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樊雯璇

作品数:29 被引量:128H指数:7
供职机构:云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开放实验室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航空宇航科学技术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天文地球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主题

  • 20篇流层
  • 19篇对流层
  • 19篇对流层顶
  • 19篇层顶
  • 7篇臭氧
  • 6篇平流层
  • 4篇年代际
  • 4篇年代际变化
  • 4篇年际
  • 4篇青藏
  • 4篇青藏高原
  • 3篇剩余环流
  • 3篇年际和年代际...
  • 3篇温度场
  • 3篇小波
  • 3篇小波分析
  • 3篇环流
  • 2篇对流层顶高度
  • 2篇平均温度
  • 2篇气压

机构

  • 29篇云南大学
  • 10篇云南省气象局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民用航空...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云南省气候中...
  • 1篇四川省人工影...

作者

  • 29篇樊雯璇
  • 23篇王卫国
  • 19篇王颢樾
  • 7篇陈新梅
  • 7篇孙绩华
  • 7篇吴涧
  • 7篇袁敏
  • 5篇卞建春
  • 4篇杨茜
  • 4篇谢应齐
  • 4篇刘晓璐
  • 3篇杨芳园
  • 3篇左群杰
  • 2篇张万诚
  • 2篇李晓静
  • 2篇柴素盈
  • 2篇成佳丽
  • 1篇冯涛
  • 1篇黄晓霞
  • 1篇梁俊平

