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丹

作品数:17 被引量:178H指数:8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篇农业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甜荞
  • 6篇抗倒
  • 5篇施肥
  • 5篇小麦
  • 5篇抗倒性
  • 4篇杂交
  • 4篇杂交小麦
  • 4篇茎秆
  • 3篇倒伏
  • 3篇性状
  • 3篇施肥量
  • 3篇施肥水平
  • 3篇木质素
  • 3篇抗倒伏
  • 3篇肥水
  • 3篇播期
  • 3篇播种
  • 3篇播种量
  • 2篇选育
  • 2篇选育及栽培技...

机构

  • 17篇西南大学

作者

  • 17篇胡丹
  • 14篇阮仁武
  • 14篇易泽林
  • 11篇汪灿
  • 10篇杨浩
  • 9篇袁晓辉
  • 4篇李中安
  • 3篇吴东倩
  • 2篇杨宇衡
  • 2篇张建奎
  • 2篇李曼
  • 2篇傅大雄
  • 1篇林婷婷
  • 1篇王丽
  • 1篇杨梅
  • 1篇李燕
  • 1篇柴春利
  • 1篇李英双
  • 1篇聂姣
  • 1篇严莉莉

传媒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作物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种子
  • 1篇贵州农业科学
  • 1篇作物杂志
  • 1篇蚕学通讯
  • 1篇Agricu...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南方农业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7
  • 5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09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苦荞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的多重分析被引量:38
2013年
以我国不同地区的80份苦荞品种为材料,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了苦荞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变异特征及相关关系,确定了构成苦荞产量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苦荞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变异系数达7.2%~34.5%,产量与株高、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千粒重呈显著的正相关,与分枝数呈极显著的负相关,而与第一节间长和主茎节数的相关性未达显著水平;苦荞产量的主要决定因子依次为分枝数、单株粒重、株高和千粒重,对产量的决定系数达0.7562。高产型苦荞品种的主要特征为植株高大、单株产量高、千粒重大且分枝较少。
汪灿胡丹杨浩阮仁武袁晓辉易泽林宋志成赵丹
关键词:苦荞主要农艺性状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
隐性核不育杂交小麦新品种西南112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英文)
2016年
西南112是利用小麦隐性核型不育系2011Z1(08L5070)与恢复系K152-2配制的杂交组合(11S12),参加重庆市2011~2012、2012~2013年度区域试验和2013-2014年度生产试验。结果表明:3a平均产量为4167.5kg/hm2,比对照渝麦7号增产10.5%;千粒重458g,比对照重1.7g;穗粒数39.3粒,比对照多1.6粒。2a品质测定结果:西南112的容重811g/L、降落数值353S、粗蛋白(于基)1515%、湿面筋31.2%、吸水量62.9ml/100g、形成时间5.5min、稳定时间6.5min、弱化度90F.U.、粉质质量系数96mm,是高产高蛋白质的中筋小麦品种。2015年经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西南112.适宜于在重庆市及气候条件相似地区种植。
阮仁武李中安易泽林张建奎傅大雄胡丹刘星贝杨宇衡
关键词:核不育杂交小麦
不同抗倒性甜荞茎秆木质素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分析被引量:21
2015年
【目的】测定不同抗倒伏能力甜荞品种在不同时期的茎秆木质素含量及其相关合成酶基因表达量,探讨甜荞茎秆木质素合成积累的关键时期及其关键酶基因,为甜荞抗倒伏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简并引物扩增得到基因CAD、CCR、F5H、COMT和CCOAOMT的部分CDS序列,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比对分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4个不同抗倒性甜荞品种在分枝期、盛花期和乳熟期茎秆基部第2节间木质素含量;用荧光定量PCR(q RT-PCR)方法分析木质素合成途径中9个相关基因PAL、4CL、C4H、C3H、CAD、CCR、F5H、COMT和CCOAOMT的表达,用2-△△CT法计算其相对表达量。用Microsoft Excel 2003整理数据和作图,用SPSS 19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扩增得到CAD、CCR、F5H、COMT和CCOAOMT的CDS序列可用于设计后续荧光定量引物。甜荞茎秆木质素含量从分枝期到乳熟期逐渐增加,不同抗倒性品种间,高抗倒伏品种木质素含量在各个时期均显著高于易倒伏品种。基因PAL、4CL、C4H和CCR表达量在品种间和时期间均差异显著或极显著,CCOAOMT在品种间不显著,时期间显著,F5H在品种间差异显著,时期间不显著,C3H、CAD和COMT在品种和时期间差异均不显著。从分枝期到乳熟期,各品种的PAL、4CL、C4H、CAD、CCOAOMT、F5H和CCR表达量均先增后减,在盛花期达最大值,高抗倒伏品种表达量显著高于易倒伏品种;从分枝期到盛花期COMT表达量逐渐下降,易倒伏品种表达量显著高于高抗倒伏品种,乳熟期高抗倒伏品种显著高于易倒伏品种;从分枝期到乳熟期C3H表达量无明显变化规律。木质素含量与PAL、4CL、C4H、CCOAOMT、CAD和CCR基因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与C3H呈负相关,与COMT在分枝期和盛花期呈负相关,乳熟期呈正相关,与F5H呈正相关。【结论】木质素含量与甜荞茎秆倒伏密切相关,抗倒伏能力强的甜荞品种其茎秆木质素含量高;�
