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立群

作品数:216 被引量:1,904H指数:25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8篇期刊文章
  • 18篇专利
  • 3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6篇农业科学
  • 16篇环境科学与工...
  • 12篇经济管理
  • 7篇文化科学
  • 2篇生物学
  • 2篇建筑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10篇土壤
  • 51篇黄土高原
  • 39篇耕作
  • 30篇农田
  • 24篇有机碳
  • 24篇苜蓿
  • 24篇小麦
  • 24篇耕作措施
  • 24篇旱作
  • 22篇保护性耕作
  • 21篇养分
  • 21篇中黄
  • 21篇陇中黄土高原
  • 20篇耕地
  • 19篇土壤养分
  • 17篇旱作农田
  • 16篇秸秆
  • 15篇玉米
  • 15篇轮作
  • 14篇水分

机构

  • 212篇甘肃农业大学
  • 17篇甘肃省农业科...
  • 6篇中国科学院生...
  • 5篇中华人民共和...
  • 3篇江西省科学院
  • 3篇上饶师范学院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甘肃省地矿局...
  • 2篇武威市凉州区...
  • 1篇广西农业科学...
  • 1篇安徽职业技术...
  • 1篇陇南师范高等...
  • 1篇暨南大学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兰州交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兰州城市学院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兰...

作者

  • 212篇蔡立群
  • 98篇张仁陟
  • 73篇罗珠珠
  • 52篇武均
  • 34篇齐鹏
  • 23篇谢军红
  • 22篇李玲玲
  • 22篇张军
  • 21篇董博
  • 10篇黄高宝
  • 7篇黄益宗
  • 7篇陈英
  • 7篇王晓娇
  • 6篇柴强
  • 6篇江晶
  • 5篇周欢
  • 5篇李季
  • 5篇岳丹
  • 5篇王斐
  • 5篇王友玲

