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恬豪

作品数:5 被引量:33H指数:2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黄土高原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山西省农业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土壤
  • 1篇有机质
  • 1篇蒸腾
  • 1篇蒸腾作用
  • 1篇树干
  • 1篇树干液流
  • 1篇水分
  • 1篇通量
  • 1篇通量研究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方式
  • 1篇土壤活性
  • 1篇土壤活性有机...
  • 1篇土壤碳
  • 1篇土壤温度
  • 1篇土壤温度和水...
  • 1篇年际
  • 1篇年际变化
  • 1篇群落
  • 1篇热平衡

机构

  • 3篇山西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作者

  • 3篇潘恬豪
  • 2篇李君剑
  • 2篇李洪建
  • 2篇严俊霞
  • 1篇赵溪
  • 1篇曾朝旭

传媒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黄土高原东部山区两种灌木群落的土壤碳通量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用动态气室法对2个灌木群落(样地1:黄刺玫+荆条Rosa xanthina+Vitex negundo;样地2:沙棘Periploca sepium)的土壤碳通量进行了连续4年(2005~2008年)的定位测定,研究灌木群落土壤碳通量的年内、年际变化与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碳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点,受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影响,土壤碳通量的最大值出现在土壤温度和水分均较高的月份,最低值出现在3、12月以及其它较为干旱的月份;2个灌木群落4年土壤碳通量的平均值分别为(5.20±4.02)、(3.21±2.38)、(3.48±2.48)、(2.73±1.46)μmol.m-.2s-1和(6.10±4.31)、(3.90±2.54)、(3.89±3.07)、(3.92±2.71)μmol.m-.2s-1(以CO2计),4年的总平均值为(4.02±3.08)μmol.m-.2s-1.2个灌木群落4年土壤碳通量的总平均值分别为1002和1169 g.m-.2a-1(以C计),样地间差异不显著(p=0.35).剔除土壤水分胁迫时测定的数据后,指数函数可以很好地拟合土壤碳通量与土壤温度的关系,方程的决定系数分别在0.47~0.85和0.78~0.85之间;样地1和样地2的土壤碳通量温度敏感性指数(Q10值)分别在1.88~2.73和3.61~4.28之间.土壤水分对土壤碳通量的影响在样地1较为明显.但是,对4年测定所有数据的分段分析表明,生长季土壤水分对土壤碳通量影响显著(p<0.05),非生长季土壤温度对土壤碳通量影响显著(p<0.05).用包含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的4个双变量关系方程可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R2值在0.52~0.89之间.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东部山区灌丛土壤碳通量乃至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提供参考.
李洪建严俊霞李君剑曾朝旭潘恬豪
关键词:土壤温度和水分灌木群落
梨树树干液流的动态研究
基于热平衡原理,利用热平衡包裹式茎流仪Flow-32对山西太谷地区的鸭梨树干液流变化进行测定。6-10月间研究了梨树液流的昼夜变化、月变化规律,以及不同直径、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液流变化特征。同时探讨了梨树液流与环境因素的关...
潘恬豪
关键词:热平衡茎流蒸腾作用
文献传递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质的影响被引量:27
2011年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会影响土壤碳氮通量的活性有机质储量,以撂荒地、沙棘灌木林、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和华北落叶松-白桦-山杨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容重、持水量、粒径组成、分型维数和pH值,并应用H2SO4两步酸水解法测定了土壤活性和顽固性碳氮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5年弃耕撂荒地土壤理化特征及不同活性有机质含量最差,而沙棘灌木林和乔木林在土壤物理、化学特征和有机质含量方面均有所提高,尤以混交林土壤质量最佳。有机碳和不同活性碳是撂荒地的2~3倍左右,总氮及不同活性氮提高幅度较小,在1.1~1.5之间。土壤活性碳氮受季节变化较大,其中活性碳季节变化幅度更为显著,同时季节效应因土地利用方式而异。土壤持水量、粘粒和分型维数与顽固性有机质含量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活性碳氮分别与有机碳和总氮显著相关。各监测指标显示在几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自然次生混交林是最佳土地利用方式。
李君剑赵溪潘恬豪严俊霞李洪建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