胡丹刘星贝汪灿杨浩李鹤鑫阮仁武袁晓辉易泽林
关键词:甜荞木质素关键酶基因抗倒性
播期、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糯小麦‘1718WX’的品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被引量:18
2015年
为探明糯小麦‘1718WX’在重庆地区的高产栽培技术,采用三因素裂-裂区试验,研究不同播期、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糯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随施肥量、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播期、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播期对株高、单穗粒数和有效穗数的影响达到极显著,对千粒质量影响达到显著;施肥量对单穗粒数影响不显著,对其他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种植密度对千粒质量和有效穗数影响达到显著,对株高和单穗粒数影响不显著.品质性状方面,蛋白质和面筋含量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增加,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种植密度对品质性状无显著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A2B2C2处理组合符合糯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措施,即以播期11月5日,施肥量300kg/hm2,种植密度1.80×106苗/hm2为宜.
杨浩胡海汪灿王涛胡丹李鹤鑫阮仁武袁晓辉易泽林
关键词:糯小麦播期施肥量种植密度
播种量和施肥水平对春播甜荞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甜荞起源于中国,具有很高的营养、药用及保健品质,已成为21世纪人类的绿色食品之一。目前,甜荞从国内市场到外贸出口都比较紧缺,且产量较低。因此,本试验研究播种量和施肥水平对春播西大花荞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确定甜荞的最佳栽培措施。【方法】以西大花荞为材料,采用四因素五水平的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播种量和施肥水平对春播甜荞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试验因素为播种量、氮肥、磷肥、钾肥,于2012年3月~6月和2013年3月~6月在西南大学歇马科研基地进行田间试验。小区面积10 m2(2 m×5 m),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行距33 cm,种植6行,试验地四周播种3行保护行。于盛花期一晴天的9:30~11:30之间在各小区的中间条带随机选择3株植株,用LI-6400 XT光合仪和SPAD 502叶绿素仪测定其倒数第3片功能叶的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SPAD值),待籽粒70%~80%成熟后对每个小区进行单独收获,脱粒风干后称重、计产。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和SPSS 19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Surfer 8软件作两因子互作效应的等值线图。【结果】产量与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播种量和钾肥对产量有显著影响,随播种量和施钾量的增加,产量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播种量、氮肥、钾肥对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均有显著影响,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随播种量、施氮量、施钾量的增加均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在研究的4个因素中,施氮水平、施钾水平以及与播种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产量有显著影响;播种量与施氮水平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净光合速率有显著影响;播种量与施氮水平之间、施氮水平与施磷水平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叶绿素含量有显著影响。4个因素与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及产量间的回归关系极显著,拟合程度较高,�
汪灿王诗雪李曼杨浩胡丹阮仁武袁晓辉易泽林
关键词:甜荞播种量施肥光合特性
家蚕蛹变态期的中肠发育变化观察及细胞凋亡与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检测
2024年
为探究家蚕中肠在蛹变态过程中的形态发育变化,于家蚕5龄幼虫期、蛹期及蛾期以24h为间隔,对其中肠进行解剖观察,结果显示:家蚕5龄幼虫的中肠为长圆筒形,在食桑期呈绿色、膨大的管状,进入熟蚕期停止食桑后,中肠开始变黄、缩短;在熟蚕营茧化蛹的过程中,中肠持续缩短、变小,并随着发育时期的延长,最终呈椭圆形颗粒状,表面颜色由浅黄色变为棕黄色。进一步观察家蚕不同发育时期中肠组织的石蜡切片,发现幼虫中肠细胞在进入蛹变态期发生了多次凋亡与再生的过程,在上蔟3~4d、上蔟7~8d、上蔟12d~蛾期都形成了新的中肠上皮细胞,这些新的中肠上皮细胞可能是由再生细胞分化更新而来的。对家蚕中肠组织中细胞凋亡基因(Caspase-1、BmDredd)与自噬基因(Atg1、Atg13)表达模式的检测结果显示,Caspase-1、BmDredd在上蔟2d、7d、12d的表达量均降低,Atg1、Atg13在上蔟7d、9d、12d的表达量均降低,表明在家蚕的这些变态发育时期,其中肠细胞的凋亡受到了抑制,与切片观察新的中肠上皮细胞形成时期基本一致。研究结果呈现了家蚕中肠在蛹变态时期的发育变化过程,说明家蚕幼虫的中肠在蛹发育变态过程中并未彻底消亡,成虫的中肠是幼虫中肠在蛹变态时期经过多次消亡与再生过程发育而来的。
