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宪龙

作品数:23 被引量:543H指数:14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土壤
  • 7篇小麦
  • 6篇农田
  • 5篇氮肥
  • 4篇氮素
  • 4篇冬小麦
  • 4篇施氮
  • 4篇施肥
  • 4篇淋溶
  • 4篇轮作
  • 3篇氮肥利用
  • 3篇氮肥利用率
  • 3篇氮量
  • 3篇氮淋溶
  • 3篇养分
  • 3篇有机碳
  • 3篇施氮量
  • 3篇土壤有机
  • 3篇土壤有机碳
  • 3篇苹果

机构

  • 23篇西北农林科技...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热带农业...
  • 1篇陕西省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23篇杨宪龙
  • 16篇同延安
  • 10篇路永莉
  • 7篇林文
  • 5篇魏孝荣
  • 5篇梁婷
  • 4篇马海洋
  • 3篇邵明安
  • 2篇陈毓君
  • 2篇梁连友
  • 2篇高鹏程
  • 2篇郝明德
  • 2篇高义民
  • 2篇丁燕
  • 2篇魏艳春
  • 2篇王少杰
  • 2篇韩仲宇
  • 1篇张树兰
  • 1篇张庆印
  • 1篇刘学军

传媒

  • 7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土壤通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土壤学报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中国土壤与肥...

