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晓光

作品数:196 被引量:3,786H指数:39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60篇期刊文章
  • 32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70篇农业科学
  • 10篇天文地球
  • 4篇经济管理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87篇气候
  • 68篇气候变化
  • 56篇玉米
  • 42篇作物
  • 38篇气候变化背景
  • 33篇干旱
  • 25篇春玉
  • 25篇春玉米
  • 23篇东北三省
  • 23篇水分
  • 22篇小麦
  • 20篇冬小麦
  • 20篇农业
  • 20篇降水
  • 17篇旱稻
  • 16篇气象
  • 16篇利用效率
  • 15篇水分利用
  • 13篇水分利用效率
  • 11篇需水

机构

  • 196篇中国农业大学
  • 26篇中国气象科学...
  • 15篇国际水稻研究...
  • 15篇湖南省气象科...
  • 1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0篇中国农业科学...
  • 9篇中国科学院
  • 9篇河南省气象科...
  • 8篇中国气象局
  • 7篇沈阳农业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地...
  • 5篇黑龙江省气象...
  • 4篇重庆市气象局
  • 3篇兰州大学
  • 3篇宁夏大学
  • 3篇宁夏气象防灾...
  • 3篇中国科学院遗...
  • 3篇贵州省山地气...

作者

  • 196篇杨晓光
  • 58篇刘志娟
  • 20篇孙爽
  • 19篇赵锦
  • 17篇陈阜
  • 16篇黄晚华
  • 15篇李勇
  • 15篇王文峰
  • 15篇薛昌颖
  • 14篇李茂松
  • 13篇王化琪
  • 13篇王晓煜
  • 12篇高继卿
  • 11篇代姝玮
  • 11篇张晓煜
  • 11篇杨婕
  • 11篇王靖
  • 11篇李克南
  • 10篇王春乙
  • 10篇叶清

