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风湿
  • 3篇类风湿
  • 3篇类风湿因子
  • 3篇关节炎
  • 3篇风湿性
  • 3篇比浊法
  • 2篇性关节炎
  • 2篇乳胶凝集
  • 2篇散射比浊法
  • 2篇凝集
  • 2篇类风湿性
  • 2篇类风湿性关节...
  • 2篇风湿性关节炎
  • 2篇ELISA法
  • 1篇毒性
  • 1篇性疾病
  • 1篇乳胶凝集法
  • 1篇乳胶凝集试验
  • 1篇湿病
  • 1篇似然比

机构

  • 4篇复旦大学

作者

  • 4篇章菲菲
  • 2篇邹和建
  • 2篇陈宇明
  • 1篇关明
  • 1篇沈新玉
  • 1篇邹和健
  • 1篇徐麦玲

传媒

  • 1篇临床荟萃
  • 1篇江西医学检验
  • 1篇上海医学

年份

  • 2篇2003
  • 2篇200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类风湿因子检测中乳胶凝集试验与比浊法对比研究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 美国风湿病学会(ACR)1987年制订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关)分类标准中,将血清类风湿因子(RF)1:32以上阳性(乳胶法)作为诊断的依据之一。目前国内较多单位采用比浊法进行类风湿因子定量测定来取代乳胶凝集试验的滴度测定,在使用ACR标准时常带来一定困难。本文对比浊法与乳胶凝集试验进行对比研究,以期明确两种不同方法的相关性,并提出比浊法诊断的临界值。方法 对210例风湿科门诊及住院患者血清标本同时采用乳胶法、比浊法进行类风湿因子检测,检测数据输入Foxpro数据库,采用SPSS-PC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回归分析、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以0.05作为显著性界限。结果 乳胶凝集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0.55%、89.86%。乳胶法与比浊法检测结果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相关系数为0.835,P=0.01。结论 对比浊法与乳胶凝集试验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比浊法与乳胶法滴度呈较好的一致性。传统上以20IU/ml作为正常参考值,但作用RA诊断界限并不妥当。在50IU/ml时灵敏度、特异度均较高,分别为 94.44%和94.21%,因此建议将50IU/ml作为类风关诊断的界限值。
陈宇明沈新玉章菲菲邹和建关明
关键词:乳胶凝集试验类风湿因子类风湿性关节炎比浊法
类风湿因子的检测方法评价及其与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特点的相关研究
目的:该实验旨在比较上述三类RF检测方法对RA的诊断价值,并利用ROC曲线得出比浊法的最佳临界值.此外,目前在各类RF与RA的活动度、关节侵蚀之间的相关性仍存在争议,该研究拟就此问题进行探讨.结论:1.ELISA法测定I...
章菲菲
关键词:类风湿因子类风湿关节炎似然比ELISA法散射比浊法
文献传递
类风湿因子三种检测方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价值的研究被引量:7
2003年
目的 类风湿因子 (RF)常用的检测方法有乳胶凝集法、ELISA法和散射比浊法。本研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性 (ROC)曲线比较上述 3种RF检测方法对类风湿性性关节炎 (RA)的诊断价值 ,并获得最佳临界值。方法 以 2 0 0 1年 7~ 12月因关节肿痛在我院门诊就诊和住院治疗的 2 4 7例患者为实验组 ,其中RA患者91例 ,非RA患者 15 6例 ;以 12 0名健康体检者为正常组。分别采用乳胶法、ELISA法和散射比浊法测定其血清RF ,金标准为在不依赖实验室检测RF的前提下仍符合 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所修订的RA诊断标准。绘制ROC曲线。结果 ELISA法测定的IgM RF曲线下面积最大 ,与其他曲线下面积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比浊法的最佳临界值是 4 5U/ml,与原临界值相比 ,特异度明显上升。结论 ELISA法测定IgM RF对RA诊断价值最高 ,散射比浊法测定RF的最佳临界值是 4
章菲菲徐麦玲邹和建陈宇明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因子乳胶凝集法ELISA法散射比浊法
羟基氯喹在风湿病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03年
章菲菲邹和健
关键词:抗疟药羟基氯喹氯喹风湿性疾病毒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