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高聪

作品数:15 被引量:89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建筑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6篇地貌
  • 4篇遗产
  • 4篇世界遗产
  • 3篇世界自然
  • 3篇世界自然遗产
  • 3篇全新世
  • 3篇自然遗产
  • 3篇喀斯特地貌
  • 2篇地貌演化
  • 2篇遗产地
  • 2篇社区参与
  • 2篇世界自然遗产...
  • 2篇台风
  • 2篇自然遗产地
  • 2篇可持续发展
  • 2篇海岸
  • 2篇保护与可持续...
  • 1篇地貌学
  • 1篇岩溶
  • 1篇岩溶泉

机构

  • 9篇南京大学
  • 8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作者

  • 15篇李高聪
  • 6篇高抒
  • 6篇熊康宁
  • 4篇周亮
  • 4篇戴晨
  • 3篇肖时珍
  • 3篇王玲玉
  • 3篇杨阳
  • 2篇贾培宏
  • 2篇罗鼎
  • 2篇杨保明
  • 1篇周明忠
  • 1篇王韫玮
  • 1篇葛晨东
  • 1篇汪亚平
  • 1篇王丹丹
  • 1篇石博
  • 1篇刘子琦
  • 1篇高建华
  • 1篇王恒松

传媒

  • 5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人民长江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岩溶
  • 1篇海洋学报
  • 1篇中国园林
  • 1篇热带地理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中国地理学会...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6篇2016
  • 4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施秉喀斯特地貌世界遗产价值研究被引量:18
2013年
对施秉喀斯特演化环境、地貌类型及分布、地貌演化史、石灰岩与白云岩地貌差异等特征进行研究,试图提炼施秉喀斯特的世界遗产地貌价值。研究表明:施秉喀斯特具有热带―亚热带地区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演化环境;展示了热带―亚热带地区独特而典型的白云岩峰丛峡谷喀斯特地貌景观,从分水岭至峡谷区呈现了峰林洼地―峰林谷地―峰丛谷地―峰丛峡谷喀斯特地貌逆向回春演替规律,是白云岩峡谷喀斯特地貌形态及地貌演化的模式地;记录了古生代以来3次较大的碰撞运动,即早古生代的加里东运动,晚古生代的海西造山运动,及中、新生代以来的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运动。燕山运动是本区最强烈的造山运动,产生了区内众多褶皱和断裂构造,奠定了施秉地区的地貌构造轮廓。喜马拉雅山运动,尤其是第二、三幕运动,全面塑造了施秉喀斯特峡谷地貌;施秉白云岩喀斯特地貌展现出与石灰岩封闭型地貌不同的以开放型地貌为主的特征,在中国南方喀斯特系列自然遗产中有重要地位,具备地貌世界遗产价值。
李高聪熊康宁肖时珍周明忠
关键词:白云岩喀斯特地貌
基于种子植物区系比较分析的贵州梵净山生态孤岛效应被引量:5
2018年
梵净山独特的自然环境因子使其产生有别于周边喀斯特环境的特殊生态现象,谓之生态孤岛效应。由此形成的特殊的生态过程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梵净山能够成为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通过与同一生物地理省内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典型山地(神农架,黄山,武夷山,峨眉山)进行自然环境因子和种子植物区系的综合对比分析,探讨了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产生的独特生态孤岛效应,发掘其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价值。结果表明,梵净山具有独特的地质演化历史、地形地貌、地理区位、气候条件等自然环境因子,共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陆地岛屿生态环境;与典型山地对比,梵净山留存多样且独特的裸子植物和特有植物,裸子植物数量均高于4处对比地;梵净山的种子植物区系与其生态孤岛特征相适应,呈现温带性质稍强、热带性质独特,交汇性、过渡性显著,起源古老、分化特化明显的特征。本研究讨论了梵净山的生态孤岛效应对岛屿生物地理学、生态型研究和适应性进化等理论的现实意义,及其对物种多样性和特有物种保护的科学意义,凸显梵净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现实意义。