传媒

  • 27篇中国农业科学
  • 25篇农业工程学报
  • 24篇应用生态学报
  • 15篇生态学报
  • 15篇中国农业气象
  • 11篇中国生态农业...
  • 6篇作物学报
  • 6篇第十五届全国...
  • 3篇应用气象学报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2010农业...
  • 2篇中国农业科技...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生态农业研究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2篇气象与环境科...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吉林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24
  • 9篇2023
  • 6篇2022
  • 5篇2021
  • 9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15篇2017
  • 3篇2016
  • 10篇2015
  • 7篇2014
  • 12篇2013
  • 14篇2012
  • 17篇2011
  • 20篇2010
  • 15篇2009
  • 9篇2008
  • 5篇2007
  • 2篇2006
  • 7篇2005
19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旱稻农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研究被引量:5
2005年
试验研究旱稻不同灌溉处理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供水条件下农田土壤水分变化的主要层次均为80cm以上,120cm以下土层土壤水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且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供水较多时旱稻水分耗散量、耗水强度也较大,而相同供水条件下旱稻水分耗散量和耗水强度又小于水稻对照;相同灌溉处理旱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水稻对照;而充足供水有利于旱稻根系在0~20cm表层发育,但不利于其根系在下层生长,而W2可促使根系下扎,更充分利用下层水分.
杨婕杨晓光王化琪王璞Bouman B.A.M.
关键词:旱稻土壤水分水分利用效率
华北平原气候要素变异特征及其对冬小麦夏玉米生长水热的影响
变化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其对农业的影响可能是严重的,深入细致地研究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为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利用1961-2006年华北平原典型气象站点...
马洁华杨晓光
关键词:华北平原气候要素水热条件
基于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的产量预报方法研究进展被引量:25
2009年
从产量预报和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发展历程入手,阐述了当前主要产量预报方法的应用情况,指出作物模拟模型应用于产量预报是产量预报发展的必然趋势。应用作物模型进行产量预报是基于作物生长机理的产量动力预报方法,目前在粮食作物和其它作物产量预报中的初步应用已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但是基于业务化的产量预报动力模型尚有待建立,该方法将成为今后产量预报的主流发展方向。
黄晚华薛昌颖李忠辉杨晓光
关键词:作物模型动力模型
基于作物需水与自然降水适配度的湖南省防旱避灾种植制度优化被引量:12
2010年
季节性干旱对湖南省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明确防旱避灾种植制度,可为指导当地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湖南省代表站点1981-2007年的气候数据和作物生育期资料,依据干燥度和地形地势特点,划分不同类型区,并在各区域内选取代表站点和代表性种植制度,采用FAO推荐的分段单值平均作物系数法订正了作物系数。比较了主要种植制度的作物需水与自然降水适配度及作物需水与自然降水适配度保证指数,确定了湖南省基于自然降水的防旱避灾种植制度。研究结果表明:各区域基于自然降水资源的防旱避灾种植制度分别为:(1)湘中偏北湿润中低海拔地形复杂区和湘东北半湿润中低海拔山地丘陵区为麦-稻和薯-稻种植模式;(2)湘北半湿润低海拔平原区为油-棉、油-稻和豆-稻种植模式;(3)湘东偏北半干旱低海拔平原与盆地丘陵过渡区为油-苕、油-棉和油-稻种植模式;(4)湘东南较干旱中低海拔丘陵区为油-稻、麦-稻和薯-稻种植模式;(5)中南部较干旱中低海拔盆地区为油-稻和油-棉种植模式;(6)湘西北较湿润中高海拔中山低山区为薯-稻和油-苕种植模式;(7)湘西南较湿润中高海拔丘陵区为油-苕、油-稻、麦-稻和薯-稻种植模式;(8)湘西干旱高海拔山地丘陵区为油-苕和油-棉种植模式。
曲辉辉杨晓光张晓煜黄晚华李茂松李金云
夏玉米群体水分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0
1999年
在夏玉米全生育期利用 CO2 分析系统连续测定冠层上方 0 .5m和 2 .0 m高度的瞬时 CO2 浓度差 ,配合波文比装置同步测定总辐射、净辐射、温、湿度等农田小气候特征量 ,并计算了群体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 ,太阳总辐射、净辐射、CO2 浓度差、空气饱和差等环境因素以不同机制及过程影响群体水分利用效率 ;群体水分利用效率与 0~ 60 cm土层土壤平均相对含水量呈负相关 ,土壤相对含水量在 30 .3%~ 80 %范围内 ,水分利用效率随相对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在生产实际中 ,通过秸秆覆盖、喷灌等措施降低蒸腾驱动势 ,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利用人工栽培措施促进根系吸收深层土壤水分 ,可在不增加用水的同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杨晓光沈彦俊于沪宁
关键词:夏玉米影响因素土壤水分
不同灌溉处理下旱稻光合生理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被引量:17
2005年
在中国农业大学昌平实验站定点定位测定了充分灌溉、前期胁迫后期充分灌溉、前期充灌后期胁迫、全生育期胁迫4种灌溉处理下旱稻品种HD 297不同生育期内光合蒸腾等农田生理生态特征。结果表明:旱稻的光合速率日变化规律为,在旱稻生长前期,日变化曲线呈现“双峰”趋势,在作物生长后期,曲线呈现“单峰”变化趋势;旱稻的蒸腾速率日变化规律则在全生育期内均呈现“单峰”变化趋势,与温度日变化规律一致;旱稻的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规律呈“L”型,6∶00最高,随后急剧下降,到18∶00达到最低值。不同的灌溉处理只影响作物光合、蒸腾和水分利用效率值的大小,不改变其变化趋势。在4个灌溉处理中,前期胁迫后期充分灌水的处理产量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张秋平杨晓光杨婕王化琪王璞王志敏Bouman
