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甘地

作品数:327 被引量:2,231H指数:22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中华医学基金华西医院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01篇期刊文章
  • 2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22篇医药卫生
  • 5篇文化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07篇淋巴
  • 189篇淋巴瘤
  • 173篇细胞
  • 119篇病理
  • 95篇细胞淋巴瘤
  • 86篇免疫
  • 80篇肿瘤
  • 60篇临床病理
  • 45篇基因
  • 35篇免疫表型
  • 35篇表型
  • 31篇恶性
  • 27篇病理学
  • 26篇蛋白
  • 26篇组织化学
  • 26篇免疫组织
  • 26篇免疫组织化学
  • 24篇皮肤
  • 24篇T细胞
  • 17篇原发性

机构

  • 190篇四川大学华西...
  • 56篇华西医科大学...
  • 55篇华西医科大学
  • 19篇四川大学
  • 8篇四川省肿瘤医...
  • 7篇华西医科大学...
  • 6篇华西医科大学...
  • 5篇四川省人民医...
  • 4篇复旦大学附属...
  • 4篇中山大学
  • 4篇中山医科大学
  • 4篇北京协和医院
  • 4篇江门市中心医...
  • 4篇绵阳市中心医...
  • 3篇广东省人民医...
  • 3篇成都市第二人...
  • 3篇贵阳医学院
  • 3篇福建省肿瘤医...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浙江省肿瘤医...

作者

  • 327篇李甘地
  • 166篇刘卫平
  • 64篇李俸媛
  • 56篇张文燕
  • 38篇廖殿英
  • 26篇唐源
  • 26篇欧阳钦
  • 20篇江炜
  • 18篇李雷
  • 17篇杨文秀
  • 16篇周桥
  • 14篇王琳
  • 12篇杨光华
  • 11篇赵莎
  • 11篇唐琼兰
  • 10篇王威亚
  • 10篇苏学英
  • 10篇蒋莉莉
  • 10篇夏瑞南
  • 8篇潘云

