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殿英
- 作品数:69 被引量:462H指数:13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美国中华医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华西医院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APC和c-Myc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利用组织芯片技术探讨结肠腺瘤性息肉病基因产物APC蛋白和c-Myc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及其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和EnVision法检测270例NSCLC原发灶、55例淋巴结转移灶以及46例癌旁正常肺组织中APC和c-Myc的表达。结果 APC和c-Myc在NSCLC原发灶中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NSCLC原发灶中,APC和c-Myc在不同组织学类型、TNM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的表达不同(P均<0.05);在NSCLC组织中APC与c-Myc的表达呈正相关(rs=0.376,P=0.000)。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APC与c-Myc阳性表达组的总体生存率均低于阴性表达组(P<0.05)。Cox回归分析提示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c-Myc的表达是影响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APC和c-Myc在NSCLC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 王世凤刘倩张尚福廖殿英徐缓张文燕李为民刘伦旭
- 关键词:肺肿瘤APCC-MYC免疫组化组织芯片
- 单核母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观察及免疫表型分析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探讨单核母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从1990-2006年诊断的102例髓系肉瘤患者中筛选出5例单核母细胞肉瘤,进行临床病理回顾性研究和随访,以SP法检测其免疫表型。结果5例中男性3人,女性2人,2例为儿童,3例为成人。病程1周~12个月不等。4例有多处浅表淋巴结肿大;2例有多发性皮肤病变。免疫表型:5例瘤细胞均表达CD68(KP1)、CD68(PGM1)、溶菌酶和CD45;均不表达髓过氧化物酶、CD15、CD163、脱氧核苷酸转移酶、CD117以及T和B细胞分化抗原。Ki-67指数为40%~80%。5例患者均有随访,4例死亡,1例存活,平均生存时间6.25个月。结论单核母细胞肉瘤很少见,且预后差;在形态学上难以与粒细胞肉瘤和其他小细胞肿瘤相区别,须借助于免疫表型检测确诊。
- 左卓刘卫平于建渤李吉满廖殿英
- 关键词:肉瘤免疫表型分型
- 黄嘌呤氧化酶在人病理性瘢痕表皮中的表达
- 2007年
- 自由基增多存动脉粥样硬化、肝纤维化、慢性间质性肺炎和肺肉芽肿等多种纤维化疾病的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病理性瘢痕的发生也与自由基增多有关^[1-3].
- 李伟人岑瑛于蓉廖殿英
- 关键词:黄嘌呤氧化酶慢性间质性肺炎表皮纤维化疾病
- 内毒素诱导Wistar大鼠DIC模型建立及尿激酶干预作用的研究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建立内毒素诱导Wistar大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模型并探讨尿激酶对该模型的干预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NS)组、尿激酶(UK)组、内毒素(LPS)组及LPS+UK组,均采用尾静脉输注方式,NS组予NS2.5mL/h×4h;UK组予NS2.5mL/h,1h后加入UK4IU/(g.h)×3h;LPS组予LPS3mg/(kg.h)×4h;LPS+UK组予LPS3mg/(kg.h),1h后加入UK4IU/(g.h)×3h。干预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凝血、纤溶指标,器官损伤指标和纤维蛋白微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Wistar大鼠按LPS3mg/(kg.h)浓度经尾静脉输入后,1h开始出现DIC的迹象,随着输注时间的延长,DIC的表现越趋明显。UK干预后凝血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值较干预前明显缩短,但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量改变不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水平降低,而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血清肌酐(C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较干预前明显降低;肝、肾、肺病理切片示组织损伤减轻,各器官微循环中纤维蛋白微血栓明显减少。结论采用LPS3mg/(kg.h)能成功诱导Wistar大鼠DIC模型建立。UK对改善LPS诱导Wistar大鼠DIC模型出现的凝血及纤溶异常、器官功能障碍具有积极作用。
