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旭红

作品数:99 被引量:275H指数:10
供职机构: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6篇期刊文章
  • 3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2篇理学
  • 17篇化学工程
  • 17篇医药卫生
  • 9篇文化科学
  • 8篇轻工技术与工...
  • 7篇生物学
  • 5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艺术

主题

  • 17篇分子
  • 16篇分子印迹
  • 12篇印迹聚合物
  • 12篇苦参
  • 12篇苦参碱
  • 12篇分子印迹聚合...
  • 10篇活性
  • 9篇藜芦
  • 9篇微球
  • 9篇喜树碱
  • 9篇白藜芦醇
  • 8篇杀虫
  • 8篇杀虫活性
  • 8篇模板分子
  • 8篇教学
  • 8篇丙烯酸
  • 6篇弱碱
  • 6篇聚合法
  • 6篇聚合物微球
  • 6篇纯化

机构

  • 82篇仲恺农业工程...
  • 11篇仲恺农业技术...
  • 10篇广州南洋理工...
  • 7篇华南理工大学
  • 6篇江西师范大学
  • 5篇华南师范大学
  • 4篇华南农业大学
  • 2篇清华大学
  • 2篇纽斯葆广赛(...
  • 2篇毕节市中药研...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99篇蒋旭红
  • 61篇程杏安
  • 40篇刘展眉
  • 14篇舒绪刚
  • 9篇吴波
  • 7篇涂伟萍
  • 6篇胡洪超
  • 5篇尹国强
  • 5篇周新华
  • 5篇蒋凤池
  • 5篇宋光泉
  • 4篇李晶
  • 4篇肖文清
  • 3篇吴嫦秋
  • 3篇阎杰
  • 2篇李翠金
  • 2篇王素兰
  • 2篇许丹宁
  • 2篇黄江华
  • 2篇秦湘静

传媒

  • 7篇仲恺农业工程...
  • 6篇广州化工
  • 4篇高分子材料科...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3篇江西师范大学...
  • 3篇广东农业科学
  • 3篇材料导报
  • 3篇仲恺农业技术...
  • 3篇广东化工
  • 2篇生物技术通报
  • 2篇高分子学报
  • 2篇生命的化学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分子科学学报
  • 1篇化工新型材料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中国酿造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昆虫学报
  • 1篇化学通报

