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雯秋

作品数:20 被引量:48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2篇视网膜
  • 12篇网膜
  • 7篇黄斑
  • 7篇玻璃体
  • 5篇血管
  • 5篇水肿
  • 5篇体腔
  • 5篇注射
  • 5篇黄斑水肿
  • 5篇光学相干
  • 5篇玻璃体腔
  • 4篇新生血管
  • 4篇视网膜脱离
  • 4篇体腔内
  • 4篇内注射
  • 4篇腔内
  • 4篇腔内注射
  • 4篇脉络膜
  • 4篇脉络膜新生血...
  • 4篇继发黄斑水肿

机构

  • 18篇上海市第一人...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西安市第四医...

作者

  • 20篇王雯秋
  • 19篇孙晓东
  • 8篇王泓
  • 8篇汪枫桦
  • 5篇姜媛
  • 4篇钱锦
  • 4篇张磊
  • 4篇王卫峻
  • 3篇张皙
  • 3篇吴颖
  • 3篇许迅
  • 2篇苏梦茹
  • 2篇俞素勤
  • 2篇莫亚南
  • 2篇刘海芸
  • 2篇朱鸿
  • 2篇朱耀春
  • 2篇胡海林
  • 2篇顾青
  • 2篇施彩虹

传媒

  • 4篇中华眼底病杂...
  • 4篇中华眼视光学...
  • 3篇中华实验眼科...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国际眼科杂志
  • 1篇第十四届国际...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4
  • 2篇2013
  • 6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玻璃体后脱离的诊断评价
2012年
目的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PVD)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RRD中PVD发生率以及不同诊断方法的准确性。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采用前置镜、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诊断PVD,与术中采用曲安奈德(TA)染色观察PVD进行比较。我院住院治疗RRD患者30例(30眼),所有患者术前行裂隙灯下前置镜眼底、超声和OCT检查玻璃体情况。玻璃体切除手术中采用TA辅助玻璃体染色作观察PVD的金标准,比较各种术前玻璃体检查方法对于诊断PVD的准确性和特异性。数据采用Kappa检验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不同检查方法对于诊断完全性PVD发生率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各种诊断方法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术中TA染色中发现完全性PVD发生率为10.0%;B超诊断完全性PVD发生率为76.7%.眼底检查诊断完全性PVD发生率为36.7%,OCT检查诊断完全性PVD发生率为13-3%,其中B超检查与术中发现的差异性最大。结论在RRD中完全性PVD发生率较低。现有各种术前检查方法有其局限性,而术中TA染色,能够更好的显示玻璃体皮质残留。
汪枫桦王雯秋俞素勤莫亚南张磊姜媛刘海芸王泓张皙许迅孙晓东
关键词:玻璃体后脱离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B型超声曲安奈德
CD147在激光诱导的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中的表达
2017年
背景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眼底多种疾病的共有病理改变,是造成中心视力严重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诱导因子CD147能通过旁分泌作用刺激多种细胞MMPs表达,降解细胞间质和基底膜成分,具有促进血管新生作用。目的通过建立激光诱导的棕色挪威(BN)大鼠CNV动物模型,观察CD147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CNV形成过程中的动态表达。方法将30只清洁级BN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和激光光凝组24只,于光凝后1、7、14和21 d通过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观察CNV形成;采用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正常对照组和激光光凝后1、7、14和21 d组大鼠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脉络膜-巩膜复合物中CD147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的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玻璃体腔内VEGF质量浓度变化。结果FFA检查显示,激光光凝后7 d开始出现盘状荧光素渗漏,激光光凝后14 d形成CNV。正常对照组激光光凝前,光凝后1、7、14和21 d,大鼠RPE-脉络膜-巩膜复合物中CD147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43、0.97±0.53、0.99±0.45、1.56±0.67和2.27±0.54,玻璃体腔内VEGF质量浓度分别为(72.96±29.95)、(79.36±10.46)、(103.82±32.94)、(166.05±21.54)和(195.64±39.90)pg/ml,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D147:F=10.95,P〈0.01;VEGF:F=304.50,P〈0.01);激光光凝后14 d和21 d,大鼠CD147蛋白和VEGF的相对表达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D147在激光诱导的大鼠CNV中进行性升高,与VEGF的表达趋势一致,CD147可能参与CNV的早期形成,在眼部血管新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王雯秋陆峰青王泓孙晓东
