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姜媛

作品数:13 被引量:53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安市第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视网膜
  • 7篇网膜
  • 6篇血管
  • 6篇光学相干
  • 5篇脉络膜
  • 4篇断层扫描
  • 4篇新生血管
  • 4篇血管内皮
  • 4篇血管内皮生长...
  • 4篇相干断层扫描
  • 4篇脉络膜新生血...
  • 4篇内皮
  • 4篇内皮生长因子
  • 4篇光学相干断层
  • 3篇黄斑
  • 3篇光学
  • 3篇光学相干断层...
  • 3篇玻璃体
  • 3篇成像
  • 2篇新生血管化

机构

  • 8篇上海市第一人...
  • 6篇西安市第四医...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作者

  • 13篇姜媛
  • 8篇孙晓东
  • 5篇汪枫桦
  • 5篇王雯秋
  • 4篇王泓
  • 4篇张磊
  • 4篇郑波
  • 4篇高鸽
  • 3篇吴颖
  • 3篇王卫峻
  • 3篇许迅
  • 2篇俞素勤
  • 2篇薛晓辉
  • 2篇张皙
  • 2篇钱锦
  • 2篇莫亚南
  • 2篇刘海芸
  • 2篇李佩君
  • 1篇苏梦茹
  • 1篇孙红芬

传媒

  • 4篇眼科新进展
  • 3篇中华眼底病杂...
  • 3篇中华眼视光学...
  • 1篇陕西中医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眼底病论...

