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波
- 作品数:40 被引量:81H指数:4
-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教育厅科学基金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 联合免疫抑制治疗重型再障10例体会被引量:1
- 1999年
- 观察免疫抑制剂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或环孢菌素A 及甲基强的松龙以及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等联合应用治疗10 例重型再障的疗效。结果2 例基本治愈,2 例达到缓解,4 例明显进步。由于重型再障患者发病以免疫介导为主, 因此重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我们体会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可以减少CsA用量、使肾上腺皮质激素用量尽快递减至小量维持, 减少了药物毒副作用, 并且这几种药物从不同机制发挥抑制异常免疫的作用, 达到解除造血抑制的目的, 提高了重型再障的缓解率。
- 慕俐君武克宇王晓波宋振岚李跃孙光张建民彭洪菊
- 关键词:免疫抑制剂再生障碍性贫血
- 细胞因子激活的脐血单核细胞对K562细胞株杀伤作用的观察
- 2003年
- [目的 ]观察及评价白细胞介素 2 (IL - 2 )及干扰素 -α(IFN -α)激活的脐血单核细胞对白血病细胞株K5 6 2的杀伤作用。 [方法 ]将细胞因子激活后的各组单核细胞 (Mφ)与K5 6 2细胞株按一定效靶比作用 4 8h ,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的细胞毒效应。 [结果 ]单用IL - 2和单用IFN -α刺激的脐血单核细胞与K5 6 2细胞株作用 (效靶比 2 0∶1) ,其杀伤率分别为 (8.31± 1.32 ) %、(8.75± 0 .85 ) %。IL - 2联合IFN -α激活脐血单核细胞对细胞株的杀伤作用明显增强 ,效靶比 2 0∶1与5 0∶1时 ,杀伤率为 (4 1.5 2± 2 .33) %、(5 2 .6 6± 3.5 0 ) % ,与单用IL - 2及单用IFN -α组比较 ,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并提示杀伤率随效靶比的增加而增加。 [结论 ]IFN -α和IL - 2两者联合激活后的脐血Mφ对白血病细胞株的杀伤作用明显增强 ,杀伤率呈效靶比依赖关系。采用激活的脐血Mφ可用于干细胞移植时清除自体骨髓和外周血内的微小残留病变。
- 王晓波宋振岚
- 关键词:单核细胞K562细胞株IL-2IFN-Α
- 乳腺癌中c-met及p53表达与血管生成的关系被引量:1
- 2002年
- 目的 探讨c met及 p5 3表达在乳腺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应用SP免疫组化方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 ,对 80例乳腺癌、2 0例乳腺纤维腺瘤的微血管计数 (MVC)和c met及 p5 3蛋白的表达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MVC和c met及 p5 3的阳性表达与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期有关(P<0 .0 1)。MVC在c met及p5 3表达阳性者明显高于c met及 p5 3表达阴性者 ,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结论 c met及 p5 3共同参与调控乳腺癌的肿瘤血管生成。
- 尹家俊宋燕王晓波曲文志孟庆成
- 关键词:肿瘤血管生成C-MET蛋白P53蛋白乳腺癌
-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VEGF水平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 2004年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CF),又称为血管通透因子(VPF)。已有研究证实,VEGF作为最关键的血管形成因子在实体肿瘤的生长、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近年来关于VEGF与恶性血液病发生、发展、预后的关系正逐渐受到人们重视。本文通过对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ML)患者治疗前后血浆VEGF水平及骨髓上清液中VEGF水平的检测,以期探索VEGF与白血病的发生及预后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32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均为初诊未治的病例,其诊断标准参照张之南。血液病及疗效标准(第2版)。对以上患者均进行正规治疗并随访其预后情况。
- 王晓波许咏青
- 关键词: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病患者VEGF血管形成因子血管通透因子
- 白血病患者诊治中的医患矛盾与人文关怀
- 2008年
- 白血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承受着巨大的身体痛苦、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本文从三个层面对白血病患者诊治中的医患矛盾加以认识,探讨人文关怀在白血病患者诊治中的体现,注重提高医生的人文素质和沟通技巧,创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 王晓波薛祖光孙健
- 关键词:白血病医患矛盾人文关怀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骨髓瘤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
- 2008年
