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思基

作品数:77 被引量:100H指数:5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4篇哲学宗教
  • 6篇政治法律
  • 4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1篇主义
  • 26篇哲学
  • 19篇唯物
  • 14篇马克思主义
  • 13篇社会
  • 13篇唯物主义
  • 11篇广松涉
  • 10篇马克思主义哲...
  • 8篇历史唯物主义
  • 7篇马克思哲学
  • 6篇社会主义
  • 5篇社会历史
  • 5篇唯物史观
  • 5篇辩证法
  • 4篇哲学思维
  • 4篇哲学思维方式
  • 4篇资本主义
  • 4篇逻辑
  • 4篇恩格斯
  • 3篇哲学观

机构

  • 42篇苏州大学
  • 15篇聊城师范学院
  • 11篇南京大学
  • 9篇聊城大学
  • 2篇徐州师范大学
  • 1篇常州信息职业...
  • 1篇泰山医学院
  • 1篇石家庄经济学...
  • 1篇曲阜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中共中央党校
  • 1篇江苏师范大学
  • 1篇威海教育学院

作者

  • 76篇杨思基
  • 3篇梅艳玲
  • 2篇丁振中
  • 2篇傅秀玲
  • 1篇孙伯鍨
  • 1篇仇善章
  • 1篇孟亚明
  • 1篇张刚
  • 1篇阮青
  • 1篇周文升
  • 1篇张一兵
  • 1篇张军
  • 1篇毛健
  • 1篇王昭风
  • 1篇刘俊杰
  • 1篇孙婷婷
  • 1篇王静