传媒

  • 18篇干旱地区农业...
  • 17篇中国生态农业...
  • 15篇草业学报
  • 14篇甘肃农业大学...
  • 1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0篇甘肃农业科技
  • 10篇中国农学通报
  • 7篇中国土壤与肥...
  • 6篇国土与自然资...
  • 6篇草业科学
  • 5篇应用生态学报
  • 5篇农业环境科学...
  • 4篇干旱区地理
  • 3篇植物营养与肥...
  • 3篇土壤通报
  • 3篇水土保持研究
  • 3篇干旱区资源与...
  • 3篇河北农业大学...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24
  • 22篇2023
  • 15篇2022
  • 30篇2021
  • 13篇2020
  • 10篇2019
  • 9篇2018
  • 8篇2017
  • 15篇2016
  • 22篇2015
  • 10篇2014
  • 10篇2013
  • 13篇2012
  • 8篇2011
  • 4篇2010
  • 9篇2009
  • 7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3
2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部黄土高原苜蓿终止时间对苜蓿-小麦轮作系统生产力及土壤水分的影响(英文)被引量:11
2011年
旱作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西部黄土高原最重要的禾谷类作物,该区苜蓿(Medicago sativa L.)分布也非常广泛。持续的作物连作和多年苜蓿种植系统都存在很多问题。雨养农业系统发展的关键是最佳水分利用策略的应用。发展合理的苜蓿-小麦轮作系统对该区农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苜蓿终止时间严重影响土壤水分,所以在适宜的时间终止苜蓿就显得十分重要。然而,关于苜蓿-小麦轮作中老苜蓿在一年中适宜终止时间的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利用黄土高原西部典型的半干旱雨养农业区30年老苜蓿布设田间试验,旨在探索老苜蓿地土壤水分状况、苜蓿终止时间和少量氮肥施用对系统生产力及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种植苜蓿后0~3m土壤水分很少,即便遇到丰水年(2003年),3年的时间都不足以恢复土壤水分。30年苜蓿在一年中春季还是秋季终止对土壤水分状况无显著影响。种植苜蓿30年后杂草竞争力增强,苜蓿干物质和产量水平都相当低,且对1kg hm-2的氮肥使用无明显响应。由于土壤水分含量太低,后茬春小麦对1kg hm-2的氮肥使用和苜蓿终止时间也无明显响应。因此,苜蓿持续种植时间太长会耗竭土壤水分,使后茬春小麦对苜蓿在一年中的终止时间及少量的氮肥使用无响应,需要3年以上时间才有可能恢复土壤含水量。
李玲玲黄高宝张仁陟蔡立群罗珠珠晋小军张恩和BELLOTTI BillUNKOVICH Murray
关键词:土壤水分生产力WUE
黄土高原雨养区不同种植年限紫花苜蓿土壤真菌群落的分布特征被引量:9
2021年
依托布设在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的长期田间定位试验,以玉米田为对照、不同种植年限紫花苜蓿地(L2003,L2005,L2012)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真菌ITS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不同种植年限苜蓿土壤真菌群落分布与演替特征,为黄土高原苜蓿人工草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微生物参数。结果表明:黄绵土共检测到真菌6门24纲73目156科313属,主要包括子囊菌门(Ascomycota)、接合菌门(Zyg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苜蓿土壤和农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随苜蓿种植年限延长子囊菌门相对丰度先降低后升高,接合菌门和担子菌门相对丰度先升高后降低,表现为L2003子囊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高于L2005处理12.42%(P<0.05),接合菌门相对丰度显著低于L2005处理153.54%(P<0.05)。农田土壤优势属为被孢霉属(Mortierella)、绿僵菌属(Metarhizium)和腐质霉属(Humicola),苜蓿土壤共有优势真菌属为刺孢属(Phaeomycocentrospora)、白僵菌属(Beauveria)和被孢霉属。农田土壤被孢霉属相对丰度显著高于苜蓿土壤62.38%~73.48%(P<0.05),随着苜蓿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促生菌(白僵菌属和绿僵菌属)丰度下降,部分病原菌(镰刀菌属、赤霉菌属)丰度增加。主成分分析发现,丛赤壳属(Nectria)、土赤壳属(Ilyonectria)和镰刀菌属(Fusarium)与第一主成分(PC1)具有较高的相关性,Lectera菌属、支顶孢属(Acremonium)和赤霉菌属(Gibberella)与第二主成分具有较高相关性,与第一、第二主成分相关性较高的菌属均为植物病原菌。
马欣罗珠珠张耀全牛伊宁李玲玲蔡立群蔡立群刘家鹤
关键词:紫花苜蓿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探索被引量:3
2016年
以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为宗旨,针对现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不足,梳理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专业特色与知识能力,依据专业知识能力,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并结合本专业现有基础,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与探索。提出了"3+1"培养模式,并构建合理的分类教育模式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个性化发展教育。
罗珠珠蔡立群张仁陟
关键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农田土壤理化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21年
为了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农田土壤理化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地采用马铃薯连作模式,设置3个施肥处理,即:单施化肥(T)、有机肥配施化肥(YTF 1/2)、全量有机肥(YTF)。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处理下马铃薯农田土壤的理化性质和马铃薯产量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最为明显的土壤指标有土壤容重、孔隙度、饱和导水率、有效磷。YTF处理较T处理可分别显著(P<0.05)降低土壤容重16.8%,增加土壤孔隙度12.7%,提升饱和导水率25.3%。YTF处理可显著提升土壤有效磷含量43.0%,但各处理间土壤p H、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钾之间差异并未达到显著水平。同时,较之T处理,YTF处理亦可显著提升土壤团聚体含量。YTF和YTF 1/2处理可分别较T处理提升马铃薯产量24.6%和12.8%。因此,施用有机肥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改良土壤物理性状,亦能促产增收。
马文军武均宋雪峰王月胜蔡立群
关键词:化肥土壤物理性状土壤养分