年份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联合眼底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临床观察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联合眼底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黄斑水肿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确诊的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共30例(30眼),其中分支静脉阻塞20例,中央静脉阻塞10例。年龄34—79岁,平均(57.3+8.9)岁。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的剂量按照PrONTO研究组方法,为1.25mg,3次注射后,根据眼底荧光造影(FFA)结果补充眼底激光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1、3、6、12个月对患者进行视力、眼底照相、相干光学断层扫描、FFA检查。采用ETDRS视力表进行视力检查;采用光学相关断层扫描仪测量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CRT)。患者治疗后各个时间点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CRT值与治疗前基线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RVO患者各个时间点的BCVA与CRT值的相关性采用直线回归分析。结果30例RVO患者平均接受玻璃体腔内注射(3.9±1.9)次,视力提高15个字符及以上者16眼(54%),视力提高5。lO个字符者10眼(33%),视力稳定在5个字符以内者4眼(13%)。治疗后12个月时,ETDRS视力为60±19,与治疗前(42±1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7,P〈O.05)。平均CRT值末次随访时为(268.9±115.9)μm,与治疗前[(616.7±177.0)μ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3,P〈O.01)。治疗后12个月BCVA与治疗前BCVA的相关性存在统计学意义(r=0.791,P〈0.01),无论何种类型静脉阻塞,基线视力、预后视力与治疗前黄斑水肿程度均无相关性。末次随访时21眼(70%)黄斑区未见明显囊性积液,9眼(30%)仍有少量囊性积液,FFA显示复发的主要原因为黄斑区小血管渗漏。治疗及随访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对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进行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联合眼底激光治疗,可保存或改善�
王雯秋王泓姜媛王卫峻张磊钱锦汪枫桦吴颖孙晓东
关键词:视网膜静脉闭塞黄斑水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贝伐单抗
黄斑水肿患者中心凹厚度与同视性质及平均敏感度相关性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观察黄斑水肿(ME)状态下黄斑中心凹厚度与视功能改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同顾分析应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联合微视野计(MP-1)检测的ME患者40例42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眼均行验光插片,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CVA);采用德国Zeiss-Humphrey OCT仪进行OCT榆查;意大利Nidek公司MP-1微视野计进行眼底成像、同视检测和视野检查。OCT及MP1检查均以视盘颞侧2个视盘直径(DD)、下方1/3DD作为黄斑中心凹进行检查。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患眼BCVA、中心凹厚度(CMT)、中心10°的光敏感度(MS)以及同视情况。结果不同病因ME患者中,CMT与BCVA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429,P=0.069);CMT与MS之间无明显柏关性(r=0.433,P=0.058)。同视分析中,同视稳定组与固视不稳定组C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62,P=0.039),巾心注视组与偏心注视组比较,C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73,P=0.044)。结论ME患者CMT增加,但与BCVA、MS无相关性;CMT增加,固视稳定性下降,固视位置发生偏移,出现偏心注视。
王雯秋王泓张磊姜媛钱锦王卫峻汪枫桦吴颖孙晓东
关键词:黄斑水肿中央凹视野检查法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玻璃体后脱离的诊断评价
2012年
目的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PVD)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RRD中PVD发生率以及不同诊断方法的准确性。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采用前置镜、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诊断PVD,与术中采用曲安奈德(TA)染色观察PVD进行比较。我院住院治疗RRD患者30例(30眼),所有患者术前行裂隙灯下前置镜眼底、超声和OCT检查玻璃体情况。玻璃体切除手术中采用TA辅助玻璃体染色作观察PVD的金标准,比较各种术前玻璃体检查方法对于诊断PVD的准确性和特异性。数据采用Kappa检验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不同检查方法对于诊断完全性PVD发生率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各种诊断方法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术中TA染色中发现完全性PVD发生率为10.0%;B超诊断完全性PVD发生率为76.7%.眼底检查诊断完全性PVD发生率为36.7%,OCT检查诊断完全性PVD发生率为13-3%,其中B超检查与术中发现的差异性最大。结论在RRD中完全性PVD发生率较低。现有各种术前检查方法有其局限性,而术中TA染色,能够更好的显示玻璃体皮质残留。
汪枫桦王雯秋俞素勤莫亚南张磊姜媛刘海芸王泓张皙许迅孙晓东
关键词:玻璃体后脱离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B型超声曲安奈德
炎症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08年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老年人致盲的主要眼病之一,近年研究发现,免疫炎症反应在AMD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一些炎性介质的基因多态性改变使人群中的AMD的易感性明显增加,故文章对其进行综述并探讨AMD的发病机制。
姜媛孙晓东
关键词: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炎症玻璃膜疣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CXCR4抑制剂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联合应用对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干预作用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联合注射CXCR4抑制剂AMD3100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抗体对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48只棕色挪威(BN)大鼠随机分为AF564干预实验组(A组)、AMD3100干预实验组(B组)、联合干预实验组(c组)、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D组),每组均为12只大鼠,左眼为实验眼。采用氪红激光光凝建立CNV模型。激光光凝后即刻玻璃体腔分别注射抗鼠VEGF抗体(AF564)、CXCR4特异性抑制剂AMD3100、抗鼠VEGF抗体及AMD3100、PBS各5μl。激光光凝后14d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病理组织切片及脉络膜血管铺片检查。观察不同组别大鼠荧光渗漏程度以及CNV相对厚度和面积的变化。结果激光光凝后14d,A、B、C、D组荧光渗漏评分分别为2.16±0.91、2.16±0.91、1.92±1.03、1.39±0.93。A、B、C组荧光渗漏较D组荧光渗漏明显受抑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91,P〈0.001);C组荧光渗漏程度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1,P〈O.05)。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激光光凝后14d,A、B、C、D组CNV相对厚度分别为1.82士0.11、1.90±0.22、1.12±0.12、2.82±0.29。A、B、C组相对CNV厚度与D组CNV相对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92,P〈O.001);C组CNV相对厚度明显变薄,与A、B组CNV相对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16,P〈0.05)。脉络膜血管铺片结果显示,A、B、C、D组CNV面积分别为(8204±122)、(9332±211)、(6533土101)、(13644±255)μm2。A、B、C组cNV面积较D组cNV面积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7.50,P〈0.001);C组CNV面积与A、B组CMV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2.60,P〈0.05)。结论CXCR4抑制剂及抗VEGF抗体联合使用,可显著抑制激光诱导的CNV形成。
