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手术
  • 3篇胸腔
  • 3篇胸腔镜
  • 3篇迟发
  • 2篇胸腔积液
  • 2篇休克
  • 2篇血性
  • 2篇引流
  • 2篇诊治
  • 2篇手术治疗
  • 2篇葡萄球菌
  • 2篇球菌
  • 2篇外科
  • 2篇外科治疗
  • 2篇外伤
  • 2篇金黄色葡萄球...
  • 2篇黄色葡萄球菌
  • 2篇负压
  • 2篇负压引流
  • 1篇单孔

机构

  • 7篇首都医科大学
  • 6篇北京市房山区...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3篇廉亮亮
  • 8篇袁洪志
  • 6篇吴鹏涛
  • 5篇齐书山
  • 3篇王立岩
  • 3篇高红霞
  • 3篇祁昕
  • 3篇祁昕
  • 2篇许玉贵
  • 2篇王立岩
  • 2篇赵婷婷
  • 1篇谷涌泉
  • 1篇李伟生
  • 1篇柴秀莲

传媒

  • 2篇北京医学
  • 2篇中国医刊
  • 2篇中国微创外科...
  • 1篇生物技术通讯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海南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第十届全国胸...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Ⅱ型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4例被引量:2
2022年
随着对血栓性疾病的深入认识,积极抗凝成为公认的治疗血栓性疾病的方法,普通肝素及及低分子肝素以有效性、安全性及经济性成为抗凝治疗的首选药物,然而不良反应也成为临床不可忽视的问题,如过敏、出血、血小板减少及骨质疏松等[1],其中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肝素类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与低分子肝素)治疗过程中由抗体介导产生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伴血栓形成(HIT with thrombosis,HITT)或不伴血栓形成(孤立HIT)[2]。HIT患病率虽然较低,为0.1%~5.0%[3],但可继发形成致命性血栓,病死率高达5%~10%[3]。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更加注重因肝素类药物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往往会忽视HIT和HITTS的发生。2016年1月~2020年1月我科接受血管介入治疗的610例中,28例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后3~7 d出现HIT,其中24例Ⅰ型HIT,4例Ⅱ型HIT,现将4例Ⅱ型HIT报道如下。
袁洪志谷涌泉齐书山廉亮亮
关键词:普通肝素血管介入治疗血栓性疾病抗体介导出血性疾病肝素类药物
不同手术时机肋骨内固定术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的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肋骨内固定术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的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84例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时机的不同分为早期组(伤后48 h内手术,43例)及晚期组(伤后48 h^5 d内手术,41例)。两组均进行肋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各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闭式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及治疗7 d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并发症(肺不张、肺部炎症、胸腔出血、畸形愈合)发生情况。结果早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16.18±23.66)min、(9.43±0.46)d,均短于晚期组的(145.63±26.73)min、(15.14±0.58)d,术中出血量(185.43±15.38)ml少于晚期组的(198.73±17.85)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闭式引流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VA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早期组Barthel评分高于晚期组,VAS评分低于晚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63%低于晚期组的41.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665,P=0.002<0.05)。结论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于早期(伤后48 h内手术)进行治疗,能够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感、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高红霞齐书山祁昕袁洪志吴鹏涛黄海荣赵婷婷廉亮亮
关键词:多发性肋骨骨折日常生活能力
13例胸壁脓肿临床诊治经验
2016年
目的总结外伤性迟发性胸壁脓肿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3例胸壁外伤后迟发性胸壁脓肿患者,通过病史、查体、辅助检查及局部穿刺明确诊断后尽早行胸壁脓肿清除术,术中留置两根引流管,进行涡流式负压引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积极有效抗感染治疗。结果经手术证实,诊断准确率为100%,无一误诊,术后恢复顺利,均痊愈出院。结论针对外伤性迟发性胸壁脓肿一经诊断,应尽早手术清除病灶,术后规范抗炎及伤口引流,治愈率可达100%,痊愈出院后应注意随访,防止感染复发。
袁洪志唐莉鸿廉亮亮
关键词:外伤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外科治疗
全胸腔镜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100例被引量:4
2011年
结核性胸腔积液在临床中治疗方法很多,随着电视胸腔镜的广泛应用,其用于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也被临床医师所采纳。我们从2007年2月开始,应用电视胸腔镜或辅助小切口治疗胸腔积液的118例患者,其中全胸腔镜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100例,现总结报道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100例中男53例,女47例。年龄15~79岁,平均41.7岁。病程:发病3周以内27例,发病3~6周42例。
