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珠珠

作品数:139 被引量:1,121H指数:22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6篇期刊文章
  • 47篇专利
  • 3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2篇农业科学
  • 6篇文化科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经济管理
  • 2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5篇土壤
  • 39篇黄土高原
  • 30篇苜蓿
  • 21篇耕作
  • 18篇作物
  • 17篇小麦
  • 16篇旱地
  • 15篇水分
  • 15篇紫花
  • 14篇保护性耕作
  • 13篇紫花苜蓿
  • 12篇土壤水
  • 12篇轮作
  • 11篇有机碳
  • 11篇耕作措施
  • 10篇土壤水分
  • 10篇免耕
  • 8篇团聚体
  • 8篇苜蓿地
  • 8篇秸秆

机构

  • 139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安徽职业技术...
  • 1篇甘肃省农业科...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青海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甘肃省水利厅
  • 1篇甘肃省农业工...

作者

  • 139篇罗珠珠
  • 76篇蔡立群
  • 41篇谢军红
  • 41篇李玲玲
  • 37篇张仁陟
  • 20篇牛伊宁
  • 19篇黄高宝
  • 13篇武均
  • 11篇齐鹏
  • 9篇柴强
  • 7篇王乐
  • 7篇李广
  • 6篇许爱霞
  • 6篇董博
  • 6篇张军
  • 5篇李林芝
  • 5篇燕振刚
  • 5篇刘强
  • 4篇海龙
  • 4篇黄晓鹏

传媒

  • 15篇草业学报
  • 12篇中国生态农业...
  • 9篇干旱地区农业...
  • 9篇草业科学
  • 6篇水土保持学报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4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植物营养与肥...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干旱区地理
  • 2篇作物研究
  • 2篇中国草地学报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中国沙漠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甘肃农业科技