年份

  • 5篇2023
  • 7篇2022
  • 11篇2021
  • 11篇2020
  • 5篇2019
  • 13篇2018
  • 6篇2017
  • 2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9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珠江三角洲水域底泥中孔雀石绿、结晶紫及其代谢物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分析孔雀石绿(MG)、隐色孔雀石绿(LMG)、结晶紫(CV)、隐色结晶紫(LCV)标样的稳定特性(光、热),结果表明:LMG、LMG、CV和LCV在自然光下照射40 h,出现不同程度降解,降解率分别为21.6%,26.5%,18.19%,29.28%。四种标样在0—50℃避光处理2 h,均未出现明显降解。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珠江三角洲水产养殖池塘和珠江出海口底泥的MG、LMG、CV和LCV含量进行了分析。样品采用乙腈:二氯甲烷=1︰1萃取两次,经Pb O2柱后衍生后检测,检测方法回收率为76.3%—89.9%,RSD≤3.9%,检出限为0.001—0.0043μg·m L–1,结果表明:水产养殖池塘10个取样点的底泥均有MG残留,残留量最高的达0.0307μg·g–1,其它样品残留量在0.0011—0.0152μg·g–1之间;其中有3个取样点底泥有LMG残留,残留量在0.0073—0.0309μg·g–1之间。珠江河口的虎门、蕉门、鸡啼门、磨刀门、虎跳门和崖门均检测到CV,含量在0.0028—0.0361μg·g–1,洪沥门和横门均未检出CV。所有取样点均未检出到LCV。
程杏安郑子昭蒋旭红洪丹丹高梓娟赖子尼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底泥孔雀石绿结晶紫
基于OBE理念的生物化学课程考核体系探索与实践
2023年
针对生物化学课程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OBE理念为指导,结合形成性评价原理,建立了由“常规式考核”“进阶式考核”和“高阶式考核”组成的三大考核模块,并应用于线下教学中,形成生物化学课程考核和评价体系。这种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平时的学习效果,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该考核模式的实施,对学生和教师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不仅使学生有章可循,有利于其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的全面达成,而且使教师有据可依,力争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合理,有助于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和大力提升,同时也为国内其他兄弟院校生物化学及其他课程的考核模式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吕晓静李江涛吴跃华邓湘玲程杏安蒋旭红
关键词:生物化学
两步沉淀聚合法制备表面具有羧基的核-壳微球被引量:2
2012年
以高交联的聚二乙烯基苯-55(poly(DVB-55))为核,甲苯/乙腈(体积比1∶3)混合溶剂,采用两步沉淀聚合法,在核的表面接枝了具有羧基官能团的较低交联度的壳,得到了单分散或窄分散微米尺度的poly(DVB55)/poly(DVB55-co-methacrylic acid)核-壳微球。结果表明,以甲苯/乙腈混合物替代纯乙腈作为反应介质可以获得比表面积、孔容、接枝量和粒径相对较大的核-壳微球;随着poly(DVB-55)核的用量的增加或反应时间的缩短或单体和交联剂投料浓度的减小,所得的核-壳微球的粒径减小、接枝量降低、粘连程度减小,微球的均匀性则升高。
蒋旭红刘展眉涂伟萍
关键词:甲基丙烯酸
茶碱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性能
2014年
以Poly(GMA.DVB)微球为载体,将4,4’-偶氮双(4-氰基戊酸)(ACPA)连接到微球表面,然后以茶碱为模板分子,α-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通过4,4'-偶氮双(4-氰基戊酸)(ACPA)引发聚合,在Poly(GMA—DVB)微球表面上均匀地接枝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茶碱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借助红外、电镜、粒度等表征方法对微球的制备进行了评价和探讨,采用静态法研究微球对茶碱的结合性能与分子识别特性。研究表明,分子印迹微球的接枝率随着载体微球表面环氧基含量的增加以及溶剂用量的减少而增大;分子印迹微球对茶碱具有特异的识别选择性与优良的结合亲和性,相对于咖啡碱识别选择性系数为2.81~3.62,室温吸附3h内可以达到吸附平衡。
蒋旭红吴嫦秋刘展眉程杏安
关键词:茶碱微球分子识别
一种卤代含氮杂环苦参碱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卤代含氮杂环苦参碱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卤代含氮杂环苦参碱衍生物,具有如式(Ⅰ)所示结构式:<Image file="DDA0002917350190000011.GIF" he="429" img...
程杏安蒋旭红何慧清张汉辉东方云刘欣李俊杰周子健李俊铭
文献传递
喜树碱对B16F10细胞增殖及黑色素合成抑制机理被引量:1
2018年
为研究喜树碱(Camptothecin,CPT)对B16F10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及黑色素合成抑制机制,利用噻唑蓝(Methylthiazoletetrazolium,MTT)检测法、显微观察法、Na OH裂解法和多巴氧化法分析不同浓度的CPT对细胞增殖、形态、黑色素合成及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CPT浓度的增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B16F10细胞的增殖抑制增强. 160μmol/L CPT处理72 h,B16F10细胞增殖抑制率达77. 0%,一定范围内呈现时间和浓度依赖性(P <0. 05).同时不同浓度CPT对细胞黑色素合成和酪氨酸酶活性也具有明显抑制作用,40μmol/L CPT处理72 h,细胞中黑色素的合成量为85. 37%,酪氨酸酶的活性为56. 4%(P <0. 05).结果表明,喜树碱能有效抑制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的增殖和细胞内的黑色素的产生,其机制可能与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有关.
叶静敏吴波蒋旭红舒绪刚刘展眉程杏安温宇
关键词:黑色素酪氨酸酶
大学基础化学实验立体化开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被引量:12
2009年
分析了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开展大学化学实验立体化开放教学模式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探讨了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立体化开放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践。
陈睿阎杰蒋旭红王新爱宋光泉
关键词:化学实验开放教学现代教育技术
一种苦参碱类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苦参碱类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苦参碱类衍生物具有如式(Ⅰ)或或式(Ⅱ)所示结构的化合物及其立体异构体、几何异构体、互变异构体、氮氧化物、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及前药、水合物、溶剂化物或代谢产物:<Imag...
李思菁程杏安李俊杰邹启文蒋旭红黄江华苏凯璇郑鸿槟陈碧君谢家骏林婷怡周佳洁姚冠考
有机化学实验教改发展趋势被引量:13
2006年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必须改革传统的有机化学教学模式。从构建立体化教材,开设综合性多步合成实验,开设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常量、小量、微量实验有机结合,实验的绿色化等方面论述了有机化学教改的发展趋势。
蒋旭红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研究性实验教学改革
一种表面印迹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在苦参碱分离纯化中的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表面印迹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在苦参碱分离纯化中的应用。该制备方法包括共聚物内核的制备、共聚物内核表面接枝分子印迹层的微球的制备及微球中的苦参碱Mat洗脱等步骤。本发明提供的表面印迹材料的制备方法仅需两步沉淀聚...
蒋旭红程杏安张汉辉陈晓瑶刘展眉李俊杰
文献传递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