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源

作品数:23 被引量:119H指数:7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电刺激
  • 10篇梗死
  • 7篇蛋白
  • 7篇脑梗
  • 7篇脑梗死
  • 7篇脑梗死大鼠
  • 7篇功能性
  • 7篇功能性电刺激
  • 5篇卒中
  • 5篇卒中患者
  • 5篇脑卒中
  • 5篇脑卒中患者
  • 4篇巢蛋白
  • 3篇低频电
  • 3篇低频电刺激
  • 3篇穴位
  • 3篇穴位电刺激
  • 3篇增殖
  • 3篇上肢
  • 3篇突触

机构

  • 14篇广州市第一人...
  • 6篇中山大学附属...
  • 6篇中山大学孙逸...
  • 3篇汕头市中心医...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23篇彭源
  • 12篇燕铁斌
  • 11篇庄志强
  • 11篇向云
  • 10篇张顺喜
  • 10篇张瑾
  • 9篇金冬梅
  • 7篇陈钰杰
  • 6篇郑修元
  • 4篇兰月
  • 4篇刘慧华
  • 3篇李胜活
  • 2篇华学锋
  • 2篇王东山
  • 2篇邓卫兵
  • 2篇温璐璐
  • 1篇安莹
  • 1篇苏常春
  • 1篇温优良
  • 1篇刘月萍