游美玲容丽熊康宁陈浒李高聪周玉文高香琴林丹丹
关键词:种子植物区系
中国南方喀斯特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在分析中国南方喀斯特荔波世界遗产地的环境与发展压力基础上,提出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模式,既依据"保护为主、科学发展、永续利用"的原则,按照"核心区保护为主、缓冲区治理与发展相结...
熊康宁李高聪王玲玉
关键词:世界自然遗产社区参与可持续发展
海南岛全新世海岸演化过程与沉积记录被引量:9
2016年
本文在总结海南岛海岸全新世环境演化及其沉积记录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基于海岸沉积的过程与产物关系,提出了新的科学问题和基础研究建议.全新世时期,海南岛海岸及邻近海域形成了多样化的沉积体系,如砂质海滩沉积、海湾潟湖泥质沉积、珊瑚礁生物沉积、红树林湿地沉积、火山灰沉积、陆架与陆坡沉积等.由于陆源沉积物供给相对较少、潮汐作用较弱,海南岛海岸在全新世高海面之后的较长时期内形成了海洋动力作用信号较弱的“混杂堆积”,只是到2000a B.P.之后才形成了在海洋作用主导和频繁台风事件的共同影响下的典型海岸和陆架沉积.通过分析多种现代过程,如全新世海面变化、河流入海通量变化、波浪与台风作用、海岸带涌升、潮汐汊道均衡态过程、海岸带人类活动等,可望以正演方式重现全新世沉积的形成、时空分布、规模及未来演化趋势.为有效提取海南岛全新世沉积体系蕴含的丰富信息,以便应用于气候、环境和生态系统变化研究,除获取沉积物粒度、地球化学、微体古生物、年代等指标或参数外,还应结合海洋沉积动力过程研究,获得沉积记录形成时的物质来源及输运、组分含量或总量特征值、台风事件强度-频率关系、地貌演化等相关过程和机理信息.
高抒周亮李高聪王丹丹杨阳戴晨韩卓尘王辉屠佳雨杨保明
关键词:海岸地貌沉积物分布
基于浅地层记录的海南岛东南部潟湖全新世地貌演化被引量:3
2016年
海南岛东南部新村和黎安潟湖的4条地震剖面揭示了平均厚度达30m的全新世沉积层,从中可识别出两个地层层序,厚度分别为8 ~ 20m和5~45m.新村潟湖剖面中发现了2处老珊瑚礁和3处埋藏谷;根据海湾发育历史和珊瑚礁分布特征分析,老珊瑚礁和埋藏谷在约6ka B.P.的高海面时期被埋藏.将地震地层分析与海南岛全新世地层分布以及区域钻孔对比信息相结合,本文提出全新世以来新村和黎安潟湖经历了古河道、浅海或滨海和沙坝-潟湖等环境演变过程.全新世海进淹没本区之后,海湾南部山丘之间形成与外海相通的水道.此后,波浪和潮流携带的沉积物在潟湖内堆积,海湾南部水道被封闭,并逐渐形成海湾中部的连岛沙坝,把水域分为两个部分,其西部为新村潟湖,东部为黎安潟湖.
戴晨高抒李高聪赵秧秧屠佳雨
关键词:浅地层剖面全新世地层环境演变
贵州喀斯特山区农村缺水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毕节撒拉溪示范区为例被引量:4
2014年
为探索解决喀斯特山区农村水资源短缺问题,采取问卷调查及实地考察方法,对贵州山区农村缺水现状及相应解决对策进行了研究。针对研究区水资源地表少、地下多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即深度开发岩溶泉水,并提高利用率,用于人畜用水;实施坡面集雨工程,并配套高效节灌设施,用于大田作物及经果林草灌溉;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利用科学合理规划。以期为贵州喀斯特山区农村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提供借鉴。
石博熊康宁李高聪罗鼎
关键词:岩溶泉水
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拓展地环江喀斯特地貌价值及贡献(英文)
2014年