王丽陈安健王艺胡丹杨梅柴春利
关键词:家蚕中肠细胞凋亡
信息化环境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的行动研究
本研究是基于网络让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题库,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学习,主动探索,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教育信息化是目前正在进行着的最为显著的教育变革。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最终目...
胡丹
关键词:教育工程学中等教育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文献传递
荞麦茎秆解剖结构和木质素代谢及其与抗倒性的关系被引量:46
2014年
以抗倒伏能力不同的4个荞麦品种研究表明,荞麦茎秆抗倒伏能力与茎秆解剖结构和木质素代谢密切相关。倒伏率与茎秆抗折力参数(r=–0.907,P<0.01)、木质素含量(r=–0.844,P<0.01)、机械组织厚度(r=–0.881,P<0.01)、茎壁厚度(r=–0.947,P<0.01)、维管束面积(r=–0.846,P<0.01)、机械组织层数(r=–0.806,P<0.05)和大维管束数目(r=–0.709,P<0.05)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倒伏指数(r=0.842,P<0.01)呈显著正相关。木质素含量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r=0.984,P<0.01)、4-香豆酸:CoA连接酶(4CL)活性(r=0.927,P<0.01)和肉桂醇脱氢酶(CAD)活性(r=0.862,P<0.01)呈显著正相关。茎秆木质素含量、机械组织层数、机械组织厚度、茎壁厚度、大维管束数目和维管束面积可以作为荞麦茎秆抗倒伏能力的重要评价指标。茎秆木质素含量高、机械组织层数多、机械组织和茎壁厚、大维管束数目多且维管束面积大的荞麦品种,其茎秆抗折力参数大、倒伏指数小、抗倒伏能力强。
汪灿阮仁武袁晓辉胡丹杨浩林婷婷何沛龙李燕易泽林
关键词:荞麦抗倒伏能力
喷施烯效唑对甜荞茎秆抗倒性能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5
2015年
【目的】甜荞(Fagopyrum esculentum M.)被誉为21世纪人类的绿色食品之一。倒伏是制约甜荞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研究喷施不同浓度的烯效唑对甜荞茎秆抗倒性能的影响,为甜荞的抗倒伏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3—2014年在西南大学歇马科研基地进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中抗甜荞品种"宁荞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0(CK)、25 mg·L^(-1)(T1)、50 mg·L^(-1)(T2)、75 mg·L^(-1)(T3)和100 mg·L^(-1)(T4)5个烯效唑浓度处理,于4叶期按100 mL·m^(-2)进行叶面喷施。分别于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对茎秆抗折力、倒伏指数、茎秆形态特性和茎秆解剖结构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并于成熟期调查倒伏习性和产量。【结果】(1)茎秆抗折力、茎壁厚度和维管束面积从开花期至成熟期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在灌浆期达最大值;倒伏指数、株高、茎秆重心高度、茎秆鲜重、基部第2节间长、基部第2节间粗、机械组织厚度和维管束数目从开花期至成熟期逐渐增加;第2节间干重、节间充实度和机械组织层数从开花期至灌浆期逐渐增加,而后变化不明显。(2)产量、茎秆抗折力、基部第2节间粗、基部第2节间干重、节间充实度、机械组织层数、机械组织厚度、茎壁厚度、维管束数目和维管束面积在CK-T3处理浓度下表现为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T3-T4处理浓度下表现为随浓度增加而降低;倒伏率、倒伏指数、株高、茎秆重心高度、茎秆鲜重、基部第2节间长在CK-T3处理浓度下表现为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在T3-T4处理浓度下表现为随浓度增加而增加。(3)与CK相比,T1、T2、T3和T4处理的产量分别增加了2.3%、6.5%、21.3%和11.3%,倒伏率分别降低了17.9%、40.7%、84.0%和60.5%。(4)不同烯效唑浓度处理间,茎秆抗折力、倒伏指数、茎秆形态特性和茎秆解剖结构均存在显著差异。产量与株高、茎秆重心高度、茎秆鲜
刘星贝吴东倩汪灿胡丹杨浩佘恒志阮仁武袁晓辉易泽林
关键词:ESCULENTUM烯效唑抗倒性能茎秆特性
播期、密度和施肥水平对新型蓝粒杂交小麦‘11S12’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以‘11S12’为材料,采用三因素的裂-裂区试验设计,探讨播期、施肥量和密度对新型蓝粒杂交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施肥量和密度对产量均有极显著影响,产量随播期、施肥量和密度的增加均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播期以11月5日、施肥量以300 kg/hm2、密度以1.80×106株/hm2组合最好,此种组合可使小麦产量达最大值。
胡海汪灿杨浩胡丹袁晓辉李中安易泽林阮仁武
关键词:小麦播期施肥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