关键词:旱稻灌溉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
黄淮海地区不同冬春性小麦抗冻能力及冻害指标Ⅰ.隆冬期不同冬春性小麦抗冻能力比较被引量:13
2015年
通过两年室外盆栽和室内人工控制试验,建立了不同冬春性小麦品种死苗率与低温的定量关系,确定了隆冬期不同冬春性小麦品种死苗率达10%、20%和50%的临界低温以及抗冻能力密度.结果表明:强冬性小麦品种抗冻能力最强,半致死温度最低(燕大1817为-21.5℃,京411为-21.2℃),其次是冬性品种(农大211为-21.1℃,农大5363为-20.3℃)和弱冬性品种(郑366为-18.5℃,平安8号为-18.4℃),春性品种抗冻能力最弱(郑9023为-15.4℃,偃展4110为-14.7℃).当温度降低到冬小麦冻害发生临界温度后,温度每降低1℃,弱冬性小麦(郑366和平安8号)死苗率增量最大,分别增加16.8%和25.8%,冬性小麦(农大211和农大5363)死苗率分别增加14.7%和18.9%,强冬性小麦(燕大1817和京411)死苗率分别增加15.4%和13.1%,春性小麦(郑9023和偃展4110)死苗率分别增加13.8%和15.1%,说明冻害发生后若持续降温,弱冬性品种遭受冻害风险更大.
慕臣英杨晓光杨婕李克南郑冬晓
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 Ⅱ.南方地区气候要素变化特征及对种植制度界限可能影响被引量:87
2010年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南方地区种植制度一级区种植界限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单位面积周年产量的可能影响。方法基于中国南方15个省(市、自治区)281个站点自建站至2007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笔者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把20世纪50年代至今分为两个时间段,分析和比较后一时段≥0℃积温和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根据热量指标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南方地区种植制度零级带的变化,综合考虑热量和降水两个指标研究了种植制度一级区界限的变化,并利用2000-2007年各省粮食产量分析了种植制度界限变化敏感区域粮食产量变化情况。结果(1)南方地区≥0℃积温整体呈增加趋势,平均气候倾向率为60.1℃·d/10a,≥10℃积温整体呈增加趋势,年降水量平均气候倾向率为1.9mm/10a,空间差异大。(2)与1980年以前相比,南方一年一熟与一年二熟区的分界限无明显变化;一年二熟区和一年三熟区的界限变化较为明显,平均向西推进约0.2个经度,向北移动约0.20个纬度;研究区域一年三熟区面积扩大,一年二熟区面积有所缩小,一年一熟区也稍有缩小。与1980年前相比,种植制度一级区界限变化较大:黄淮海地区水浇地二熟与旱地二熟一熟区的南界向北移动;江淮平原丘陵麦稻二熟区整体向北推移,且总面积扩大;四川盆地水旱二熟三熟区北界在四川东北部向南移;西南高原山地水田二熟旱地二熟一熟区西界向西推移,东南界向西推进,总区域面积变化不大;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水田三熟二熟区,北界平均向北移动,西界也平均向西推进,总区域扩大;华南晚三熟二熟与热三熟区,其北界平均向北移动,区域扩大。(3)种植制度的改变有利于大部地区单位面积周年作物产量的提高。结论气候变化对南方地区种植制度界限有较大影响,造成多熟种植界限的向北、向西推进,多熟种植区域扩大,总体上有利�
赵锦杨晓光刘志娟成迪芳王文峰陈阜
关键词:气候变化作物产量
吉林省梨树县不同作物产能及产能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被引量:6
2019年
东北地区旱地作物水分来源是降水,基于产能及产能水分利用效率比较分析吉林梨树可替代玉米种植的主要作物对该地区未来种植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吉林省梨树县4种作物(大豆、小麦、谷子和马铃薯)2 a田间试验,结合各作物在不同降水年型条件下全生长季和各生育阶段的耗水规律及水分亏缺程度,以作物产能和产能水分利用效率为研究指标,对各作物在雨养及灌溉处理条件下的产能水分利用效率和水分经济效益差异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平水及丰水年,马铃薯产能显著高于其他作物,其他作物无显著差异,雨养条件下马铃薯及谷子均超过100 000 GJ/hm^2,不同降水年型条件下灌溉对马铃薯产能提升效果显著但提升幅度存在差异。比较各作物不同年型条件下的产能降水利用效率、产能灌溉水利用效率和产能农业水分利用效率,马铃薯均达到20 GJ/mm以上,显著高于其他作物,且不同作物的产能水分利用效率受降水年型及水分处理影响的程度不同。对比作物需水量与降水量的耦合程度,马铃薯水分亏缺最严重,其次为大豆和小麦;谷子产能降水利用效率及丰水年产能农业水利用效率仅低于马铃薯,且在全生育期各生育阶段发生水分亏缺现象较少,具有极好的抗旱能力。比较而言,基于作物产能、产能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的作物结构调整,马铃薯和谷子相对于小麦和大豆有更大优势;基于作物抗旱能力,谷子具有绝对优势。
刘涛杨晓光高继卿何斌白帆张方亮刘志娟王晓煜孙爽孙爽陈曦
关键词:作物降水谷子水分利用效率产能
中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关键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被引量:27
2013年
应对频发的极端天气气候灾害,是全球和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重要议题。中国农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采取了积极政策和科学措施,在保障粮食九连增和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通过对气候变化在中国农业影响事实进行了具体分析,对"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领域等有关项目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和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农业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研制和推行的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关键技术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作用,并相继建立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影响评估模型和方法,指明了今后中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的方向。
陈兆波董文霍治国张正斌陈霞李茂松杨晓光陈银基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
共2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