- 背景:研究表明骨髓瘤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黏附后,可促进多种细胞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6的分泌,这些因子在促进肿瘤生长、浸润中起到关键作用。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对照观察,于2005—04/2007—04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血液实验室完成。对象:所有骨髓标本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血液科住院患者,多发性骨髓瘤患者18例,缺铁性贫血患者8例的骨髓为正常对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为R&D公司产品。方法:上述对象每例抽取骨髓5mL,贴壁法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当细胞贴满瓶壁后传代,取2~3代细胞进行实验。分别向骨髓瘤骨髓基质细胞、正常骨髓基质细胞的悬液中加入含10%胎牛血清的IMDM培养液,按1×10^0L^-1密度接种,48h后收集上清液待测。此外,分别以10,50,100μg/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用骨髓瘤骨髓基质细胞48h,另以100μg/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别作用骨髓瘤骨髓基质细胞24,48,72h,收集上清液待测。主要观察指标: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ELISA法检测两种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白细胞介素6浓度。ELISA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用于骨髓瘤骨髓基质细胞对分泌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结果:26例骨髓标本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贴壁生长,平均4周融合为单层,传代后表现为成纤维细胞形态,其表型为CD54^+,CD33^-,CD31^-。②骨髓瘤骨髓基质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6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骨髓基质细胞(t=6.17,P〈0.05)。③分别以10,50,100μg/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用骨髓瘤骨髓基质细胞48h后,其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6的含量逐渐升高,3种浓度间比较差
- 王晓波许咏青
- 关键词:骨髓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6多发性骨髓瘤
- 亚砷酸联合化疗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探讨砷剂联合化疗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32例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分为3组,分别采用亚砷酸联合VBMCP、VAD、MOD方案。其中,亚砷酸10 mg/d静脉滴注,连续10天,判断治疗效果及毒副作用。结果亚砷酸联合化疗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总有效率为81.3%,其中显效34.4%、进步46.9%;亚砷酸+VBMCP方案有效率90%;亚砷酸+VAD方案有效率71.4%;亚砷酸+MOD方案有效率87.5%。长期随访10例,7例保持持续缓解状态达1年以上。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其次为肝功能损害,不需停药。结论砷剂联合化疗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总有效率较高,很有临床应用前景。
- 练诗梅王晓波薛祖光孙健李莉宋振岚
- 关键词:难治病
- G88.CEP(环磷酰胺、依托泊苷、甲泼尼龙)方案联合化疗治疗难治复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疗效分析
- 王晓波陈雪瑜孙健薛祖光闫金松
- 文献传递
- 脐血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及细胞组成的比较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分析脐血与外周血的细胞组成情况及二者树突状细胞含量变化,探索获得树突状细胞的来源及脐血再利用的可能性。方法正常成人外周血9例,脐血12例,分离单个核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使用CD4、CD8、CD19、CD34、CD38、CD83、CD1a、CD11c、和CDw123单克隆抗体,测定正常成人外周血和脐血细胞的细胞表面抗原变化及树突状细胞情况。结果正常成人外周血CD4+细胞占35.36%、CD8+细胞23.44%、CD19+细胞5.07%、CD38+细胞5.07%,CD34+造血干细胞数为0.02×105/ml、树突状细胞CD1a+细胞为0.01×105/ml、CD11c+细胞为4.32×105/ml、CD83+细胞为1.31×105/ml、CDw123+细胞1.41×105/ml。脐血单个核细胞中CD4+细胞占33.43%、CD8+细胞18.9%、CD19+细胞5.98%、CD38+细胞25.04%,而CD34+造血干细胞数为0.22×105/ml、树突状细胞CD1a+细胞0.27×105/ml、CD11c+细胞为5.87×105/ml、CD83+细胞为1.94×105/ml、CDw123+细胞为2.73×105/ml。结论脐血与正常成人外周血都含有一定量的造血干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脐血的造血干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含量明显多于外周血,这些树突状细胞作为抗原提呈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上将起到重要作用。
- 练诗梅王晓波薛祖光张旗孙健
- 关键词:脐血树突状细胞表面抗原细胞因子
- 骨髓造血基质的电子显微镜观察
- 1999年
- 为观察骨髓造血基质结构特点,作者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雄性Wistar大鼠的骨髓基质的结构。乙醚麻醉后,从主动脉插管至肾动脉下方连同动脉一并结扎,静脉端开放。应用林格液50毫升灌流及2.5%戊二醛固定。将大鼠的股骨切成2mm的带有骨髓的骨片。用超声波处理将骨髓块震动3分钟后再固定。按常规方法制成电子显微镜样品,先后用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位于窦旁的一种结构为网状细胞以扁平粗短突起构成只容纳一个造血细胞的网状结构。另一种结构为位于窦间的网状细胞以丝状细长突起构成可容纳数个血细胞的大网眼结构。成熟的血细胞是穿经窦内皮细胞释放到血循环中。血管外膜细胞突起伸向骨髓腔与窦间网状细胞突起相连形成有效的造血微环境的三维网状结构。作者并发现髓腔骨内膜表面一些多角形细胞渐移向骨髓腔,并包绕着血细胞,这种细胞可能是骨髓内最早发育的网状细胞,参与其支持组织的三维结构的形成。
- 宋振岚王晓波薛祖光阎金松武克宇朱秀燕孟秀香贾莉王华新林肇辉
- 关键词: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