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晓燕

作品数:67 被引量:810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天文地球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4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8篇历史地理
  • 23篇天文地球
  • 16篇生物学
  • 9篇农业科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7篇遗址
  • 16篇淀粉
  • 14篇考古
  • 11篇淀粉粒
  • 10篇石器
  • 8篇植硅体
  • 8篇植物
  • 7篇喇家遗址
  • 6篇遗存
  • 5篇旧石器
  • 5篇环境考古
  • 4篇植物利用
  • 4篇考古研究
  • 4篇黄土
  • 3篇驯化
  • 3篇遗存分析
  • 3篇生物标志
  • 3篇生物标志物
  • 3篇石器时代
  • 3篇水稻

机构

  • 42篇中国科学院
  • 30篇北京大学
  • 8篇中国科学院研...
  • 8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中国社会科学...
  • 5篇山东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植...
  • 3篇江西省文物考...
  • 2篇兰州大学
  • 2篇辽宁省文物考...
  • 2篇浙江省文物考...
  • 1篇赤峰学院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甘肃省文物考...
  • 1篇安徽省文物考...
  • 1篇广东省文物考...

作者

  • 58篇杨晓燕
  • 9篇夏正楷
  • 9篇马志坤
  • 7篇葛全胜
  • 7篇吕厚远
  • 6篇万智巍
  • 6篇张健平
  • 5篇张小虎
  • 5篇叶茂林
  • 5篇崔之久
  • 5篇李泉
  • 5篇袁仁茂
  • 4篇靳桂云
  • 4篇吴乃琴
  • 3篇刘东生
  • 3篇李明启
  • 3篇樊昌生
  • 3篇莫多闻
  • 3篇周广明
  • 3篇刘长江