年份

  • 9篇2024
  • 23篇2023
  • 10篇2022
  • 15篇2021
  • 15篇2020
  • 6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9篇2016
  • 10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7篇2012
  • 7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1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陇东黄土高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22年
以陇东黄土高原(庆阳市西峰区新桥村)4种土地利用方式(林地、园地、耕地、荒地)为研究对象,对0~10、10~20、20~40 cm土层的团聚体分布特征、稳定性和土壤抗侵蚀能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林地0~10 cm土层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显著低于耕地和荒地,但其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园地、耕地和荒地;10~20 cm土层中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排序为耕地>园地>荒地>林地,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排序为耕地>荒地>园地>林地,且林地的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园地、耕地和荒地;20~40 cm土层中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排序为耕地>园地>荒地>林地,且园地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低于耕地,林地的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园地、耕地和荒地;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随之增加。园地0~20 cm土层中机械稳定性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平均几何直径(GMD)均高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林地0~10、10~20、20~40 cm 3个土层水稳性土壤团聚体的MWD和GMD均高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抗侵蚀能力排序为林地>耕地>荒地>园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排序为林地>荒地>园地>耕地。总体来看,林地更有利于该区水土保持和土壤固碳。
王正伟武均李婉玲仁增草蔡立群罗珠珠
关键词:陇东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有机碳
保护性耕作对陇中黄土高原雨养农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被引量:57
2014年
依托设置于陇中黄土高原雨养农田豆麦双序列轮作系统的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探讨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共设6种耕作措施:T(传统耕作)、NT(免耕不覆盖)、TS(传统耕作+秸秆还田)、NTS(免耕+秸秆覆盖)、TP(传统耕作+地膜覆盖)及NTP(免耕+地膜覆盖)。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可降低土壤容重,提升土壤总孔隙度,NTS处理可显著降低0-30cm各土层土壤容重,并显著提升0-30cm各土层总孔隙度和表层土壤饱和导水率;保护性耕作可增大0-30cm各土层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0.25mm)、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平均几何直径(GMD),NTS效果最好;容重和总孔隙度分别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极显著正相关,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的含量、MWD和GMD分别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显著正相关、显著正相关;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MWD和GMD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保护性耕作可以改善土壤结构,进而促进作物增产。
武均蔡立群罗珠珠李玲玲张仁陟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土壤物理性状
一种旱地地膜沟垄作玉米与豌豆带状可持续种植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旱地地膜沟垄作玉米与豌豆带状可持续种植方法,涉及农业种植技术领域。本发明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步骤一、播种前先进行田间结构布局,形成玉米、豌豆自然播种带小区,每小区由3个玉米、豌豆带组成;步骤二、旋耕翻埋...
谢军红柴强李玲玲罗珠珠王林林王进斌周永杰
文献传递
不同耕作措施对陇中黄土高原雨养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C、N、P的影响被引量:14
2014年
为探明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全氮、全磷的影响,依托布设于黄土高原陇中雨养农田下豆麦双序列轮作系统的不同耕作措施长期定位试验,共设4种耕作措施:传统耕作(T)、免耕不覆盖(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结果表明:较传统耕作,免耕、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免耕+秸秆覆盖均可提升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和稳定性,免耕+秸秆覆盖效果最好;同时,〉0.25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和团聚体稳定性随土层的增加而增加,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稳定性反之;免耕+秸秆覆盖处理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最高,传统耕作处理的最低。各处理团聚体中有机碳、全氮、全磷分布呈(〈0.25mm)〉(0.25~2mm)〉(2~5mm)〉(〉5mm);全氮、全磷对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稳定性的提升有促进作用,而有机碳对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和稳定性均有正激发效应。因此,长期秸秆还田不仅可以提升团聚体含量、稳定性,还可增加团聚体中养分含量,有利于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武均蔡立群罗迪齐鹏罗珠珠李玲玲张仁陟
关键词:耕作措施土壤团聚体全氮全磷
土壤有机碳组分对土地利用方式响应的Meta分析被引量:6
2022年
增加土壤有机碳累积对于缓解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大气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整合分析方法(Meta-analysis)研究了林地、果园、天然草地、栽培草地、农田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100 cm土壤剖面总有机碳(TOC)及其活性组分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土壤总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与农田(对照)相比,林地和栽培草地均能显著增加0–100 cm土层TOC含量(P<0.05),增幅在3.1%~26.6%和8.7%~24.7%;天然草地和果园分别对0–60、20–80 cm土层TOC含量有显著增加作用(P<0.05),增幅在6.0%~17.2%和5.6%~19.8%。活性有机碳组分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程度在不同土层也有明显差别,土壤颗粒有机碳(POC)、土壤微生物量有机碳(MBC)在0–100 cm土层与TOC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而土壤易氧化有机碳(EOC)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略有不同。林地和果园均能显著提高0–80 cm土层EOC含量(P<0.05),而对80–100 cm土层EOC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天然草地和栽培草地近乎在0–100 cm整个剖面对EOC含量均有显著增加作用(P<0.05);果园和天然草地的DOC含量在0–80 cm土层显著增加(P<0.05),林地和栽培草地则在0–60 cm土层DOC含量显著增加(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TOC与EOC、POC、MBC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而与DOC无明显相关关系。综上,与农田相比,林地和栽培草地具有较强的土壤固碳功能。该研究可为土壤有机碳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魏早强罗珠珠牛伊宁蔡立群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土层温室效应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壤物理性质对苜蓿种植年限的响应被引量:11