生物炭与叶面硒肥联合施用对生菜吸收镉及土壤镉形态的影响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为探明生菜吸收富集镉的能力对生物炭与叶面硒肥的响应程度,抑制有毒有害元素镉的吸收。【方法】通过盆栽试验,以生菜为研究对象,在镉污染土壤中添加生物炭,并在生菜叶片上喷硒处理,探索了生物炭与叶面喷硒的联合施用对镉污染土壤理化指标(pH和有机碳)和土壤不同形态镉含量以及对生菜镉吸收累积的影响。【结果】(1)土壤中添加生物炭与叶面硒肥都可以有效降低生菜可食部镉含量,其中喷施低浓度硒的效果更好。当生物炭添加量为30g kg^(-1),叶面喷硒浓度为1 mg L^(-1)时,生菜地上部镉含量由0.314 mg kg^(-1)降至0.049 mg kg^(-1),低于国家食品安全标准(GB 2762—2017)中规定的叶菜类镉限量值0.20 mg kg^(-1)。(2)镉胁迫下,添加生物炭与叶面硒肥的交互作用对生菜镉含量和镉富集与转运能力均产生了显著性的影响,相对于生菜根部镉含量,添加生物炭的效应高于叶面硒肥的效应,而对于地上部镉含量,叶面硒肥的效应高于添加生物炭的效应。(3)生物炭添加可通过改善土壤pH和有机碳含量降低酸可提取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镉的比例,增加残渣态镉的比例,从而有效地降低生菜对土壤中镉的吸收累积,减少生菜中镉含量。【结论】综合来看,生物炭与叶面硒肥联合施用可以降低生菜镉含量,其效果明显高于两者单独施用的效果,为无公害蔬菜的种植提供理论指导。
罗盼军马倩倩武均许旺旺马文军蔡立群
关键词:生物炭生菜土壤
不同耕作措施下豆麦双序列轮作农田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征及其增温潜势被引量:4
2013年
基于甘肃农业大学在定西市李家堡镇开展的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采用CO2分析仪、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2011年度不同耕作措施下豆麦双序列轮作农田土壤CO2和N2O的排放通量进行全年连续观测。结果表明:测定期内不同耕作措施下豆麦双序列轮作农田土壤均表现为CO2源和N2O源;免耕不覆盖有利于降低两个序列土壤的CO2排放通量,免耕秸秆覆盖、免耕不覆盖和传统耕作+秸秆还田三种保护性耕作处理不同程度的减少了两个序列土壤的N2O排放通量;两个序列下CO2的相对增温潜势最大,W→P→W序列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处理对温室效应贡献最多,相反免耕不覆盖处理能相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从而降低温室效应;P→W→P序列传统耕作不覆盖处理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最大,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处理对温室效应贡献最小,对温室气体有减排效应。
王娟蔡立群张仁陟
关键词:耕作措施温室气体排放通量
一种基于土壤耕层构建的全膜双垄沟一膜两年用玉米种植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土壤耕层构建的全膜双垄沟一膜两年用玉米种植方法,涉及农业种植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土壤解冻后,施足有机肥和化肥作为基肥;步骤二:深耕打破土壤犁底层、旋耕翻埋肥料、平整地面,旋耕‑起垄覆...
谢军红李玲玲柴强张仁陟蔡立群齐鹏牛伊宁
文献传递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含量及春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9
2009年
2005年在定西市李家堡镇进行了免耕+秸秆覆盖、秸秆还田、免耕+不覆盖3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对0~200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及春小麦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免耕+秸秆覆盖对春小麦各生育期0H50cm土层水分含量的保蓄效果最佳,在作物播种期可以增加袁层土壤含水量,对确保苗齐、苗壮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其它生育时期的较深土层中,其抑蒸保墒效果逐渐消失。免耕+秸秆覆盖、免耕不覆盖、秸秆还田分别较传统耕作处理的春小麦籽粒产量提高12.83%、10.21%、7.53%,但可能因保护性耕作实施年限较短,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高国录张福武蔡立群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土壤含水量春小麦
长期不同耕作措施下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磷的组分特征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究黄绵土有机磷各组分在不同耕作措施下的效应关系,了解雨养农业区农业系统磷素利用效率,降低过多的磷素投入,进而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方法】本研究通过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应用Bowman-Cole法,测定了传统耕作(T)、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不覆盖(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四种耕作措施实施15年后,0~5,5~10,10~20,20~40cm土层的有机磷组分特征.【结果】4个土层免耕与传统耕作差异不大,在秸秆覆盖方式下免耕处理显著高于传统耕作,并且从NT处理与TS处理下4个土层相比较,TS处理均高于NT处理,秸秆覆盖处理高于免耕处理;同时,0~40cm土层加权平均值表现为NTS>TS>T>NT.活性有机磷在各处理间差异显著,0~5cm土层NTS处理下活性有机磷含量显著高于NT、TS、T处理,分别高出11.21%,19.62%,30.75%;0~5cm中等活性有机磷在处理NTS下含量最高,分别较NT、TS、T处理高4.63%,6.71%,8.69%.有机磷各组分含量以中等活性有机磷为主体含量最大;各处理有机磷组分含量都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结论】通过研究不同处理下有机磷各组分含量来看,总体均表现为NTS>TS>NT>T,说明免耕的基础上进行秸秆覆盖,有利于总有机磷的积累与提高,免耕加秸秆覆盖对本地区的土壤有机磷组分提高明显,增加了土壤磷库的储存量.
高志强蔡立群蔡立群张仁陟武均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黄土高原
基于GIS的白银区耕地耕层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异及污染评价被引量:8
2014年
为评估白银区耕地耕层土壤(0~20cm)的重金属污染,应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7000)对1070个土壤样品中cu、zn、Ni、Pb、As、cr、V、C08种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参照最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l5618-2008),使用单因子和内梅罗法并结合GIS手段分析耕层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及污染程度等。结果表明:8种重金属平均污染程度由大到小为As、V、Pb、zn、cu、co、Ni、cr,平均变异程度顺序为Pb、cu、zn、Co、As、Cr、V、Ni,空间相关性大小顺序为zn、cu、As、Pb、Ni、Cr、V、Co;Cu、Pb的最佳拟合模型为Pentaspherical模型,zn、V为Gaussion模型,Ni、As为Exponential模型,Cr、Co为Circular模型;8种重金属中Cu、Zn、Pb、As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污染,评价结果显示安全级、警戒级、轻污染、中污染和重污染分别占全区耕地面积的69.56%、23.88%、2.95%、2.55%和1.06%,受污染面积达到763.4hm。。
孙成胜蔡小冬张仁陟蔡立群
关键词:GIS耕层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异污染评价
共2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