传媒

  • 16篇第四纪研究
  • 6篇科学通报
  • 4篇水土保持研究
  • 4篇北京大学学报...
  • 2篇考古与文物
  • 2篇中国科学:地...
  • 2篇东方考古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农业考古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Agricu...
  • 1篇第十届全国第...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 1篇第十一届全国...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7
  • 5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 6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3篇2002
  • 6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9
6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欧亚大陆的黄土带与旧石器早期人类活动被引量:9
2008年
文章对欧洲和亚洲黄土分布资料进行了整理,结合欧亚的旧石器考古资料,发现在旧石器早期,欧亚大陆的考古遗址主要分布在黄土带上,这反映了在旧石器早期,东西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可能存在着一条“黄土之路”。这条“黄土之路”东至中国华北,在天山、阿尔泰山地区分为两条线,在高加索地区汇合,通过欧洲,一直向西至法国和不列颠群岛。通过对欧洲、中亚和东亚黄土旧石器遗址剖面的对比,发现无论是冰期还是间冰期,在黄土分布区,有的地方一直是人类活动的场所,比如欧洲和东亚,周围的自然环境能使人类生存和生活;而有的地方只有在间冰期才适合人类生活,比如中亚。这需要进一步的工作证明。在S5(MIS 13-15)阶段,无论在欧洲还是亚洲,考古遗址发现的几率都比较大,这也许说明在这个时期人类的活动更为活跃。而且在这条横贯欧亚大陆的古土壤带上,相似的自然环境也许存在着更多的交流。这需要进一步对旧石器文化特征上进行比较方能得出更确切的结论。
杨晓燕刘东生
关键词:古人类活动旧石器早期
论城市水土流失及其类型系统被引量:20
2001年
城市水土流失包括土的流失和水的流失。在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 ,城市水资源的流失与土壤资源的流失一样 ,严重影响着城市的发展 ,但在水土流失研究中对水资源的流失相对重视不够 ,将水土流失中水土的交互作用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进行研究的工作则更少。城市水土流失不仅发生在地表 ,也发生在地表以下 ,共同构成城市水土流失的立体系统。同时 。
袁仁茂杨晓燕李树德
关键词:城市水土流失水土保持
两周时期的植物利用——来自《诗经》与植物考古的证据被引量:4
2015年
本文从《诗经》入手,结合考古学、民族学材料,对两周时期的植物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周代先民栽培的主要农作物为粟(Setaria italica)、小麦(Triticum aestivum)等,穿着由大麻(Cannabis sativa)、蚕丝纺织而成的服饰,采食野葵(Malva verticillata)等蔬菜,食用桃(Prunus persica)、郁李(Cerasus japonica)、酸枣(Ziziphus jujuba var.spinosa)、葡萄属(Vitis sp.)等水果;利用檀木、松柏等制作车船,利用梓属(Catalpa sp.)、栎属(Quercus sp.)、竹子等制作乐器、兵器等各类器物;蒸煮苹(Marsilea quadrifolia)和杉叶藻(Hippuris vulgaris)、腌制甜瓜(Cucumis melo)等以为祭祀的菜肴。简而言之,周代先民利用的植物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植物的用途也是多种多样的。《诗经》中所涉及到的植物种类为植物考古研究提供了参考。与同期的考古遗存数据相比,发现考古遗存和文献记载在记录古人植物利用信息方面各有所长,可以互相弥补。
马永超吴文婉杨晓燕靳桂云
关键词:《诗经》周代植物利用
淀粉粒分析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以月庄等遗址为例被引量:4
2011年
淀粉是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长链化合物,以淀粉粒的形式贮藏在植物的根、茎及种子等器官的薄壁细胞细胞质中。不同种属的植物淀粉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因此根据淀粉粒的形态特征可以进行植物种类的鉴定。淀粉粒可以在地层中长时间保存,科学家曾经从南非一个距今200万年的石器上提取到淀粉粒。此外,淀粉粒还具有产量高的特点,植物种子和果实中均含有丰富的淀粉粒。由于植物中产生淀粉粒的器官与植硅体不同,使淀粉粒较植硅体有一优势,即在一些古人类加工坚果类、块茎类食物或脱壳种子的器物。
吴文婉杨晓燕靳桂云
关键词:植物种子淀粉器官
黄河流域史前经济形态对4kaB.P.气候事件的响应被引量:32
2008年
史前文化的经济形态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不同地区史前经济形态的差异反映了人类对环境的不同响应方式。通过对黄河流域4kaB.P.前后不同文化中农作物、动物以及人骨同位素等有关资料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史前经济形态对4kaB.P.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3种不同的模式:甘青地区从农业为主向农牧并重、畜牧成分显著增加的混合经济形式转变;山东地区从稻粟混作向以粟为主的农业经济转变;而中原地区则是以粟为主的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究其原因,认为除了史前人类的文化传统和适应能力等因素之外,主要与气候变化的区域差异以及人类对气候变化的不同响应有关。
张小虎夏正楷杨晓燕吉笃学
关键词:黄河流域
基于模拟实验的淀粉粒形态变化及其农业考古学意义——以小麦为例(英文)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为了迅速准确的对中国各农业遗址中的淀粉粒残留物进行鉴定,需要进行现代植物淀粉粒形态变化研究和模拟实验分析不同试剂和实验处理方法对淀粉粒形态的影响。[方法]研究现代小麦成熟过程中淀粉粒形态变化,完成了对成熟小麦的一系列模拟试验,如:研磨、超声波处理、盐酸和双氧水处理、干燥处理。[结果]成熟过程中小麦淀粉粒经历了由小到大的变化,最后稳定在由大、小两组淀粉粒组成;研钵研磨会使小麦淀粉粒粒径增大;较长时间的超声波处理使得小麦淀粉粒粒径增大;浓度为10%的盐酸和浓度为6%双氧水对小麦淀粉粒的影响很小;低温干燥处理不会使小麦淀粉粒出现糊化。[结论]该研究结论可有效地指导考古遗址古代样品淀粉粒分析实验流程以及处理参数的选择,提高了淀粉粒分析的效率和结果的可靠性。同时也为中国的农业起源和作物传播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实验资料。
万智巍杨晓燕马志坤刘光旭
关键词:小麦农业考古
初论古文化类型演替与传承模式的区域分异——以西拉沐沦河流域和汶泗流域为例被引量:24
2002年
西拉沐沦河流域地处中国地貌大势三大台阶之中台阶与低台阶的过渡区。该区的中度抬升和下切 ,造成了西拉沐沦河流域考古文化遗址在空间上的垂向迁移 ;频繁的迁移也导致了考古遗址在堆积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单一型 ,体现了不同考古文化之间“间断”的 ,不稳定的传承方式。位于中国地貌大势之低台阶上的汶泗流域 ,属自下古生代以来就十分稳定的剥蚀区 ,这些自然条件造成了汶泗流域遗址在堆积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叠置型 ,考古文化在时空上 ,很少随着时间做空间上的改变 ,基本上在同一水平空间稳定不动 ,体现了不同考古文化之间“连续”、稳定的传承方式。两个流域的对比研究说明 ,不同地域、不同的自然条件 。
崔之久杨晓燕夏正楷
关键词:文化传承方式区域分异
利用植硅体形态区分谷子(Setaria italica)和青狗尾草(Setaria viridis)
谷子(小米)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与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由于长期缺少准确区分新石器时代早期腐朽、灰化谷子与其野生祖本青狗尾草遗存的鉴定方法,国际上有关谷子的起源时间、过程存在多种不同的认识。植硅体分析是...
张健平吕厚远吴乃琴杨晓燕刁现民
关键词:谷子植硅体驯化
黄河上游全新世特大洪水及其沉积特征被引量:99
2005年
黄河上游官亭盆地的黄河二级阶地面上沉积了厚约2m左右的平流沉积物,每次洪水形成1个由红色粘 土水平层和黑灰色粘土水平层组成的洪水单元。对研究剖面洪水沉积层的磁化率测量区分出了14个洪水单元, 代表了14次特大洪水的发生;利用盆地内的考古资料,将古洪水频繁发生的时期定为3700~2800aB.P.。粒度分 析表明官亭盆地平流沉积的沉积物几乎全部由粒径小于4的悬移物质组成,其分选系数>2,偏度<0,峰态中等。 与黄河中游进行比较,官亭盆地的平流沉积粒级更小,偏度更小且呈负偏。
杨晓燕夏正楷崔之久
关键词:黄河上游
基于淀粉粒分析的江西广丰社山头遗址植物资源利用被引量:12
2012年
江西社山头遗址是赣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典型遗址,尚未开展相关环境考古和植物考古等方面的研究。对该遗址出土陶器内壁残留物的淀粉粒分析表明,内壁残留物中包含了不同种类植物的淀粉粒,主要来自稻类和粟类作物,还有部分块根块茎类植物以及部分暂时不能鉴定的淀粉粒。可鉴定淀粉粒中包括稻类7粒、粟类9粒、块根块茎类2粒。从恢复的植物种类上来看,社山头遗址区域在4500~3500 a BP这段时间的植物利用包括了稻类、粟类和部分块根块茎类植物。本研究结果可以为中国南方地区的植物考古和环境考古研究提供直接证据和补充,说明了该遗址古人类除水稻外其他植物资源的利用情况。同时本研究结果也可为南方地区古人类食谱和植物资源利用结构研究提供方法上的新思路。
万智巍杨晓燕葛全胜樊昌生周广明马志坤
关键词:植物资源利用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