年份

  • 2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7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0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农田氮素淋失特征及氮素表观平衡被引量:17
2015年
连续6年采用渗漏计法研究了不同施氮处理下陕西关中小麦-玉米轮作区农田土壤90 cm深度处氮素(N)淋失特征和土壤-作物体系氮素表观平衡状况.结果表明:该地区农田氮素淋溶主要发生在降雨量较多的玉米季,且集中在8月和9月.监测期内,TN和NO-3-N年平均流失量分别为2.72~23.07 kg·hm-2和1.53~18.72 kg·hm-2,年流失率分别为0.65%~3.44%和0.82%~3.32%,且年总氮、硝态氮流失量均随年施氮量增加呈指数增加.氮素淋失形态中,NO-3-N比例较高,可占总氮淋失量的56.00%~81.00%,且随着氮肥用量的降低,其占总氮淋失量的比例也随之减小.可见,施氮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淋失液中各形态氮的比例.氮素表观平衡结果显示,随着施氮量提高,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和表观氮盈余均呈现指数增加趋势.长期施氮条件下,土壤-作物体系氮素表观损失率的幅度为32.60%~55.20%,土壤表观残留率为-0.17%~8.20%.多年监测结果表明,优化施氮模式下,作物不仅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农田氮素淋失量也大幅降低,在节约肥料资源的同时减轻了潜在的环境风险.
丁燕杨宪龙同延安同延安谌琛韩仲宇
关键词:施氮量总氮淋溶
黄土高原北部典型灌丛降水再分配特征及其蒸散耗水规律
植被冠层对降水的再分配现象可以显著改变地表降水的空间分布格局,从而影响入渗、径流、蒸散发等一系列水文过程。茎干流对根区土壤水分的补给效应可能是旱区植被主动适应干旱逆境的重要机制之一。蒸散发是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SVA...
杨宪龙
关键词:降水再分配穿透雨冠层截留蒸散
文献传递
施氮和秸秆还田对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硝态氮淋溶的影响被引量:30
2013年
连续4 a采用渗漏计测定法研究了陕西关中小麦-玉米轮作区施氮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剖面90 cm处NO3--N淋溶的影响。结果表明,NO3--N淋洗主要发生在7、8、9月份或灌溉后,年际间变异较大。监测期内各处理渗漏液NO3--N浓度和淋失量的变幅为0~103.5 mg L-1和0~21.8 kg hm-2,二者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小麦施氮150 kg hm-2、玉米施氮180 kg hm-2时,连续4 a作物均能获得高产。施氮量继续增加,产量不再增加,0~100 cm土层NO3--N累积量和90 cm处NO3--N淋失量却相应增加。秸秆还田2 a后作物显著增产,2010年和2011年分别增产15.1%和14.2%,但对NO3--N累积和淋溶的影响不显著。回归分析显示,NO3--N年淋失量和0~100 cm土层累积量均随年施氮量的增加呈指数形式增加,说明施氮量越高,NO3--N年淋失量和累积量越高,二者占施氮量的比例也越高。
杨宪龙路永莉同延安林文梁婷
关键词:施氮水平秸秆还田小麦-玉米轮作硝态氮淋溶
不同施钾时期对红富士苹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被引量:24
2015年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钾肥不同施用时期对红富士苹果产量、品质、钾肥利用效率及叶片和果实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不施钾)相比,增施钾肥显著提高了苹果产量4.3%~33.2%,且具有明显改善果品质量的作用.与100%钾基施相比,膨大期施钾处理(50%基施+50%膨大期施、50%花后施+50%膨大期施、100%膨大期施)苹果产量显著增加20.5%~27.7%,果品质量亦有所改善.50%基施+50%膨大期施和50%花后施+50%膨大期施钾处理在苹果增产和改善品质的基础上,明显提高了果园的钾肥利用效率,并维持了果实生长周期中叶片钾含量的相对稳定,为树体钾素的持续供应提供了保障.然而,50%花后施+50%膨大期施钾处理果实钙含量显著下降,不利于果实后期贮藏.综合考虑,50%基施+50%膨大期施为果园钾肥施用的最佳时期.
路永莉杨宪龙李茹李水利同延安
关键词:红富士苹果施钾时期
不同规格微型蒸渗仪测定土壤蒸发的试验研究被引量:11
2017年
以陕北风沙土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微型蒸渗仪高度(10、15、20和25 cm)、内径(10和15 cm)和封底材料(薄铁皮和细纱布)对土壤蒸发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规格蒸渗仪测定的土壤蒸发量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当内径为10 cm时,土壤蒸发量的测定值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高度为20 cm时的测定值显著大于10 cm时。当高度为10 cm时,将内径由10 cm增加至15 cm对土壤蒸发的测定没有显著影响。高度和内径一定时,将封底材料由薄铁皮换为细纱布时测定的土壤蒸发量显著增加。高度为20 cm时,土壤蒸发测定的精度最高,为98.5%,其次是高度为25 cm和15 cm时,精度分别为96.3%和93.5%。综合考虑精度和便捷性,推荐使用高度为20 cm、内径为10 cm且用薄铁皮封底的微型蒸渗仪。
杨宪龙魏孝荣邵明安
关键词:内径
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多年定位试验中作物氮肥利用率计算方法探讨被引量:8
2014年