传媒

  • 101篇中华病理学杂...
  • 23篇临床与实验病...
  • 19篇诊断病理学杂...
  • 14篇华西医学
  • 14篇四川大学学报...
  • 10篇中国肿瘤临床
  • 9篇中华血液学杂...
  • 7篇中华内科杂志
  • 7篇中华眼科杂志
  • 7篇肿瘤
  • 7篇中华消化杂志
  • 6篇中华医学会病...
  • 5篇中华肿瘤杂志
  • 5篇临床皮肤科杂...
  • 4篇白血病.淋巴...
  • 4篇中华皮肤科杂...
  • 4篇中国皮肤性病...
  • 4篇华西医科大学...
  • 3篇胃肠病学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6
  • 4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6篇2012
  • 2篇2011
  • 7篇2010
  • 12篇2009
  • 10篇2008
  • 25篇2007
  • 22篇2006
  • 37篇2005
  • 26篇2004
  • 18篇2003
  • 20篇2002
  • 21篇2001
3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astleman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54
2005年
张仪李甘地刘卫平
关键词:CASTLEMAN病发病机制巨大淋巴结增生症透明血管型淋巴结肿大组织学特征
人鼻型NK/T细胞淋巴瘤表达谱基因芯片的筛查研究被引量:7
2005年
何妙侠刘卫平李甘地杨帆张文燕赵莎唐琼兰
关键词: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比较基因组杂交DNA拷贝数淋巴瘤细胞系蛋白酪氨酸杂合性
转移性Merkel细胞癌被引量:8
2003年
江炜刘卫平李雷李吉满李甘地
关键词:皮肤肿瘤病理检查病理诊断免疫组化染色
大细胞性淋巴瘤的形态学与免疫组织化学——58例石蜡切片染色结果分析
1992年
用抗T细胞、B细胞,组织细胞及Ki-1抗原单克隆抗体对58例大细胞性淋巴瘤的石蜡切片进行染色,并与组织学改变加以比较。结果发现58例中B细胞性43例(74.1%),外周T细胞性15例(25.9%)。其中2例B,1例T细胞瘤形态学上为大细胞间变性,并为Ki-1阳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有价值的形态改变为粉尘状染色质,中等大小的嗜酸性核仁,浅染胞浆,血管增生及嗜酸性细胞浸润。大细胞B淋巴瘤则为边集粗糙之染色质,嗜碱性核仁及浆细胞分化。
李甘地张尚福杨秀英
关键词:淋巴瘤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
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15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3
2008年
目的:探讨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CM)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对15例CM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和免疫表型检测(SP法染色)。结果:15例患者年龄为2个月~27岁,其中10例患者年龄<6个月,男:女为1:1.1。荨麻疹样色素沉着/斑丘疹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13例,肥大细胞瘤2例。甲苯胺蓝染色显示15例肥大细胞胞质内均出现多少不等的紫红色异染颗粒。免疫组化染色显示10/12例患者肥大细胞表达类胰蛋白酶(tryptase),8/12例患者肥大细胞表达CD117,所有患者肥大细胞均不表达CD1a和S-100蛋白。结论:CM好发于儿童,大多数患儿在6个月内发病,其诊断通过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可以确定,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可确定真皮内肥大细胞数量增多,但类胰蛋白酶或CD117阴性不能排除该病的诊断。儿童CM预后较好,大多数患儿皮损在青春前期或青春期改善或消退。
许霞潘云王琳李甘地廖殿英
关键词:肥大细胞增生症皮肤荨麻疹色素性临床病理分析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p80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00年
目的 研究染色体易位t( 2 ;5 )所形成的嵌合基因NPM ALK的蛋白产物———p80蛋白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ALCL)中的表达及与其亚型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已进行临床、病理和免疫学分析并有随访资料的 19例ALCL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标记p80蛋白。结果 p80蛋白在 19例中有 9例呈强阳性 ,组织学亚型为普通型和小细胞型 ,无 1例为霍奇金样型 (P <0 .0 5 )。p80蛋白阳性病例的免疫学表型为T细胞性 8例和Null细胞性 1例 ,无B细胞性和T、B细胞标记均表达的病例 (P<0 .0 5 )。p80蛋白阳性病例发病年龄小于阴性病例 (P <0 .0 5 ) ,且对化疗的反应及预后均较阴性者差 (P <0 .0 5 )。结论  ( 1)存在染色体易位t( 2 ;5 )所形成的嵌合基因NPM ALK蛋白 ;表达p80蛋白的ALCL可能为新的独立的淋巴瘤实体 ;( 2 )检测p80蛋白可用于ALCL的诊断。
李金范李甘地刘卫平李俸媛
关键词:非霍奇金淋巴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细胞毒颗粒相关蛋白TIA-1的表达及其与EB病毒的关系被引量:18
2000年
目的 认识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 (SPTCL)的临床和病理特点 ,研究细胞毒颗粒相关蛋白TIA 1在SPTCL中的表达及与Epstein Barr(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用TIA 1、CD45RO、CD3、CD2 0和CD6 8等抗体作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 ;应用EBER1/2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的潜伏感染。结果  17例SPTCL男女之比 1∶1.1,中位发病年龄 2 4岁 ,主要表现为下肢、躯干无症状性结节或肿块 ;组织学特点为肿瘤在皮下脂肪内呈脂膜炎样浸润 ,瘤细胞大小不等、形态各异 ,瘤内可见上皮样肉芽肿、多核巨细胞、豆袋细胞、小片坏死和瘤细胞浸润小血管壁 ,肿瘤表达T细胞标记 ;TIA 1阳性率为 10 0 0 % ;EB病毒EBER1/2原位杂交的阳性率为 2 9.4% ( 5 /17)。结论 SPTCL具有独特的病理组织学特点 ,可能来源于细胞毒T淋巴细胞或自然杀伤细胞 。
王琳杨毅刘卫平李甘地廖琼赖仁胜李俸媛冉玉平周光平
关键词: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TIA-1EB病毒
粘膜相关淋巴瘤和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被引量:10
2005年
目的:比较粘膜相关淋巴瘤和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探讨两类淋巴瘤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94例结外B细胞淋巴瘤(粘膜相关淋巴瘤62例,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32例),经诊断复查后,收集其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类淋巴瘤相比较,M ALT淋巴瘤发病的中位年龄、临床病理分期、复发率、淋巴结累及率和细胞增殖活性均偏低,5年生存率较高。94例结外B细胞淋巴瘤的生存影响因素分析:肿瘤细胞增殖指数>20%的患者生存状况较<20%的患者低,ⅠE期以上患者生存状况较ⅠE期患者差,伴有淋巴结累及的患者生存状况较无累及患者低。结论:粘膜相关淋巴瘤与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在发病年龄、细胞增殖水平、临床分期、复发等临床病理特征上有明显差异。肿瘤细胞增殖活性、临床病理分期及淋巴结累及对两种淋巴瘤的生存状况和预后有明显影响。
杨文秀李甘地周桥刘卫平张杰
关键词:粘膜相关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癌症的PCR诊断
1991年
1985年Mullis首创的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 Reaction,PCR)是一划时代的发明。该技术通过DNA合成、变性和退火反复循环,体外选择性扩增DNA片段。扩增产物呈指数级增多,理论上靶DNA片段浓度每一周期反应后增加一倍。例如,经过20次周期扩增后,靶DNA浓度可扩增100万倍(220)。因此它可以用以检测和分析极少量的核酸成分。最初用于PCR的DNA多聚酶是Klenow酶,操作十分复杂。近年,Gelfand分离纯化了热稳定的DNA多聚酶Tagpolymerase,使PCR简化,进而自动化。
陈道宏杨光华李甘地
关键词:肿瘤聚合酶链反应
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5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1
2014年
目的 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诊断、鉴别诊断以及预后.方法 收集25例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资料并随访,观察其病理形态学特点,结合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染色讨论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 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常见于中青年,女性明显好发,无特征性临床症状;其形态学特点表现为:(1)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但核分裂象相对罕见;(2)常出现肿瘤细胞以薄壁血管或肌性血管为中心的放射状分布;(3)常见多核瘤巨细胞和神经节样大细胞.免疫表型呈黑色素细胞标记(HMB45、MART-1)和平滑肌细胞标志物(SMA)双相表达,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TFE3、p53在肿瘤细胞中分别有16%(4/25)、32%(8/25)、24%(6/25)和60%(15/25)不同程度表达.结论 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形态学多变,但具有较明确的免疫表型特点,需与多种肿瘤鉴别,其生物学行为趋向良性.
徐缓王欢张秀辉李甘地
关键词:肝肿瘤脂肪瘤
共3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