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文立

作品数:8 被引量:46H指数:6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小麦
  • 6篇抗条锈
  • 4篇锈病
  • 4篇条锈病
  • 4篇基因
  • 4篇分子作图
  • 4篇高温
  • 3篇小偃54
  • 3篇抗条锈病
  • 3篇抗条锈性
  • 3篇分子标记
  • 2篇品系
  • 2篇小麦品系
  • 2篇基因遗传
  • 2篇基因遗传分析
  • 2篇高温抗条锈性
  • 2篇成株
  • 2篇成株期
  • 1篇锈病抗性
  • 1篇锈菌

机构

  • 8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河北省农林科...
  • 1篇青海省农林科...
  • 1篇天水市农业科...

作者

  • 8篇王文立
  • 6篇井金学
  • 5篇周新力
  • 4篇王岭岭
  • 3篇侯冬媛
  • 3篇马东方
  • 2篇王保通
  • 2篇尹军良
  • 1篇侯璐
  • 1篇王睿
  • 1篇张书英
  • 1篇巢凯翔
  • 1篇姚强
  • 1篇徐中青
  • 1篇杨悦
  • 1篇宋建荣
  • 1篇李强
  • 1篇胡茂林
  • 1篇王峭
  • 1篇陈洁

传媒

  • 3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植物病理学报
  • 1篇作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3
  • 2篇2011
  • 4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小麦品系M8003-5抗条锈病基因遗传分析和分子作图被引量:7
2010年
为了利用小麦抗条锈病品系M8003-5中的抗病基因,用当前7个流行的条锈菌生理小种对小麦品系M8003-5的抗条锈性进行了鉴定,发现该品种对当前的各优势小种均有良好抗性。在温室内以病菌小种Su11-4对M8003-5在进行苗期抗条锈性鉴定和遗传分析,初步确定M8003-5对Su11-4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位于7DS上的SSR标记Xbarc5、Xwmc463、Xwmc405、Xbarc126、Xgwm295、Xgwm44、Xwmc702、Xwmc438、Xwmc121、Xgwm111和Xbarc121与该基因连锁,最近的为Xwmc702和Xwmc438,遗传距离分别为3.5 cM和4.3 cM。分子标记及其相关分析表明,此基因可能来自黑麦,与已定位于7D染色体上的抗病基因不同,暂命名为YrM8003。利用与其紧密连锁的标记Xwmc702和Xwmc438测黄淮麦区43个主栽品种,结果显示,有20%的品种具有与YrM8003基因相同的标记位点。这一结果有助于YrM8003在抗条锈病育种的应用。
徐中青张书英王睿王文立周新力尹军良陈洁井金学
关键词:条锈病抗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小麦成株期高温抗条锈基因Yrxy54-1的RGAP分子标记定位被引量:1
2010年
采用我国当前流行的7个小麦条锈菌(菌系),在高温条件下对其进行成株期抗条锈性鉴定,并用条锈菌CYR32对小麦品种小偃54与铭贤169的杂交后代及其双亲进行高温成株期抗条锈性遗传分析,以揭示小偃54成株期抗条锈性遗传机制。结果显示,小偃54成株期对多个条锈菌小种具有良好的抗病性,对CYR32的抗病性由2对隐性核基因独立控制,分别暂命名为Yrxy54-1和Yrxy54-2,并对Yrxy54-1进行分子标记定位。从528个RGAP引物组合中筛选到4个与抗病基因Yrxy54-1紧密连锁的多态性标记M1、M2、M3和M4,分布于Yrxy54-1的两侧,遗传距离分别为15.8、16.6、7.3和9.97cM。遗传分析结合分子标记结果表明,Yrxy54-1是一个与已知抗条锈基因不同的新基因。
侯冬媛周新力王岭岭王文立马东方井金学
关键词:小偃54
小偃54高温成株抗条锈性遗传分析及分子作图
本论文对高温抗病性小麦品种小偃54和感病品种铭贤169及其杂交后代进行了抗条锈性遗传分析,并利用RGAP和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其其抗条锈性基因进行了分子作图,以明确小偃54抗条锈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为进一步克隆和利用其高...
王文立
关键词:小偃54高温SSR标记
文献传递
小麦品系中梁93444的抗条锈性遗传分析与分子作图被引量:11
2011年
为明确抗锈品种中梁93444抗条锈基因及遗传特点,用CYR30、CYR31、CYR32对该品种、铭贤169及杂交组合进行遗传分析,用SSR技术对分离家系F3-3进行PCR扩增和电泳分析。结果显示,中梁93444对CYR30、CYR31的抗病性均由1对显性和1对隐性基因控制,对CYR32由2对显性互补基因控制;F3-3分离家系对CYR32的抗病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该基因暂命名为Yr93444。对F3-3分离群体进行SSR标记,建立了与该基因连锁的8个标记Xgwm122、Xwmc702、Xwmc644、Xwmc794、Xgwm328、Xwmc455、Xgwm372、Xwmc819,遗传距离分别为38.1、30.7、22.9、15.6、10.0、6.9、3.5和2.8 cM。应用SSR标记、中国春及缺四体将Yr93444定位于2AL上。系谱分析和SSR分子标记检测表明,该基因是来自中间偃麦草的新抗条锈基因。用与该基因紧密连锁的SSR标记Xgwm372和Xwmc819检测中梁品种和黄淮麦区主栽品种,发现89%中梁品种含该抗病基因,而86%黄淮麦区主栽品种不含该抗病基因,表明该基因应用潜力很大。