关键词:脉络膜新生血管CD14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
相干光断层扫描中黄斑中心凹定位及其对视网膜厚度测量结果的影响
2012年
目的研究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OCT)中,黄斑中心凹定位及其对视网膜厚度测量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应用频域OCT的512×128区域扫描模式,测量50例正常人和50例黄斑水肿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均纳入1只眼的检测数据进行分析。黄斑中心凹位置根据常用的扫描中心(SC)、自动检测黄斑中心凹(AF)、手动检测黄斑中心凹(MF)3种模式确定。以MF为标准点,计算sc和AF至MF的距离偏差;分析黄斑中心凹定位对视网膜厚度测量结果的影响。对黄斑中心凹定位偏差和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偏差进行比较,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采用两样本秩和检验。结果(1)正常人组:黄斑中心凹定位可以通过频域OCT断面扫描特征确定。SC至MF距离为(35.04-23.0)μm,经过软件校正的AF至MF距离为(6.04-9.0)μm,偏差较小(t=-3.732,P〈0.05)。SC的视网膜厚度偏差为(7.44-10.4)μm;AF的视网膜厚度偏差范围为0~3μm,中位数为0,偏差较小(Z=-2.956,P〈0.05)。(2)黄斑水肿患者组:黄斑中心凹定位相对困难,SC至MF距离为(59.0±26.0)μm,AF至MF距离为(34.0±23.0)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55,P〈0.05)。SC的视网膜厚度偏差为(28.0±36.0)μm,AF的视网膜厚度偏差为(23.0±31.0)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8,P〉0.05)。结论频域OCT检测中的黄斑中心凹定位能够影响视网膜厚度的测量结果,通过软件校正的黄斑中心凹位置能够提高视网膜厚度测量的准确性。(中华聪群杂志,2012,48:883—887)
汪枫桦许斐平罗大卫王雯秋王泓张皙许迅孙晓东
关键词:光学相干视网膜中央凹人体测量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临床和生物化学指标的监测和预警意义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相关临床和生物化学指标在其监测和预警中的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2型糖尿病(DM)人群。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作为分组金标准:按预期灵敏度(Sen)为80%收集DR病例组100例,预期特异度(Spe)为60%收集无DR对照组150例。检测研究对象DR相关临床及外周血浆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镁、肾功能相关指标、胰岛功能相关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等生物化学指标,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方法进行准确度比较和分析,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Sen、Spe和约登指数,制定联合诊断试验方案。结果ROC曲线分析显示,有DR临床预警价值的指标是年龄、DM病程、血浆ET-1、血镁和尿白蛋白(P〈0.05)。预警指标诊断准确度分析显示,在轻度非增生型DR时期,血浆ET-1诊断效力最高,AUC=0.742,Spe=72.00%,Sen=72.20%;在中重度非增生型DR时期,尿白蛋白诊断效力最高,AUC=0.742,Spe=56.10%,Sen=87.88%;在增生型DR时期,血浆ET—1诊断效力最高,AUC=0.857,Spe=84.00%,Sen=85.71%。约登指数最高的联合方案是DM病程联合血浆ET-1的序列试验,预警值为DM病程〉3.5年和血浆ET-1〉160.00pg/ml。结论DM患者的年龄、病程、血浆ET-1、血镁和尿白蛋白是临床监测和预警DR的有意义指标。综合利用这些指标制定联合诊断试验可以帮助DM患者进行DR病情的监测和风险评估。
朱鸿朱耀春胡海林王雯秋施彩虹孙晓东
Wolfram综合征一例被引量:1
2020年
患者男,16岁。因双眼视力差于2019年8月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就诊。追问病史,患者9岁时(2012年8月)曾因双眼视力下降2年首次就诊于我院眼科。当时眼科检查:右眼屈光度+0.5 D,左眼屈光度-1.0 D,双眼BCVA 0.4。非接触眼压计测得右眼眼压22.6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眼压18.7 mmHg。色觉及眼前节检查正常。眼底检查,双眼C/D约为0.5,视盘苍白,黄斑区未见异常(图1)。
刘堃王雯秋冯竞仰孙健孙晓东
关键词:WOLFRAM综合征病例报告
SD-OCT及MP-1联合评价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黄斑结构及视功能研究
目的:观察外伤性黄斑裂孔手术前后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MP-1微视野变化情况,全面评估患者术后视网膜解剖及功能状态.方法:临床上采集2010年6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后皮质、内界膜剥...
王雯秋孙晓东
视网膜脱离后视功能损伤及自我保护机制被引量:2
2008年
视网膜脱离(RD)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RD后视功能恢复不良是目前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文章综述了近年来RD后视功能受损和视网膜内源性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探讨了造成视功能损伤的可能机制。
王雯秋孙晓东
关键词:视网膜脱离视功能
