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溪

作品数:4 被引量:59H指数:2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黄土高原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植被
  • 3篇土壤
  • 3篇不同植被
  • 2篇微生物
  • 2篇关帝山
  • 2篇
  • 1篇有机质
  • 1篇植被类型
  • 1篇水分
  • 1篇碳矿化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方式
  • 1篇土壤呼吸
  • 1篇土壤活性
  • 1篇土壤活性有机...
  • 1篇土壤水
  • 1篇土壤水分
  • 1篇土壤碳
  • 1篇土壤温度
  • 1篇总氮

机构

  • 4篇山西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作者

  • 4篇赵溪
  • 3篇李君剑
  • 3篇李洪建
  • 2篇严俊霞
  • 1篇潘恬豪
  • 1篇王健
  • 1篇温亮
  • 1篇韩广

传媒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关帝山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碳、氮含量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被引量:31
2010年
测定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包括撂荒地、沙棘灌木林、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和混交林(主要由华北落叶松、白桦和山杨组成)]土壤有机碳、总氮、硝态氮、铵态氮及与氮代谢有关的土壤微生物数量(细菌、放线菌、真菌、固氮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季节动态。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无机氮和微生物数量存在显著的季节波动,土壤有机碳、总氮、硝态氮、铵态氮和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数量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显著降低。沙棘灌木林、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和混交林3种植被类型的土壤有机碳氮、无机氮以及微生物数量均较撂荒地高,其中自然恢复的混交林提高幅度最大,土壤碳、氮和微生物数量分别提高了0.21%~2.05%和0.09%~19.25%,真菌最大提高幅度可达19.25%,无机氮含量增幅较小,为0.01%~0.49%。土壤有机碳、总氮、无机氮与微生物数量间呈显著线性正相关。总之,不同植被恢复后土壤肥力均会显著提高,但以次生混交林对土壤肥力提高效果最明显。
赵溪李君剑李洪建
关键词:植被类型总氮无机氮微生物数量
关帝山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碳、氮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氮库,其微小的变化都会对全球碳氮循环产生深远的影响。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土地退化面积最大区域之一,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植被恢复是其生态环境恢复的重要措施,植被的恢复和重建,改善了土壤质量,提高了土壤...
赵溪
关键词:碳矿化微生物区系
文献传递
山西省孝义矿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呼吸、温度和水分季节特征被引量:2
2012年
对山西省孝义露天煤矿覆土,种植百脉根、苜蓿、柳树—圆柏混交林和油松林土壤的容重、pH值、有机碳、总氮以及土壤呼吸、温度、和水分的季节变化进行了测定,并对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水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容重、有机碳、碳氮比和土壤呼吸年均值影响较大,而对土壤pH值和总氮未产生显著影响。土壤温度季节变化曲线为单峰,高斯拟合结果为极显著水平相关;土壤水分随季节波动较大;土壤呼吸季节变化近似于单峰曲线,但高斯拟合的相关性并不显著。苜蓿地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单因子的高斯拟合,以及与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双因子拟合系数较高,而百脉根和油松林土壤呼吸与土壤水分相关性强。
李君剑温亮韩广赵溪严俊霞王健李洪建
关键词:土壤呼吸土壤温度土壤水分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质的影响被引量:27
2011年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会影响土壤碳氮通量的活性有机质储量,以撂荒地、沙棘灌木林、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和华北落叶松-白桦-山杨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容重、持水量、粒径组成、分型维数和pH值,并应用H2SO4两步酸水解法测定了土壤活性和顽固性碳氮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5年弃耕撂荒地土壤理化特征及不同活性有机质含量最差,而沙棘灌木林和乔木林在土壤物理、化学特征和有机质含量方面均有所提高,尤以混交林土壤质量最佳。有机碳和不同活性碳是撂荒地的2~3倍左右,总氮及不同活性氮提高幅度较小,在1.1~1.5之间。土壤活性碳氮受季节变化较大,其中活性碳季节变化幅度更为显著,同时季节效应因土地利用方式而异。土壤持水量、粘粒和分型维数与顽固性有机质含量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活性碳氮分别与有机碳和总氮显著相关。各监测指标显示在几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自然次生混交林是最佳土地利用方式。
李君剑赵溪潘恬豪严俊霞李洪建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