2016年
西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以禾谷类作物单播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和过度耕作是引致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原因。紫花苜蓿作为优良豆科牧草,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通过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长期定位试验,以苜蓿草地(3 a、10 a、12 a)和农田(马铃薯地)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了土壤物理性质对于苜蓿种植年限的响应,为黄土高原雨养农业系统紫花苜蓿适宜种植年限的选择及苜蓿草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着紫花苜蓿种植年限的加长,土壤表层呈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加的变化趋势,而下部土层变化不明显。苜蓿种植可以提高耕层0~30 cm土壤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同时降低团聚体破坏率(PAD),且随种植年限的延长效果愈加明显。苜蓿种植一定年限后土壤总有机碳(TOC)和易氧化有机碳(ROOC)与农田差异明显,其中种植苜蓿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为44%~57%,农田土壤易氧化有机碳比例占52%~68%,表明种植苜蓿不仅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且改变了土壤有机碳的组成比例。与农田相比,苜蓿种植可改善土壤水分入渗性能,表现为随种植年限的延长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黄土高原沟壑区种植苜蓿可以改善土壤有机质形态和物理结构,提高土壤渗透能力,但苜蓿种植年限以10 a为宜,10 a之后应该进行轮作换茬以维持雨养农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罗珠珠牛伊宁李玲玲蔡立群张仁陟谢军红
关键词:黄土高原紫花苜蓿土壤物理性质水稳性团聚体土壤有机碳土壤容重
黄土高原坡耕地植物篱-作物复合系统土壤理化性质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为了筛选黄土高原坡耕地适宜的植物篱.【方法】在陇中黄土高原典型雨养农业区坡耕地布设田间试验,并设置裸坡休闲(F)、小麦单作(W)、小麦/甘草(W/L)、小麦/菘蓝(W/I)和小麦/苜蓿(W/A)5个处理,研究植物篱-作物复合系统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植物篱-作物复合系统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大了耕层0~10cm以下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W/L和W/A最为显著,>0.25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远低于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说明黄绵土团聚体稳定性总体较低,极易在水作用下泡散.植物篱间作可提高表层土壤总有机碳(TOC)和易氧化有机碳(ROOC)含量,各处理的ROOC/TOC为40%~50%,且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说明表层土壤有机碳活性高,而深层土壤有机碳相对稳定更利于固定.植物篱间作使0~50cm土层贮水能力提高,体现为小麦/苜蓿土壤贮水能力最强,说明植物篱间作具有较好的水源涵养功能.【结论】从涵养水源角度出发,建议在大部分坡地实施小麦-苜蓿间作.
许建晶刘家鹤罗珠珠陈英陈英蔡立群谢军红
关键词:黄土高原坡耕地土壤物理性质
耕作方式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渗透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1
2007年
通过对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保护性耕作的定位研究,探讨了耕作方式对土壤渗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覆盖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性能,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从而提高水分入渗能力。通径分析进一步发现,免耕覆盖对土壤渗透性能的改善作用是通过增加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有机碳含量来实现,而有机碳的作用也是通过土壤非毛管孔隙度间接达到的。
黄高宝罗珠珠辛平张国盛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黄土高原土壤结构有机碳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集成研究与示范
黄高宝张仁陟李玲玲廖允成蔡立群郭贤仕罗珠珠谢军红高茂盛王立吴建民杨如萍温晓霞刘小伟郝军红郭天文刘永林方彦杰汪佳
课题针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人口压力大、农业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及经济发展落后、土壤退化严重等问题,在保护性耕作技术方面进行了创新型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研制成功了:①川台梯田保水增肥型保护性耕作模式,②坡耕...
关键词: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技术粮食作物
秸秆促腐还田土壤养分及微生物量的动态变化被引量:40
2014年
采用盆钵培养法,通过模拟旱作覆膜条件下秸秆还田,研究了添加不同腐解剂(多个好氧性菌种复合培养而成的F1、富含分解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其他生物有机物质的微生物菌群F2、由芽孢杆菌、丝状真菌、放线苗和酵母菌组成的F3)后,小麦秸秆、玉米秸秆在120 d的腐解过程中,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小麦、玉米秸秆经过120 d的腐解,各处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氮的增加速率一致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土壤磷素、钾素的增加速率总体则呈现增-减-增-减的趋势;整个试验阶段小麦秸秆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含量表现为先增后减。玉米秸秆土壤SMBC的变化与小麦秸秆差异较大,呈现波浪式变化;玉米秸秆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变化在100 d后则与小麦截然不同。秸秆添加腐解剂还田土壤养分增加速率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大于秸秆直接还田(对照),培肥土壤效果明显,能够有效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小麦、玉米秸秆添加腐解剂F3的处理各养分含量高于其他处理,即内含具特殊功能的芽孢杆菌、丝状真菌、放线菌和酵母菌的秸秆腐解剂F3增加土壤养分的效果最好;相同腐解剂下不同种类秸秆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表现为:F1,小麦>玉米;F2,小麦≥玉米;F3,小麦<玉米,即F1对小麦秸秆促腐优势最大,F3对玉米秸秆的促腐作用优于F1和F2,F2对小麦、玉米秸秆的促腐效果基本相似。不同腐解剂下,小麦秸秆处理SMBC、SMBN含量表现为F2>F3>F1;玉米秸秆处理SMBC含量F2>F3≈F1,SMBN为F3>F2≈F1。玉米秸秆各处理的SMBC均大于小麦秸秆,SMBN则均小于后者,与秸秆C/N的趋势一致,即C/N越大,SMBC值越大,SMBN值越小。
蔡立群牛怡罗珠珠武均岳丹周欢董博张仁陟
关键词:小麦秸秆培肥土壤微生物量氮微生物量碳土壤养分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