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联合眼底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临床观察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联合眼底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黄斑水肿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确诊的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共30例(30眼),其中分支静脉阻塞20例,中央静脉阻塞10例。年龄34—79岁,平均(57.3+8.9)岁。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的剂量按照PrONTO研究组方法,为1.25mg,3次注射后,根据眼底荧光造影(FFA)结果补充眼底激光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1、3、6、12个月对患者进行视力、眼底照相、相干光学断层扫描、FFA检查。采用ETDRS视力表进行视力检查;采用光学相关断层扫描仪测量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CRT)。患者治疗后各个时间点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CRT值与治疗前基线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RVO患者各个时间点的BCVA与CRT值的相关性采用直线回归分析。结果30例RVO患者平均接受玻璃体腔内注射(3.9±1.9)次,视力提高15个字符及以上者16眼(54%),视力提高5。lO个字符者10眼(33%),视力稳定在5个字符以内者4眼(13%)。治疗后12个月时,ETDRS视力为60±19,与治疗前(42±1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7,P〈O.05)。平均CRT值末次随访时为(268.9±115.9)μm,与治疗前[(616.7±177.0)μ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3,P〈O.01)。治疗后12个月BCVA与治疗前BCVA的相关性存在统计学意义(r=0.791,P〈0.01),无论何种类型静脉阻塞,基线视力、预后视力与治疗前黄斑水肿程度均无相关性。末次随访时21眼(70%)黄斑区未见明显囊性积液,9眼(30%)仍有少量囊性积液,FFA显示复发的主要原因为黄斑区小血管渗漏。治疗及随访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对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进行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联合眼底激光治疗,可保存或改善�
王雯秋王泓姜媛王卫峻张磊钱锦汪枫桦吴颖孙晓东
关键词:视网膜静脉闭塞黄斑水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贝伐单抗
玻璃体腔内注射贝伐单抗(Bevacizumab)联合氩激光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疗效研究
孙晓东王泓王卫峻王雯秋钱锦注枫桦
CXCR4抑制剂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联合应用对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干预作用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联合注射CXCR4抑制剂AMD3100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抗体对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48只棕色挪威(BN)大鼠随机分为AF564干预实验组(A组)、AMD3100干预实验组(B组)、联合干预实验组(c组)、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D组),每组均为12只大鼠,左眼为实验眼。采用氪红激光光凝建立CNV模型。激光光凝后即刻玻璃体腔分别注射抗鼠VEGF抗体(AF564)、CXCR4特异性抑制剂AMD3100、抗鼠VEGF抗体及AMD3100、PBS各5μl。激光光凝后14d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病理组织切片及脉络膜血管铺片检查。观察不同组别大鼠荧光渗漏程度以及CNV相对厚度和面积的变化。结果激光光凝后14d,A、B、C、D组荧光渗漏评分分别为2.16±0.91、2.16±0.91、1.92±1.03、1.39±0.93。A、B、C组荧光渗漏较D组荧光渗漏明显受抑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91,P〈0.001);C组荧光渗漏程度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1,P〈O.05)。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激光光凝后14d,A、B、C、D组CNV相对厚度分别为1.82士0.11、1.90±0.22、1.12±0.12、2.82±0.29。A、B、C组相对CNV厚度与D组CNV相对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92,P〈O.001);C组CNV相对厚度明显变薄,与A、B组CNV相对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16,P〈0.05)。脉络膜血管铺片结果显示,A、B、C、D组CNV面积分别为(8204±122)、(9332±211)、(6533土101)、(13644±255)μm2。A、B、C组cNV面积较D组cNV面积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7.50,P〈0.001);C组CNV面积与A、B组CMV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2.60,P〈0.05)。结论CXCR4抑制剂及抗VEGF抗体联合使用,可显著抑制激光诱导的CNV形成。
汪枫桦姜媛王雯秋胡玮婷苏梦茹陈训劼顾青孙晓东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趋化因子CXCL12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