- 袁凯锋廖小梅于磊牛挺张贤良刘卫平廖殿英孟文彤费小凡
- 关键词:内毒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尿激酶
- 软骨样脂肪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被引量:11
- 2006年
- 目的探讨软骨样脂肪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报道1例右小腿软骨样脂肪瘤的临床资料、光镜、组化、免疫组化及电镜观察结果,结合文献讨论。结果镜下见肿瘤由3种成分以不同比例混合构成:①较成熟脂肪细胞体积小的单泡状和多泡状脂肪母细胞,胞质淡染为主,少数细胞呈嗜酸性,核形多样,无异型性及核分裂象,排列成片状和巢状;②脂肪母细胞间黏液透明性软骨样基质;③多少不等的成熟脂肪细胞。PAS染色见脂肪母细胞的胞质内含许多可被淀粉酶消化的深红染颗粒,提示存在糖原。AB染色见黏液透明性软骨样基质呈阳性反应,并部分耐透明质酸酶消化,提示含有硫酸软骨素。脂肪母细胞和成熟脂肪细胞表达S-100蛋白,其中脂肪母细胞对S-100蛋白的表达与脂肪母细胞分化成熟程度相关。电镜观察可见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脂肪母细胞,脂肪母细胞周围被絮状的软骨样基质围绕。结论软骨样脂肪瘤是一种十分罕见的良性脂肪细胞肿瘤的特殊类型,具有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应注意与黏液型脂肪肉瘤和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等肿瘤鉴别。
- 成元华郭立新杨光华李俸媛廖殿英
- 关键词:软组织肿瘤免疫组织化学超微结构
- 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15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3
- 2008年
- 目的:探讨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CM)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对15例CM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和免疫表型检测(SP法染色)。结果:15例患者年龄为2个月~27岁,其中10例患者年龄<6个月,男:女为1:1.1。荨麻疹样色素沉着/斑丘疹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13例,肥大细胞瘤2例。甲苯胺蓝染色显示15例肥大细胞胞质内均出现多少不等的紫红色异染颗粒。免疫组化染色显示10/12例患者肥大细胞表达类胰蛋白酶(tryptase),8/12例患者肥大细胞表达CD117,所有患者肥大细胞均不表达CD1a和S-100蛋白。结论:CM好发于儿童,大多数患儿在6个月内发病,其诊断通过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可以确定,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可确定真皮内肥大细胞数量增多,但类胰蛋白酶或CD117阴性不能排除该病的诊断。儿童CM预后较好,大多数患儿皮损在青春前期或青春期改善或消退。
- 许霞潘云王琳李甘地廖殿英
- 关键词:肥大细胞增生症皮肤荨麻疹色素性临床病理分析
- 160例成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21
- 2015年
- 目的 观察成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其早期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 对199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年龄≥18岁的160例LCH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0例患者中男110例,女50例(男、女比例为2.2∶1),中位年龄33(18~73)岁.160例患者共有222个病变部位,包括骨骼172处(77.5%),淋巴结13处(5.8%),口腔8处(3.6%),皮肤及肝脏各5处(2.2%),眼眶及肺各4处(1.8%),胸锁关节3处(1.4%),消化道、耳及甲状腺各2处(0.9%),肾上腺及舌下腺各1处(0.5%).1个脏器受累150例(93.8%),2个以上脏器受累10例(6.2%).外院临床误诊77例(48.1%),其中骨肿瘤(包括骨巨细胞瘤、纤维结构不良、软骨母细胞瘤、骨母细胞瘤及骨肉瘤)28例,骨结核13例,脑膜瘤9例,骨囊肿、慢性骨髓炎及尿崩症各5例,皮肤病及恶性淋巴瘤各4例,皮肤慢性溃疡、慢性中耳炎、肺癌及口腔癌各1例.结论 成人LCH患者以男性居多,以单系统病灶占绝对优势,多发生于骨骼系统.成人LCH临床表现多样化,易于延误诊断.