“中国南方喀斯特”是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分期申报的系列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一期遗产地包括云南石林喀斯特、贵州荔波喀斯特和重庆武隆喀斯特;第二期提名地则包括了广西桂林喀斯特、贵州施秉喀斯特、重庆金佛山喀斯特,以及作为荔波喀斯特拓展地的广西环江喀斯特。环江喀斯特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拓展,对其申报论证倍受关注。新西兰Williams教授2013年考察环江时指出:“环江喀斯特作为荔波喀斯特的拓展地,无须论证其突出的普遍价值,而应关注其拓展的价值,即能为中国南方喀斯特及荔波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构成作出哪些突出贡献”。然而近年来人们多注重于荔波喀斯特地貌世界遗产价值研究,环江喀斯特的世界遗产价值至今尚无人进行过相关研究。本文基于野外实测资料、研究区遥感影像图、1∶10000地形图及1∶200000水文地质图等工作底图,并运用 ArcGIS、Erdas、AutoCAD、Photoshop 等技术软件,尝试从环江喀斯特的地理地质背景、地貌特征等方面与荔波喀斯特和“中国南方喀斯特”其他片区进行对比的角度来研究环江喀斯特的地貌特征,旨在申明环江喀斯特的拓展,能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做出哪些实际的补充和完善,进而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世界自然遗产的成功申报提供科学材料。
刘子琦熊康宁李高聪肖时珍王玲玉王恒松罗鼎
关键词:世界遗产地貌学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全球对比及其世界遗产价值研究
中国南方喀斯特是世界上热带亚热带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典型代表地,具有极其重要的地貌价值。“中国南方喀斯特”是缔约国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系列申报的遗产地和提名地,包括石林喀斯特遗产地、荔波喀斯特遗产地、武隆喀斯...
李高聪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
文献传递
海南岛东南部海湾潟湖沉积和碳埋藏变化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本文选择海南岛东南部热带小型海湾为研究区,探讨热带珊瑚礁生态系统对海岸碳埋藏的贡献,以及小流域系统物质循环过程对极端风暴事件和人类活动的响应.对来自海南岛东南部黎安和新村潟湖的柱状祥和表层底质样品,在室内进行了粒度、有机碳、无机碳和210pb年代指标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新村潟湖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均较高于黎安潟湖,新村潟湖有机碳埋藏速率(9× 105 kg/a)为黎安潟湖有机碳埋藏速率(3× 105kg/a)的3倍.珊瑚礁生态系统对于这两个潟湖碳埋藏具有重要贡献.新村潟湖柱样岩芯XC-06无机碳含量在1980~2000年期间存在急剧锐减的趋势,可能与同期该地养殖和过度捕捞致使珊瑚礁生长受限有关.根据沉积物物质守恒原理和沉积物来源分析,海南岛频繁的台风风暴事件对于新村和黎安潟湖沉积的实际贡献远大于总量的1/3.在未来人类活动和台风活动呈现上升态势背景下,该地区碳埋藏量将进一步发生变化.海南岛小流域海湾、潟湖碳埋藏量可以达到108~ 109kg/a量级,接近于海南近陆架有机碳通量(2× 109 kg/a),表明海湾潟湖对于本区浅海碳埋藏具有重要贡献.
周亮高抒杨阳高建华李高聪葛晨东贾培宏董婷婷
关键词:台风珊瑚礁
海南岛主要入海河流流域地貌演化被引量:3
2016年
河流入海物质的输出特征不仅与流域的构造、岩性、自然地理特征相联系,还与水系流域所处的地貌演化阶段密切相关.基于海南岛13条主要入海河流流域的SRTM数据,分别计算流域HI值、河流纵剖面拟合曲线和S-A双对数曲线图,旨在探讨海南岛主要入海河流流域地貌演化阶段、均衡态和未来动态以及对沉积物入海通量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海南岛主要入海河流流域处于地貌发育的老年阶段,其HI值为0.09~0.29,指示入海河流沉积物通量总体处于较低水平.海南岛在东南亚河流入海通量环节处于极低值区域,侵蚀模数低于东南亚其他岛屿一个数量级.结合河流地貌均衡态和河流纵剖面曲线拟合函数的结果,可推断河流地貌下一阶段地貌演化将遵循继承型、回春型和演化型的方向,河流入海通量将表现为稳定、增大和减小趋势.
李高聪高抒戴晨
关键词:流域地貌均衡态入海通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