王立岩柴秀莲祁昕吴鹏涛廉亮亮
关键词:结核性胸腔积液抗结核治疗全胸腔镜
胸腔镜手术对肺结节63例诊治体会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胸腔镜手术对肺结节临床价值。方法 2001年10月至2011年10月共63例肺结节,本组61例先在胸腔镜下行肺楔形切除,术中冰冻经病理学检查获得明确诊断。2例位置与血管关系密切胸腔镜下直接行肺叶切除。给予胸腔镜下肺癌根治3例,胸腔镜辅助小切肺癌根治6例,1例因出血中转开胸。1例与肺门血管关系密切,腔镜下操作困难,中转开胸。结果良性40例及转移瘤12例,原发肺癌11例。结论胸腔镜应用于孤立性肺结节(SPN)诊治,可行性良好,有助于肺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高红霞齐书山祁昕廉亮亮
关键词:肺结节胸腔镜手术
自发性膈肌破裂-迟发性胃穿孔-反复性感染中毒性休克1例报告
2010年
患者女,53岁,因突然左胸部剧烈疼痛、胸憋、呼吸困难于2008年11月26日就诊。患者半年前出现上腹部及左胸部不适,进食后不适加重,在当地医院行胸部X线摄片检查,发现胸腔内可见胃泡影,未引起重视,半年来无明显异常,因大量进食于12h后突然左胸部剧烈疼痛、胸憋、呼吸困难.继而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血压下降休克体征表现.行胸片及胸部CT示左侧大量液气胸(图1)。
王立岩许玉贵袁洪志廉亮亮
关键词:感染中毒性休克膈肌破裂胃穿孔胸部不适剧烈疼痛
创伤性胸廓畸形的矫形治疗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胸部创伤的特点,胸廓创伤性畸形的特征,分析采用不同的矫形方法,有效的矫正胸廓畸形及对合并伤的处理。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56例创伤性胸廓畸形患者实施矫形治疗,胸骨骨折7例,其中3例合并有肋骨骨折;肋骨骨折49例。治疗胸骨骨折采用钢丝或钛质胸骨接骨板,肋骨骨折采用可吸收肋骨钉或钛质肋骨接骨板或联合应用。同时结合呼吸机的应用,并有效处理合并伤。结果本组治疗患者随访1个月至3年,平均1.7年,根据患者主诉、胸廓外形及X线胸片,尤其脊柱侧弯的矫正。结果,优42例(75%),良11例(19.6%),可2例(3.6%),差1例(1.8%),优良率94.6%。在本组矫形过程中,合并伤处理率100%,术后切口感染1例,术后发生肺不张应用支气管镜吸痰3例,其中2例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均不超过24小时。结论对于存在连枷胸,出现反常呼吸、浮动性胸壁、明显脊柱侧弯、需呼吸机内固定的胸廓畸形病例,采用可吸收肋骨钉、钛质接骨板、钢丝内固定胸骨和肋骨,可有效矫正畸形,减少呼吸机的使用,对于合并其他脏器损伤者在处理复合伤的同时内固定治疗,可取得一定效果。
王立岩李伟生许玉贵祁昕吴鹏涛廉亮亮
关键词:呼吸机
逆行穿刺腘动脉开通股浅动脉慢性闭塞23例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通过23例股浅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例分析,总结顺行开通失败后选择腘动脉穿刺逆行辅助开通股浅动脉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 23例股浅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经患肢对侧股总动脉逆行穿刺"翻山"后顺行开通股浅动脉失败,改行患侧腘动脉穿刺逆行通过股浅动脉闭塞段,以穿针技术将导丝插入对侧动脉鞘中并引出体外,形成工作导丝环;再经对侧动脉鞘沿导丝依次行球囊扩张、支架释放、后扩张,完成股浅动脉开通。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治疗有效率为100%,术中术后均未发生相关并发症。术后患者间歇性跛行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静息痛消失,3例伴发足趾坏疽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见坏死足趾均已自行脱落,创面愈合良好。结论经腘动脉逆行穿刺辅助开通股浅动脉闭塞是有效且可行的,可避免血管旁路移植术引起的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明显降低院内病死率。对手术者手术经验和技术也是一种考验和挑战。
袁洪志唐莉鸿廉亮亮
9例心脏破裂伤的救治体会
2009年
我院自2003年7月至2008年3月对9例心脏破裂伤患者实施抢救治疗,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9例,均为男性;年龄17~51岁,平均29.6岁。开放性刀刺伤6例,钝性闭合性破裂伤3例。合并血气胸4例,肺破裂伤2例,胸腹联合伤1例。9例均有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性心包压塞症状。
王立岩石福吴鹏涛廉亮亮
关键词:心脏破裂伤救治体会创伤失血性休克胸腹联合伤抢救治疗心包压塞
miR-143-3p通过靶向TAK1抑制肺癌增殖和侵袭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分析miR-143-3p在肺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对肺癌进展的作用。方法:通过starBase数据库和肺癌病例组织检测分析miR-143-3p在肺癌组织和正常对照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分析miR-143-3p在肺癌细胞HCC27、H1975、A549和肺上皮细胞BEAS-2B中的mRNA水平差异;采用CCK-8法检测miR-143-3p对肺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miR-143-3p对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通过qRT-PCR检测miR-143-3p对整合素α6(ITGA6)、锚蛋白重复及PH结构域3(ASAP3)、黑色素瘤相关抗原A9(MAGE-A9)和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激酶1(TAK1)表达的影响;通过Western印迹检测miR-143-3p对TAK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starBase分析和肺癌病例组织检测结果显示miR-143-3p在肺癌组织中低表达,同样地,miR-143-3p在肺癌细胞中的表达也显著低于正常肺上皮细胞;过表达miR-143-3p抑制了肺癌细胞的增殖活性、迁移和侵袭能力;过表达miR-143-3p显著抑制TAK1的表达。结论:miR-143-3p在肺癌中通过靶向TAK1抑制肺癌的增殖和侵袭,miR-143-3p在肺癌进展中详细的分子作用机制和信号通路仍须进一步探讨。
廉亮亮齐书山袁洪志
关键词:肺癌增殖迁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