- 许霞聂秀熊文潘华雄王威亚杨群培廖殿英刘卫平
- 关键词:成年人误诊
- 改良法构建含瘢痕疙瘩及正常皮肤的组织芯片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构建包含瘢痕疙瘩、瘢痕疙瘩周围皮肤和正常皮肤的组织芯片方法。方法标本均由2009年3月-5月收治患者自愿捐赠,其中瘢痕疙瘩组27例,瘢痕疙瘩周围皮肤组13例,正常皮肤组27例。根据瘢痕疙瘩组织和皮肤的组织学特点和实验需要,对传统组织芯片制作和切片方法进行改良。采集实验标本后行石蜡包埋制备供体蜡块,制作黏附平台,用取样针依次钻取组织芯并固定于黏附平台。将组织芯与黏附平台整体移入包埋铸模,预热后,注入70℃溶蜡填满铸模,室温冷却为组织芯片蜡块。切片后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与传统方法制备的组织芯片进行比较。结果改良法构建的组织芯片蜡块包含67个位点,表面平整,外观无明显裂纹,位点完整、分布均一、无明显移位。HE染色示各位点厚薄均匀、染色层次分明、对比明显、边缘锐利,符合原始病理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组织芯片中各个位点染色后组织量充足,能够满足对染色结果进行对比的要求。而传统法制作的组织芯片HE染色示多个位点缺失,个别位点移位明显。结论采用改良法能够成功制作包含瘢痕疙瘩、瘢痕疙瘩周围皮肤和正常皮肤的组织芯片,构建的组织芯片将成为研究瘢痕疙瘩发病机制的有效工具。
- 张振宇陈俊杰岑瑛赵莎廖殿英龚静
- 关键词:组织芯片瘢痕疙瘩正常皮肤改良法
- 鼻NK/T细胞淋巴瘤瘤细胞分化状态的探讨被引量:23
- 2003年
- 目的 探讨鼻自然杀伤 (NK) /T细胞淋巴瘤肿瘤细胞的分化状态。方法 收集已确诊的 88例鼻NK /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选用的抗体有 :T细胞分化抗原(CD3ε、CD5、CD1a)、NK细胞相关抗原 (CD56、CD57) ,还有CD3 4和CD3 8抗原。结果 (1)病变部位以鼻腔最常见 ,其次为咽部 ,主要体征为溃疡或黏膜糜烂。本组 88例鼻NK/T细胞淋巴瘤中有 62例(70 5% )之瘤细胞呈弥漫性增生和浸润 ,瘤细胞中等大小者有 71例 (80 7% ) ;(2 ) 88例NK /T细胞淋巴瘤中 ,T细胞标记CD3ε阳性者 78例 (88 6% ) ,CD5阳性者 56例 (63 6% ) ,NK细胞标记CD56阳性者 2 5例 (2 8 4% ) ;CD57、CD1a、CD3 4和CD3 8均为阴性。结论 鼻NK/T细胞淋巴瘤瘤细胞的分化可能已超越前体细胞阶段 。
- 姜余梅刘卫平唐琼兰李甘地郭嘉廖殿英
- 关键词:鼻NK/T细胞淋巴瘤阳性NK细胞CD38CD1ACD56
- 间叶性软骨肉瘤23例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分析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探讨间叶性软骨肉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复习23例骨及软组织间叶性软骨肉瘤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对其中14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结果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范围12-47岁,其中原发于骨的病变13例,原发于软组织5例,早期症状以局部肿块和疼痛为主。镜下组织学特点为含有原始间叶性小细胞和分化良好的软骨成分,二者有移行过渡,可见“骺板样软骨”。原始间叶性小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表达Sox9(14/14)、CD99(12/14)、波形蛋白(6/14)、CD56(4/14)、CD57(4/14)、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3/14)、结蛋白(1/14);II型胶原、S-100蛋白、上皮细胞膜抗原、PCK、突触素、嗜铬粒素A、CD34、c-erbB2均阴性。结论间叶性软骨肉瘤少见,结合组织病理形态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病理鉴别诊断有较大帮助。
- 庞宗国何兴状吴兰雁魏维刘晓羽廖殿英李俸媛张贤良
- 关键词:骨肿瘤软骨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