王岭岭侯冬媛王文立周新力宋建荣井金学
关键词:抗条锈性分子标记
中粱93447抗条锈病基因遗传分析和分子作图被引量:9
2010年
用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对中梁93447与感病品种铭贤169的杂交后代F1、F2和F3代进行苗期温室抗条锈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中梁93447对CYR30的抗病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用中梁93447×铭贤169 F2代分离群体建立抗、感DNA池,在F2代群体中通过SSR标记技术寻找与抗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发现7个位于5BS上的标记Xwmc813、Xwmc740、Xgwm159、Xbarc4、Xwmc616、Xwmc363和Xbarc89与目的基因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17、12.9、8.3、4.5、3.7、9.1和20.8cM。系谱分析及分子标记分析表明,该基因可能来自中间偃麦草,暂命名为YrZL93447。与已定位于5B染色体上的抗条锈病基因的比较研究表明,YrZL93447可能是1个新的抗条锈病基因。用SSR引物BARC4和WMC616检测43个黄淮麦区主栽品种,其中7%的黄淮麦区主栽品种具有与YrZL93447基因相同的标记位点。
杨悦马东方王文立宋建荣井金学
关键词:抗条锈病外源基因SSR
小偃6号成株期高温抗条锈性遗传分析被引量:16
2013年
为揭示小偃6号抗病机制和培育持久抗病品种,采用常规杂交分析方法,在小麦抽穗期利用小麦条锈菌小种CYR30、CYR32和Su11-4对小偃6号、铭贤169及其杂交F1、F2、F2∶3接种,平均气温达到21℃时对小偃6号进行了抗条锈性调查和遗传分析。结果显示,接种CYR30、CYR32时,F1代表现高感,F2代群体中抗感分离比例符合1 R∶15 S的理论比例。接种Su11-4时,F1代表现高抗,F2代群体中抗感分离比例符合3R∶1S的理论比例。研究表明小偃6号对CYR30、CYR32的抗病性均由2对隐性基因累加作用控制,对Su11-4的抗病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
马东方周新力井金学王文立王岭岭
关键词:小偃6号小麦条锈菌
小偃54高温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研究小偃54抗条锈性的遗传规律,为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的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在温室以小偃54和感病品种铭贤169的杂交后代F1、BC1、F2和F3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我国目前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Su-4、Su-11、CYR29、CYR30、CYR31、CYR32和CYR33 7个小种对供试群体进行温室苗期和成株期测试,并分析杂交后代抗病基因的遗传规律。【结果】在苗期和成株期,小偃54在常温(夜10℃/昼18℃)条件下对7个流行小种均表现感病,而在高温(夜18℃/昼25℃)条件下则表现出较好的抗条锈性;小偃54对CYR29的抗条锈基因由2对相互抑制的基因控制,对CYR30、CYR31和CYR32的抗条锈基因由2对隐性基因控制。【结论】小偃54是一个典型的高温抗条锈小麦品种,并明确了其对条锈菌流行小种表现高温抗病性的基因数、显隐性和遗传方式。
周新力王保通尹军良王文立王岭岭侯冬媛侯璐姚强胡茂林井金学
关键词:小偃54小麦条锈病高温抗条锈性
2009-2018年陕西省小麦区试品种(系)抗主要病害趋势分析被引量:8
2019年
为了解2009-2018年陕西省区试小麦品种(系)对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三种主要病害的抗性变化趋势,对来自陕西省各育种单位提供的1200份小麦品种(系)进行三种病害的成株期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1200份材料中,879份材料对条锈病表现抗病,303份材料对白粉病表现抗病,295份材料对赤霉病表现抗病,分别占鉴定材料总数的73.25%、25.25%和24.58%。其中,对条锈病表现免疫(近免疫)、高抗和中抗的分别有136份、223份和520份,分别占鉴定材料总数的11.33%、18.58%和43.33%;对白粉病表现免疫(近免疫)、高抗、中抗的分别有7份、111份和185份,分别占鉴定材料总数的0.58%、9.25%和15.42%;对赤霉病表现高抗、中抗的分别有107份和188份,分别占鉴定材料总数的8.92%和15.67%,没有发现对赤霉病免疫的品种(系)。供试材料除抗条锈病频率10年间保持基本平稳外,抗白粉病和赤霉病以及兼抗频率均表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西农837、XC-29、西农223、9916、9925、陕943、惠麦286等20个品种(系)对1~3种病害具有较好抗性,可作为抗病品种推广或作为抗源材料。鉴定结果表明,2009-2018年陕西省区试小麦品种(系)对条锈病的抗性水平整体较高,对赤霉病与白粉病的抗性整体较差,应当加强综合抗病育种。
李娟王文立王峭靳鹏飞巢凯翔李强王保通
关键词:区试品种条锈病赤霉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