传媒

  • 5篇中华物理医学...
  • 3篇广州医药
  • 3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中国康复
  • 1篇广州医学院学...
  • 1篇深圳中西医结...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华生物医学...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 1篇康复学报
  • 1篇第一届康复医...
  • 1篇跟踪先进康复...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6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1
  • 4篇2010
  • 7篇2009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低频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bFGF、EGF表达和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 观察低频电刺激(LFES)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部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皮生长因子(EGF)表达的影响,探讨LFES治疗改善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机制.方法 选择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FES治疗组、安慰刺激组和假手术组,每组又根据观察时间点分为治疗第3,7,14天3个亚组.LFES治疗组和安慰刺激组大鼠制作急性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术后第3天,LFES治疗组开始接受LFES治疗(频率30 Hz,脉宽250μs,强度为3 mA,每次10 min),观察在治疗第3天、第7天、第14天大鼠海马齿状回和室管膜下区NSC巢蛋白的表达水平,检测梗死侧脑组织bFGF、EGF总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同时采用网屏试验评价大鼠运动功能.结果 LFES治疗组大鼠巢蛋白阳性细胞数在治疗第7天、第14天明显高于安慰刺激组(P<0.05);梗死侧脑组织bFGF、EGF总蛋白和mRNA表达量在治疗第7天、第14天明显高于安慰刺激组(P<0.05);LFES治疗组网屏试验评分在治疗第14天明显高于安慰刺激组(P<0.05).结论 LFES能促进急性脑梗死大鼠脑部内源性NSC的增殖和bFGF、EGF的表达,并改善大鼠运动功能,增强脑的可塑性.
向云燕铁斌金冬梅庄志强彭源
关键词:低频电刺激
功能性电刺激对脑梗死大鼠脑部bFGF、EGF表达和神经干细胞增殖影响的研究
目的:建立“线栓法”大鼠脑梗死模型,观察FES治疗对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行为学)恢复的影响。同时,观察大鼠脑梗死侧组织bFGF、EGF、Nestin的表达量,并对梗死侧SVZ和SGZ区内源性NSC数量的变化进行动态检测,...
向云燕铁斌庄志强金冬梅彭源
关键词:功能性电刺激脑梗死神经干细胞BFGF基因
文献传递
神经肌肉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及梗死侧皮质nestin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NMS)对急性脑梗死大鼠梗死侧顶叶皮层nestin蛋白的表达,进一步分析大鼠神经运动功能恢复与nestin蛋白表达的相互关系,拟初步探讨NMS治疗在梗死后早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分子机制。方法60...
郑修元李胜活燕铁斌刘慧华向云庄志强彭源
关键词:神经肌肉电刺激巢蛋白
文献传递
功能性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及梗死侧皮质巢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急性脑梗死大鼠梗死侧顶叶皮质巢蛋白(nestin)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FES治疗在脑梗死后早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分子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分为电刺激组、安慰刺激组、对照组,每组20只,每组大鼠再分为治疗1,3,7,14d共4个亚组,每个亚组5只。参照改良Longa线栓法制作急性脑梗死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电刺激组与安慰刺激组于MCAO后第3天开始治疗。电刺激组以表面电极刺激偏瘫侧前肢,FES参数设置的强度以前肢能发生明显的伸腕、伸趾动作为宜。安慰刺激组将FES治疗仪的治疗电极放在偏瘫侧前肢伸肌群的运动点上,但关闭电源不予以电刺激,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治疗。所有大鼠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3,7,14天给予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定,同时,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大鼠脑梗死侧周围远隔区顶叶皮质nestin表达的阳性细胞数。结果治疗3d后,电刺激组与安慰刺激组和对照组大鼠的mNS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7d和14d后,电刺激组大鼠mNSS评分显著高于安慰刺激组和对照组(P〈0.05);但安慰刺激组与对照组之间mNSS评分在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7,14d后电刺激组大鼠脑梗死侧周围顶叶皮质nestin表达的阳性细胞数较安慰刺激组和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安慰刺激组和对照组之间在各时间点脑梗死灶周围远隔区顶叶皮质nestin的阳性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ES治疗脑梗死早期大鼠偏瘫肢体可显著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FES治疗可促进梗死灶周围nestin的表达,这可能说明了FES治疗的另一个分子机制。
郑修元李胜活燕铁斌刘慧华向云庄志强金冬梅彭源
关键词:功能性电刺激脑梗死神经功能巢蛋白
不同治疗频次对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研究动态关节松动术(MWM)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时治疗频次和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2年5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外科和康复科门诊确诊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40人,将患者随机归入治疗1组24例和治疗2组16例。治疗1组予患者1周内单次治疗,治疗2组予1周内2次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肢无痛握力(pain-free grip strength,PFG)及健、患肢最大握力(maximum grip strength,MGS),以患肢元痛握力和最大握力分别与健肢最大握力的比值(PFG_(患侧)/MGS_(健侧),MGS_(患侧)/MGS_(健侧))作为参数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治疗前2组的PFG_(患侧)/MGS_(健侧)和MGS_(患侧)/MGS_(健侧)无明显差别,各组内MGS_(患侧)/MGS_(健侧)明显大于PFG_(患侧)/MGS_(健侧)(P<0.05)。治疗后治疗2组的差别消失,而治疗1组的差别仍存在。治疗后治疗2组的PFG_(患侧)/MGS_(健侧)较治疗前显著提高(0.84±0.18对比0.45±0.19,P<0.05),同时明显高于治疗后的治疗1组(0.84±0.18对比0.48±0.18,P<0.05)。结论:MWM是一种针对肱骨外上髁炎有应用前景的康复治疗方式,1周治疗2次的治疗频次可达到有效疗效。
张瑾张顺喜华学锋邓卫兵刘月萍温优良王东山彭源安莹
关键词:肱骨外上髁炎频次
B超引导下数字化肌肉评估系统检测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信度研究
目的:评估B超引导下数字化肌肉评估系统MyotonPRO定量检测脑卒中患者上肢肌张力的评价者间信度. 方法:经过培训的一名康复医师和一名康复治疗师(测试者A和B)分别使用MyotonPRO在B超引导下对28名脑...
彭源兰月郑嘉璇张瑾张顺喜陈钰杰
关键词:B超引导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被引量:26
2015年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AES)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偏瘫上肢功能及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41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TAES组(n=21)和安慰刺激组(n=20)。TAES组采用TAES治疗仪治疗于患侧上肢的肩髃、曲池、外关和合谷4个穴位行频率100Hz、脉宽0.2ms和患者可耐受最大强度的电刺激治疗,1次/d,1h/次,5次/周,连续3周;安慰刺激组接受TAES安慰刺激(即仅连接TAES治疗仪,不开机)。治疗前、治疗第2周、治疗第3周时行患侧上肢Fugl-Meyer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评定及患侧皮质MEP的检测。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类似(P>0.05)。治疗第2周和第3周两组患者的FMA-UE、MBI评分及MEP与治疗前比较均改善(P<0.05);TAES组FMA-UE、MBI评分及MEP的改善较安慰刺激组明显(P<0.01)。结论:TAES治疗能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推测其机制可能与增强脑卒中患者患侧大脑皮质兴奋性有关。
彭源张瑾苏常春张顺喜温璐璐陈钰杰
关键词:经皮穴位电刺激脑卒中上肢运动诱发电位
rTMS预刺激结合FES对脑梗死患者偏瘫上肢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预刺激结合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梗死患者偏瘫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脑梗死患者32例分为3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A组加用rTMS刺激患侧大脑运动皮质区(M1区),后行患侧上肢FES治疗;B组加用FES治疗,不进行rTMS预刺激。治疗前后评定患侧上肢Fugl-Meyer评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3组治疗2及4周时,FMA-UE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提高趋势(P<0.01);且A组治疗2及4周时FMA-UE及MBI评分更高于B、C组(P<0.01),B组更高于C组(P<0.01)。结论:FES能够促进脑梗死后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通过高频rTMS预刺激能进一步增强FES的疗效。
彭源陈康张瑾陈钰杰张顺喜
关键词:经颅磁刺激功能性电刺激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41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TAES组和安慰刺激组,分别为21例和20例。两组常规治疗相同。TAES组采用KD-2A型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仪治疗,刺激部位选择患侧下肢的4个穴位(足三里ST 36、太冲LV 13、阳陵泉GB 34、昆仑BI 60),频率100 Hz,脉宽0.2 ms,强度为患者最大耐受强度为限;安慰刺激组接受治疗的部位时间和疗程与TAES组相同,但每次治疗时没有电流输出。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3周分别用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定踝关节痉挛,Fugl-Meyer运动评定量表中下肢部分(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结果组内比较:治疗2周和治疗3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CSS、FMA下肢部分、BB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2周和3周后,TAES组CSS、FMA、BBS评分优于安慰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ES治疗能减轻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痉挛程度和提高平衡功能,改善下肢运动能力。
彭源张瑾张廷碧张顺喜李国燕
关键词:经皮穴位电刺激脑卒中下肢
神经肌肉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及梗死侧皮质nestin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NMS)对急性脑梗死大鼠梗死侧顶叶皮层nestin蛋白的表达,进一步分析大鼠神经运动功能恢复与nestin蛋白表达的相互关系,拟初步探讨NMS治疗在梗死后早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分子机制。方法 ...
郑修元李胜活燕铁斌刘慧华向云庄志强彭源
关键词:神经肌肉电刺激巢蛋白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