是降尘量变化的重要因素。当风速进一步增大时 ,降尘量反而有所下降。说明北京地区尘暴降尘量除受本地风速影响外 ,还与粉尘浓度等特征有关。尘暴降尘的粒度基本呈双峰态分布。本次尘暴初始降尘主要为细粒径颗粒 ,尘暴前期降尘粒径随风速而变化 ,尘暴后期降尘粒径基本维持在 5~ 王赞红 夏正楷关键词:风速 降尘量 数学地质方法在储层沉积相分析中的应用——以柴达木盆地花土沟油田新近系砂岩储层为例 被引量:10 2006年 以柴达木盆地花土沟油田新近系砂岩储层为例,根据综合柱状图、2口系统取芯井的岩芯资料及12口探井的岩屑录井资料等,应用时间趋势分析与马尔科夫链分析等数学地质方法,得到了一些重要信息:地层岩性旋回、主要的韵律类型及其组合样式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相标志,对新近系砂岩储层沉积相进行了划分。研究认为,(1)利用时间趋势分析获取地层岩性旋回的方法是确定探井标志层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2)由马尔科夫链分析得到的主要岩性及岩性的主要转移方式可用于分析沉积时期的水动力条件,确定韵律类型;(3)研究层段砂岩储层沉积相类型主要包括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相和滨湖、浅湖相。 吕红华 夏正楷 江波 任明达 李有利关键词:新近系 柴达木盆地 不同类型沉积物磁化率的比较研究和初步解释 被引量:49 2007年 沉积物的磁化率分析以被广泛应用在第四纪古气候研究中,不同类型沉积物磁化率的解释可能存在明显的差异。本文选择了黄土、冲积物、湖积物、风沙堆积和南方红土等五种不同类型的沉积物,进行了磁化率的测试,粒度和孢粉分析,试图通过对沉积物磁化率和相关古环境指标的研究,对不同类型沉积物的磁化率予以对比并进行初步解释。研究结果表明,黄土和湖泊沉积中磁化率的变化主要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是指示古气候的重要指标;河流沉积物和风沙沉积物的磁化率主要受粒度的影响;影响南方红土磁化率的因素十分复杂,其磁化率的解释比较困难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这一研究表明,鉴于不同沉积物磁化率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不同,因此在运用磁化率进行古环境解释时须持慎重态度。 吉云平 夏正楷关键词:磁化率 第四纪古气候 湖泊沉积 河流沉积 风沙沉积 南方红土 利用彩红外航空影像对统万城的再研究 被引量:10 2003年 本文利用航空遥感影像判读、历史文献分析和实地考察等多种手段,初步复原了统万城的城市形态,探讨了城市形态所反映出来的南、北文化交流的特点,同时对建城初期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了初步分析。统万城的城市形态既体现了中原汉族文化的都城营造制度,又保留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习俗。 邓辉 夏正楷 王琫瑜关键词:城市形态 十六国时期 泥河湾盆地末次间冰期气候变化的氧碳同位素记录 被引量:16 1998年 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研究表明,我国东部地区第四纪气候演变的总规律是干冷与湿暖的交替。但是,气候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气候的干、湿和冷、暖变化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组合。根据泥河湾盆地晚更新世湖泊沉积物中所含碳酸盐的氧碳同位素研究,认为在末次间冰期(据今13~7万年),该区气候以干暖与湿冷的交替为主要特征。这一发现将有助于加深对我国东部第四纪气候变化规律的认识。 夏正楷 韩军青 金德秋 金德秋关键词:末次间冰期 氧碳同位素 第四纪 泥河湾盆地 盆地 大同-阳原盆地古泥河湾湖的岸线变化 被引量:28 1992年 本文通过大同-阳原盆地古湖岸线遗迹的分析,阐述第四纪古泥河湾湖的出现、发展和消亡,指出湖泊变迁是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构造运动是主要因素。 夏正楷黄河中游地区末次冰消期新旧石器文化过渡的气候背景 被引量:27 2001年 对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进行的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结果表明,该遗址所在的黄河中游地区,在 35~9.4 kaBP期间始终是草原环境.其中 35.l~17.0 kaBP属末次冰期,气候寒冷干燥,为荒漠草原环境, 晚期出现寒冷较阴湿的草原环境;17.0~11.9kaBP属末次冰消期早-中期,以温和干燥的草原植被与温和 半干燥的、生长有少量落叶阔叶树的草原植被多次交替为特征;11.9~10.5 kaBP再次出现寒冷干燥的冰 期气候,为荒漠草原环境;10.5~9.4 kaBP气候温和半干旱,并向温暖湿润方向发展,前期为草原环境, 后期过渡为生长有较多落叶阔叶树的草原环境.细石器作为新旧石器文化过渡时期的标志,主要分布 在17.0~11.9 kaBP,末次冰消期早-中期相对温暖干燥且多变的草原环境有助于细石器文化的出现和发展. 夏正楷 陈戈 郑公望 陈福友 韩军青关键词:柿子滩遗址 孢粉分析 末次冰消期 古气候 北京斋堂东胡林全新世早期遗址的黄土剖面 被引量:19 2002年 门头沟斋堂东胡林遗址是目前北京地区发现的最早且内涵最丰富的新石器早期遗址(9281±120~8270±60 a BP)。该遗址的黄土剖面清晰,包含了晚更新世及早全新世的黄土堆积、全新世早期的沉积间断及埋藏古土壤。在相对精确的^(14)C年龄时间框架下,本文对保存该遗址的黄土剖面的分层、黄土的粒度特征、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孢粉图谱及蜗牛的相对丰度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本地区晚更新世气候比较干冷,气候的明显转暖应在全新世早期(早于9281±120 a BP),在约8500 a BP华北地区的年均温度可能已达到比现在高约2~3℃左右的状况。正是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山顶洞人的后裔们,在清水河畔的阶地上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郝守刚 马学平 夏正楷 赵朝洪 原思训 郁金城关键词:早全新世 黄土 矿物成分 古气候 10000a BP前后北京斋堂东胡林人的生态环境分析 被引量:14 2011年 距今10000年前后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的过渡,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事件.北京斋堂东胡林遗址属于新石器早期人类遗址,其文化面貌具有明显的新旧石器文化过渡的性质.同期墓葬中还出土有多具古人骸骨,被称为"东胡林人".配合考古发掘,在东胡林遗址进行了地貌第四纪调查和相关沉积物的分析,就"东胡林人"的生存环境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东胡林人"主要生活在11100~9600cal a BP期间,对应于新仙女木事件结束之后的升温期,当时气候环境发生了明显的改善,出现了温和较干的温带草原与较为温暖湿润的温带草甸草原交替的植被环境.文化遗迹的分布部位表明,"东胡林人"主要活动在河漫滩平原上,地势平坦、水热条件较好、植被比较茂盛的河漫滩平原适宜于史前人类生活.这一研究有助于重建10000aBP前后北京地区的人类生存环境,也有助于加深对华北地区新旧石器文化过渡时期环境背景的了解. 夏正楷 张俊娜 刘静 赵朝洪 吴小红关键词:新仙女木事件 生态环境 王乃樑先生对中国地貌学发展的主要贡献 被引量:2 2016年 王乃樑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地貌学家。20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先后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任教。他对中国黄土高原、华北、东北、西北、四川、湖北和广西等广大地区进行了地貌和新生代沉积研究,在新生代沉积与地貌演化历史、新构造活动与构造地貌学、地貌学与沉积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成果。在地貌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国内外学术交流诸方面,为中国地貌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莫多闻 夏正楷 朱诚关键词:新生代沉积 构造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