传媒

  • 13篇云南大学学报...
  • 4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高原气象
  • 1篇大气科学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贵州气象
  • 1篇气象学报
  • 1篇学园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2007年中...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5篇2008
  • 4篇2007
  • 5篇2006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剩余环流演变及其对痕量成分分布的影响
利用ERA-Interim(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 Range Weather Forecasts Interim)资料,采用改进的变形欧拉平均方法对1979-2011年剩余环流季节内时空结...
樊雯璇
关键词:剩余环流空气质量
基于OMI数据分析青藏高原周边对流层低层臭氧的分布特征被引量:5
2013年
提出一种利用地形海拔落差以及臭氧总量差来估算对流层低层大气臭氧浓度的方法.根据搭载于美国宇航局Aura卫星上的臭氧监测仪(OMI)提供的臭氧总量日观测数据,利用该方法计算出青藏高原与其周边地区四川盆地及印度北部的地形海拔落差及臭氧总量差,进一步分析了该地区低层大气臭氧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周边地区对流层低层大气臭氧分布呈明显的季节变化,且低层大气臭氧分布有南北差异,南部臭氧含量高于北部.
杨芳园卞建春王颢樾王卫国张万诚樊雯璇余珂
关键词:四川盆地
不同季节内剩余环流时空结构转换及其演变特征的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利用ERA-Interim资料,采用改进的变形欧拉平均方法对1979—2011年剩余环流季节内时空结构转换及其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50 hPa附近4—8月剩余环流上升中心发生了整体向北移动的趋势,而9月至次年2月则表现为整体向南的移动,并且6—8月和9—11月的移动较为明显,分别向北和向南移动了3.168°和2.277°。(2)对流层内的剩余质量输送显著增强,但是热带环流上升区以及穿越对流层顶进入平流层的输送存在着减弱的趋势。(3)两半球高纬度100 hPa附近从最低平流层向下输送的质量通量以及热带对流层顶附近向上输送的质量通量在各季节年代际变化中基本都是减弱的,仅在6—8月和9—11月北半球向下质量通量出现了增强。
樊雯璇王颢樾王卫国杨芳园张万诚
关键词:剩余环流对流层顶对流层平流层
全球对流层顶气压场和温度场的时空演变结构特征被引量:21
2006年
利用1948~2004年共57年的对流层顶气压场和温度场资料,对全球对流层顶平均温压场的空间分布结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以及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热带对流层顶和极地对流层顶的平均气压场的空间位置和热状况大致吻合,并存在空问波动性,两半球对流层顶的温压场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②对流层顶的纬向气压与温度距平场都具有不同尺度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两极地区对流层顶的温压场最不稳定,两半球中纬度地区的时间演变尺度存在明显差异.对流层顶断裂带及其对应温度的时空波动存在反位相关系,20世纪70年代末温度出现突变现象,此时对流层顶断裂带迅速向南部空间移动;③不同季节对流层顶的温压场都将进行空间结构的调整,两者之间存在着季节变化的协调性,但北半球较南半球的演变过程复杂;④对流层顶温压场纬向距平的季节变率可划分为5个位相不同的时空波动区域,构成了气压场和温度场的经向型相关结构.北极地区气压场变化有超前于温度场变化的趋势,对流层顶断裂带的温度季节变化存在着双峰波动结构.冬半年断裂区的地理位置较夏半年稳定,气压场和温度场的最大季节变程均发生在南极.
王卫国樊雯璇吴涧孙绩华袁敏杨茜王颢樾
关键词:对流层顶气压场温度场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穿越东亚不同定义对流层顶质量和臭氧通量的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选取动力学和热力学定义的对流层顶作为平流层和对流层之间的分界,并利用等熵坐标下的Wei公式对东亚地区穿越对流层顶的质量和臭氧通量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对流层顶的选择对于研究平流层与对流层交换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东亚地区质量和臭氧通量交换在整体上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1958~2001年近44a的通量交换距平变化可以分为3个比较稳定的时段:即1958~1971,1972~1985和1986~2001年.在这3个时段中,通量交换距平分布表现为"负正负"的变化趋势,说明在东亚地区质量和臭氧净通量交换情况为先增强后减弱.东亚地区平流层和对流层之间质量和臭氧交换正距平区在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附近经历了一个逐渐增强的变化过程,表明这些区域在东亚地区平流层和对流层之间的质量和臭氧通量交换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王卫国梁俊平王颢樾樊雯璇李晓静
对流层-平流层之间过渡层中臭氧含量及其加热率的变化研究被引量:9
2008年
利用1958~2001年共44年的ECMWF资料及参数化方法,计算了对流层顶上、下3km气层间的臭氧含量及其吸收太阳辐射加热率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1)臭氧分布的空间梯度从赤道指向两极,而加热率则是分别由高纬和低纬指向副热带,这样的经向梯度可能是驱动对流层顶结构变化的一种重要因素;两者空间分布的季节变化显著,但其对应关系并不完全一致,1月和4月的空间结构与7月和10月的相反,随季节调整具有突变现象;东亚及青藏高原是季节变化相对稳定的区域.(2)在热带对流层顶控制区加热率与臭氧含量呈正相关,而极地对流层顶控制区各季节有所不同,还与太阳赤纬变化相关联;各纬度间加热率季节变化的位相和变率都存在差异,但南半球相对较为一致,最大距平为±2×10-4K.d-1,北半球则较复杂,最大正距平为4×10-4K.d-1;两半球的季节周期位相趋于相反.(3)除赤道外,臭氧距平的季节变化位相超前于加热率距平2~3月,并且发生在季节变化的调整期;最大距平出现在南极的8月大于0.4DU,3~4月则小于-0.2DU,而北极为±0.2DU.(4)臭氧含量和加热率的年际与年代际演变关系对应一致,并具有多尺度的结构特征;但两半球及赤道的时空演变差异明显,30°S~30°N间副热带控制区的加热率变幅剧烈,最大距平为±2.5×10-4K.d-1,高纬和两极的变幅在不同演变期各不相同;臭氧的变幅结构与之相反,北极的最大距平分别大于0.25DU和小于-0.35DU.(5)20世纪70年代以前及70年代中期,两半球的正负距平具有相反的演变结构,而90年代是负距平演变最剧烈的时期.
王卫国袁敏王颢樾孙绩华谢应齐樊雯璇陈新梅
关键词:对流层顶臭氧加热率
大气对流层顶位温与高度的变化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利用1948~2006年共59 a的NCEP/NCAR温度场、气压场、位势高度场的逐日资料,对全球对流层顶的位温及其高度进行计算,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对流层顶位温的变化在310~380 K,其中副热带位温最高,而两极位温最低.大陆上空对流层顶位温的空间尺度较小,海洋上空为较大的空间尺度.②1948~2006年的59 a里对流层顶位温,总体上呈现出大陆区域位温下降,海洋区域位温上升的变化趋势,且在6~8月青藏高原及其以东的大陆区域和南极洲对流层顶位温下降趋势明显,12月至次年2月在30°S附近南印度洋和南太平洋海域对流层顶位温上升趋势明显.③全球对流层顶高度在10~17 km范围内,两极最低.两半球的高度升高与降低均同步.两半球存在准半年的位相差异.热带对流层顶多呈现上升趋势,极地对流层顶则多呈现下降趋势.与位温相同的是,陆地上的对流层顶高度下降,海洋上的对流层顶高度上升.
王卫国刘晓璐樊雯璇郭世昌王颢樾李萍成佳丽马志敏
关键词:对流层顶
云南低纬高原地区对流层顶高度变化特征被引量:2
2013年
利用云南5个探空站每日2次的对流层顶高度观测资料,统计分析对流层顶高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云南对流层顶高度主要出现在16~18 km高度,不同地区高度随纬度升高总体呈降低趋势。②对流层顶高度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表现为春、夏高,秋、冬低。③对流层顶高度存在日变化,表现为凌晨最高,傍晚最低,早晨和中午具有非常相似的高度分布。④通过连续小波变换发现,云南对流层顶高度存在准半月和准2月的周期振荡。
李刚樊雯璇黄萍
关键词:对流层顶小波分析
对流层顶大气臭氧的季节变化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采用季节划分和季节突变的概念、理论及方法,对44a(1958~2001年)的大气臭氧资料及对流层顶气压场资料进行了计算,并分析了对流层顶大气臭氧的季节变化.结果发现对流层顶大气臭氧的季节变化在全球大部分区域中的突变性都比较明显,表明对流层顶大气臭氧的季节变化受到上对流层和下平流层中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分析还发现,利用曾庆存所定义的参数Rw(t)及有关的一些概念和方法确能很好地反映对流层顶大气臭氧的季节变化.
王卫国梁俊平孙绩华陈新梅袁敏樊雯璇王颢樾杨利群
关键词:对流层顶大气臭氧
东亚对流层顶逆温层各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3
2017年
利用2007年1月—2013年12月的COSMIC掩星观测的温度廓线资料,分析了东亚地区对流层顶逆温层各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东亚对流层顶逆温层(TIL)是普遍存在的现象,TIL有着一致的纬向结构,热带和温带间TIL有着显著差异,TIL各要素在40°N以南和以北表现出相反的季节变化特征;在热带海洋地区TIL薄而强,中高纬TIL结构表现出"对流层顶断裂"特征,在该区域内TIL更深而强度较弱.
樊雯璇杨国彬王卫国
关键词:TIL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