近年来,国内学者针对氮肥利用率的概念、内涵和计算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讨,在提出质疑的同时也给出了一些改进的计算方法.本文结合5年试验数据,以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多年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初步探讨了这些改进方法在农田氮肥利用状况评价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利用常规差减法分两季作物分别计算当季氮肥利用率时存在小区土壤肥力不均一的弊端,且计算值逐年增大,已不能很好地反映田间实际情况;将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作为整体计算体系累计氮肥利用率,可以确保计算建立在小区土壤肥力均一的基础上,且计算值较低,变异较小;基于比值法计算的体系氮肥利用率较累计计算法数值偏大,年际间变异最小,数值最稳定;土壤氮素平衡法计算体系氮肥利用率时,考虑了土壤养分在作物种植前后的盈亏和环境养分的输入,计算值最大,年际间变异也最大.
杨宪龙路永莉李茹同延安
关键词:长期定位试验氮肥利用率
氮肥与秸秆还田对陕西关中灌区冬小麦农田CO_2排放的影响被引量:6
2013年
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陕西关中灌区不同氮素用量及秸秆还田处理(190 kg N.hm-2,N190;150 kgN.hm-2,N150;75 kgN.hm-2,N75;150 kgN.hm-2+5000kg.hm-2秸秆,N150+S)下冬小麦农田CO2排放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田CO2排放通量呈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且与温度的动态变化趋势相一致;各处理CO2排放通量与大气温度和土壤温度均具有极显著的指数相关关系,且与大气温度相关性最好;全生长季各处理累积CO2排放量顺序为:N150+S>N150≈N190>N75,在中低氮水平范围内CO2排放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秸秆还田增加了农田CO2排放,排放量较不还田增加18%。
王少杰高鹏程林文杨宪龙梁婷同延安
关键词:CO2排放冬小麦氮肥秸秆还田
农田氮肥利用率计算方法研究进展被引量:18
2015年
氮肥利用率是农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普遍关注的焦点,合理计算氮肥利用率是实现农田氮素优化管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近年来,鉴于我国农田氮肥利用率测定值偏低,且存在很大变幅的事实,国内学者针对传统氮肥利用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尝试.本文首先综述了传统氮肥利用率在概念和计算方法上存在的种种缺陷,然后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目前学者提出的计算农田氮肥利用率的几种常见的替代方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建议在正确理解氮肥用量、作物产量、氮肥利用和损失之间辩证关系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符合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现状的农田氮肥利用状况评价体系.
杨宪龙同延安路永莉马海洋
关键词:氮肥利用率
1961—2001年间陕西冬小麦种植北界北移的热量资源分析与评价被引量:2
2013年
气候变暖使农作物种植北界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北移。为研究冬小麦在陕北地区种植的适宜性,本文选取了该地区榆林、绥德、横山、吴起和延安5个站点1961—2001年间40年的逐日温度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研究该地区冬前积温、越冬期负积温、1月平均温度、生育期≥0℃积温和年极端最低温度等指标及变化情况,通过热量指标评价陕西省冬小麦北移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陕北地区冬小麦越冬期负积温、1月平均温和生育期≥0℃积温都呈显著升高趋势,其中,越冬期负积温每10年升高36.2-71.7℃.d,1月平均温度每10年升高0.32-0.61℃,生育期≥0℃积温每10年升高44.1-88.7℃.d。此外,年极端最低温也表现出升高趋势,但不显著。而冬前积温在延安和吴起两站点分别以20.3℃.d.10a 1和16.1℃.d.10a 1的速率显著升高,但榆林和绥德两站则有所下降。整体而言,到2001年,延安站各项气温指标都能满足北移冬小麦需要,热量资源不会成为该地冬小麦北移的障碍;吴起和绥德1月份平均温度偏低,北移存在一定风险;而榆林和横山因越冬期负积温和1月平均温度过低而存在较大风险,不适合北移冬小麦的种植。
林文同延安韩仲宇梁婷杨宪龙路永莉梁连友
关键词:气候变化热量资源北移冬小麦积温
长期施氮和秸秆还田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被引量:91
2013年
在陕西关中小麦-玉米轮作区,通过4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氮和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氮肥利用率、0—100 cm土层无机氮残留及体系氮平衡的影响。结果显示,施氮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小麦、玉米4年平均产量增幅分别为64.1%和48.8%,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优化施肥小麦、玉米氮肥用量较农民习惯施肥分别减少了27.3%和55.6%,但连续4年作物产量没有显著降低。秸秆还田随种植年限的推移其增产效果逐渐明显。轮作体系作物累计氮肥利用率逐年升高,前8季作物达33.3%~56.6%,说明氮肥后效明显。施氮增加了0—100 cm土层无机氮残留,且NO3--N残留明显高于NH4+-N,并与年施氮量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秸秆还田对无机氮残留影响不明显。体系氮平衡表明,随施氮量增加,作物累计氮素吸收先显著增加后增幅不变,而残留Nmin和表观损失均显著增加。秸秆还田措施下,作物累计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分别增加了13.0%和26.2%,氮素表观损失和损失率均降低了22.9%,但对残留Nmin和表观残留率的影响不显著。
杨宪龙路永莉同延安林文梁婷
关键词:秸秆还田作物产量氮平衡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