传媒

  • 14篇山东社会科学
  • 4篇黑龙江社会科...
  • 4篇南京政治学院...
  • 4篇当代中国马克...
  • 3篇齐鲁学刊
  • 3篇聊城师范学院...
  • 3篇中国矿业大学...
  • 3篇玉溪师范学院...
  • 3篇马克思主义哲...
  • 2篇理论学刊
  • 2篇湖湘论坛
  • 2篇南京社会科学
  • 2篇马克思主义研...
  • 2篇东方论坛(青...
  • 2篇郑州轻工业学...
  • 2篇聊城大学学报...
  • 2篇马克思主义哲...
  • 1篇理论前沿
  • 1篇新视野
  • 1篇中共中央党校...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4
  • 6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6篇2005
  • 8篇2004
  • 4篇2003
  • 4篇2002
  • 2篇2001
  • 4篇2000
7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哲学是智慧学”质疑被引量:2
1997年
作者在该文中对“哲学是智慧学”的观点进行了商榷。该文认为,“哲学是智慧学”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其理由有:1.丢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学说,回到古希腊哲学关于哲学的诠释那里,不是前进,而是倒退;2.把哲学说成是智慧学抹煞了哲学同具体的实践和认识以及它同具体科学的区别;3.把哲学说成是智慧学抹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其它哲学的本质区别及它作为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的哲学地位;4.哲学能使人聪明同哲学是智慧学是不容混淆的两回事。
杨思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哲学世界观科学世界观大成智慧学智慧之学
传统文化研究中的方法问题
1998年
传统文化研究中的方法问题杨思基,刘俊杰近几年,我国传统文化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和整理,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精神资源,可以说,主流是好的。但在研究中也有诸如“用元典精神治现代病”、“‘四小龙’腾飞是由于现代科技与儒学...
杨思基刘俊杰
关键词:传统文化群体主义集体主义现代文化建设现代病文化因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思想之探讨
2001年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本体论、知识论哲学并不采取全盘否定、完全抛弃的态度 ,而是采取扬弃、超越的辩证否定的态度。首先 ,马克思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抛弃了“世界起源论”,并不自觉地开始否定从抽象到抽象的思想方法 ;其次 ,在实践认识论的思想方法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摒弃了以假设世界不存在为前提的世界起源论 ,代之以世界统一性问题的世界本原、本质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上就是在科学的实践论基础上将唯物主义的本体论、认识论、人论以及人的价值论、历史观、人生观和理想追求内在结合起来 ,对一切旧哲学进行批判性地改造 。
杨思基
关键词:哲学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实践唯物主义
我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2013年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是具体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而形成的关于马克思哲学理论特质和总体精神面貌理论特征的一些根本观点和看法。确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需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性的一系列原则和方法,需要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及马克思哲学"显性逻辑""隐性逻辑"的逻辑结构转换,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不是什么的问题;同时还需要我们既反对绝对理性主义的教条主义,也反对主观主义、相对主义的"幽灵化"和历史虚无主义;而且还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形态变化绝不是库恩所说的"范式革命"。
杨思基
关键词:哲学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观逻辑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哲学的本性——关于“知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的争论之思考被引量:2
2000年
哲学是不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学说这一问题 ,是我们与告别“知识论哲学”的所谓“实践哲学”争论的核心或焦点问题。依笔者看 ,哲学世界观的抽象性并不妨碍哲学是一门具有知识性和科学性的学科 ,同时 ,哲学的知识性和科学性也并不妨碍它作为哲学。现代西方哲学并没有真正搞清哲学和科学知识的关系 ,并没有真正同传统哲学划清界限。认识和实践、知和行 ,是不能彼此割裂分离的 。
杨思基
关键词:知识论哲学实践哲学
全文增补中
帕菲特“个人同一性”思想初探
2017年
帕菲特认为,"个人同一性"是个人在其连续性生存活动中所表现的、具有不断"复制"特征且表现为同一完整的传递性形态或联系,它主要表现为具有同一完整性的性格、心理属性与特征,或可还原为一个人的"物理形态"、肉体生命的连续性存在或特征。它实质上是"人格同一性"。个人的非同一性变化有两种情况:如果这种性格、心理的属性和特征在同一个人身上发生非连续性的"质"的变化,就属于其个人"质的非同一性变化";若仅仅是其个人生命的物理形态的、体力能力大小的连续性变化,则被认为是其个人"量的非同一性变化"。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并不保证其具有确定不变的同一性存在,重要的是其个人心理的持续性联系或关系("R"),以及这种联系或关系是如何反映和确定其个人的生活与价值属性。当有确定原因与结果的联系以连续性的经验使个人确定而明确地呈现出一种统一一致的心理反应时,所谓的"个人同一性"才具有确定性。
丁振中杨思基
关键词:还原论道德观
关于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回顾和反思
1989年
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问题,即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合作共同创造历史的问题,它关系到中国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今天,有必要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实践进行总结,批判我们在这一问题上至今仍然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以便在实践上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推动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占社会人口绝大多数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一般劳动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真正主人.因此,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主张与工农群众相结合.
欧阳茂森杨思基
关键词:进步知识分子工农群众马克思主义劳动群众
当代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影响和后果
2008年
资本主义全球化运动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历史上所发生的最重大事件。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反思,分析其影响和后果,是非常必要的。全球化运动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分别具有不同的影响和作用,对这两方面及其综合后果进行了概括性的探讨,目的在于能够引起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为我们正确地制定应对全球化运动的方针和政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杨思基
关键词:资本过剩资本流动
论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研究方法被引量:2
2010年
本文概要地探讨了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和历史研究方法的演变,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揭示了马克思创立的哲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对资产阶级哲学包括后现代哲学唯心史观的哲学思维方式及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实体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主观主义的关系主义方法进行了批判。
杨思基
关键词:哲学思维方式
论“物”、物的关系与关系存在物被引量:3
2005年
马克思为克服旧哲学思维方式的片面性弊端,确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认识论哲学思维方式,即确立了实践唯物主义的辩证思维。这种哲学思维方式不仅把感性经验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理性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践认识的基础上实现其不断的发展,而且也把以实践为基础的实体思维和关系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所考察的对象具有历史的、共时的相互作用、不断生成、发展的属性和含义;具有主客体相互联系,以主体的实践和感知为基础、同时又超越感知、具有主体主观的抽象性和对象本身的客观现实性相统一的属性和特点。这样一来,物和物的关系,关系的功能和结构,这种功能性关系和结构对于物的具体存在形式之基础地位;人和人的精神的产生和物化,物和物的关系的客观实在性及其具体形式的历史性,以及可感知的物和直接靠感知所不能把握而只能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的物,尤其是各种历史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才统统被纳入到哲学科学考察的范围。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在此基础上所创建的。
杨思基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