汪枫桦姜媛王雯秋胡玮婷苏梦茹陈训劼顾青孙晓东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趋化因子CXCL12
增液地黄汤治疗急性视神经炎疗效研究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观察增液地黄汤治疗急性视神经炎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急性视神经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激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增液地黄汤,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视力、视野平均光敏感度及视野平均缺损、中医证候积分。结果:增液地黄汤治疗后,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50%,与对照组有效率(76.9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视力、视野敏感度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视力、视野敏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视野缺损、证候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视野缺损、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液地黄汤可明显改善急性视神经炎患者视力减退、视野缺损等临床症状,提高其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应用。
薛晓辉崔阳阳高鸽肖津安姜媛
关键词:急性视神经炎激素视力
联合阻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CXCR4提供额外抑制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作用
姜媛孙晓东
50岁以上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脉络膜厚度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观察50岁以上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患者的脉络膜厚度水平。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确诊为CSC的50岁以上患者25例纳入研究。其中单眼20例,双眼5例,分为CSC患眼组(30眼),CSC对侧健眼组(19眼)。选择同期年龄匹配的健康人26例(26眼)作为正常对照组。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加强深度成像技术进行脉络膜厚度的测量,选取中心凹下,距离中心凹鼻侧500μm、1500μm,颞侧500μm、1500μm共5个位点。结果 CSC患者年龄为(60.08±7.68)岁。CSC患眼组、CSC对侧健眼组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分别为(414.17±85.88)μm、(352.89±97.22)μm,较正常对照组的(280.69±90.99)明显增厚(均为P<0.05)。单眼CSC患者患眼SFCT为(414.17±85.88)μm,较CSC对侧健眼的(352.89±97.22)μm明显增厚(P=0.008)。其余测量位点组间差异结果相似。结论 50岁以上CSC患者脉络膜较年龄匹配正常人明显增厚,患眼SFCT多在400μm以上,这一特征有助于对老龄合并黄斑神经上皮脱离患者的鉴别诊断。
姜媛施叶雯李佩君郑波
关键词: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脉络膜厚度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在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诊治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评价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在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诊断、治疗中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0例(41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确诊患者的传统FFA和超广角FFA资料。所有患者造影检查的早中期均行传统FFA,晚期均行欧堡超广角FFA。分析比较2种检查的视网膜可视范围、视网膜无灌注区面积、视网膜所需激光面积。结果与传统FFA图像比较,超广角FFA检查图像所显示的视网膜可视面积以及视网膜无灌注区面积、所需激光面积分别是前者的2.03倍、1.57倍、1.96倍(均为P<0.01)。未行激光治疗的27眼中22眼有无灌注区,其中同时合并黄斑水肿者15眼,这15眼中无灌注区在赤道部以前者14眼;已行激光治疗的14眼中9眼存在黄斑水肿的表现,9眼中7眼合并无灌注区,其中6眼的无灌注区在赤道部以前。结论超广角FFA使可观测病变检查范围扩大到远周边,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帮助。
高鸽姜媛孙红芬薛晓辉郑波
关键词:视网膜静脉阻塞
扁平不规则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患眼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观察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观察扁平不规则RPE脱离(FIPED)患眼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频域OCT检查发现FIPE而未能确定诊断的45例患者49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5例28只眼,女性20例21只眼。平均年龄(61.02±9.29)岁。患者均行FFA、ICGA、频域OCT以及OCTA检查。FIPED定义为OCTB-scan图像中RPE呈不规则状隆起,同时Bruch膜清晰可见。OCTA的CNV诊断标准:视网膜深层至脉络膜层出现异常血管信号。根据OCT图像特征将CNV分为1型CNV、2型CNV。根据FFA影像特征将CNV分为典型性、隐匿性CNV.49只眼中,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发现伴CNV18只眼(36.7%),未见CNV特征性表现31只眼(63.3%)。FFA检查发现典型CNV1只眼,隐匿型CNV7只眼,OCT确诊均为1型CNV;透见荧光等41只眼。ICGA检查,CNV样强荧光斑、晚期可疑强荧光斑、脉络膜高通透性等分别为18、20、11只眼;18只CNV眼OCT确诊为1型CNV。对比观察OCTA、眼底血管造影对CNV的检出情况。结果49只FIPED患眼中,OCTA检出1型CNV36只眼(73.5%),FIPED内可见完全或部分强反射信号;未伴CNV13只眼(26.5%),其中FIPED内呈部分强反射信号9只眼,呈弱反射信号4只眼。FFA检查为经典型及隐匿型CNV的1、7只眼,OCTA均检出1型CNV。ICGA检出CNV的18只眼中,OCTA同样发现1型CNV。ICGA晚期可疑强荧光斑20只眼中,OCTA检查发现1型CNV17只眼;脉络膜高通透性等11只眼中,OCTA检查发现1型CNV1只眼。OCT检查,伴CNV的36只眼中,神经上皮脱离(SRD)、未见SRD及视网膜层间囊腔分别为32、2、2只眼。结论OCTA可发现73.5%的FIPED患眼伴CNV;与传统眼底血管造影比较,OCTA对FIPED下CNV的检出率更高。内部强反射信号的FIPED对1型CNV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姜媛高鸽李佩君郑波
关键词: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