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春志

作品数:58 被引量:280H指数:10
供职机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11篇专利
  • 5篇科技成果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4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6篇大豆
  • 25篇小麦
  • 17篇基因
  • 11篇脂肪氧化
  • 11篇脂肪氧化酶
  • 11篇大豆脂肪
  • 10篇大豆脂肪氧化...
  • 8篇冬小麦
  • 8篇杂交
  • 8篇抗体
  • 7篇单克隆
  • 7篇单克隆抗体
  • 7篇克隆
  • 6篇杂交瘤
  • 6篇杂交瘤细胞
  • 6篇杂交瘤细胞株
  • 6篇基因型
  • 6篇分泌
  • 5篇选育
  • 4篇育种

机构

  • 56篇河北省农林科...
  • 2篇河北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遗...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河南省农业科...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河北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北京市农业技...
  • 1篇石家庄市植物...

作者

  • 58篇蒋春志
  • 26篇张孟臣
  • 16篇杨春燕
  • 13篇刘兵强
  • 12篇赵双进
  • 12篇邸锐
  • 11篇马志民
  • 10篇李辉
  • 10篇闫龙
  • 9篇温之雨
  • 9篇张艳敏
  • 9篇唐晓东
  • 8篇郭北海
  • 7篇路香彩
  • 7篇陈淑琴
  • 6篇于翠红
  • 6篇樊翠芹
  • 6篇秦君
  • 6篇张丽
  • 5篇李洪杰

传媒

  • 14篇华北农学报
  • 6篇大豆科学
  • 4篇河北农业科学
  • 2篇河北农业大学...
  • 2篇河北农业科技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作物杂志
  • 1篇种子
  • 1篇农业科技通讯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作物学报
  • 1篇河北省科学院...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河北农业技术...
  • 1篇麦类作物
  • 1篇第六届全国青...

年份

  • 3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4篇2005
  • 5篇2003
  • 4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 6篇1998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豆ms1轮回群体品质改良效应与分离特性研究
通过对引进的 msl 轮回群体进行6年的基因丰富和轮回选择,形成了适宜当地生态类型区选择的 LD 基础群体。利用高蛋白、高油亲本对 LD 基础群体进行品质改良,进而形成高蛋白(db)和高油(gy)两个亚群体。改良后的高蛋...
赵双进张孟臣蒋春志杨春燕刘兵强崔珏
关键词:大豆
文献传递
大豆品质及农艺性状的QTL分析被引量:12
2011年
以河北省粮油作物研究所选育的高蛋白大豆冀豆12号为母本,高油大豆冀黄13为父本所获得的F9重组自交系的148个株系为试验材料,构建该群体的连锁图谱,并对品质性状(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产量相关性状(株高、底荚高、分枝数、主茎节数、有效荚、无效荚、单株粒重、单株粒数)进行调查及QTL分析,结果表明,10个性状共检出15个QTL位点,其中蛋白和油份含量定位在A2连锁群上,贡献率分别为10%,16%,同时发现C2连锁群上聚集了与产量相关的位点。
蒋春志裴翠娟荆慧贤张孟臣王涛邸锐刘兵强闫龙
关键词:大豆基因定位油分QTL
谷氨酰胺在小麦花药培养中的作用之探讨被引量:3
2001年
以C17为基本培养基,研究分析了在诱导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谷氨酰胺对小麦花药愈伤诱导的影响效应。三年来多个基因型的试验结果表明,诱导培养基中添加谷氨酰胺对小麦花药愈伤诱导没有促进效应,这可能是和添加的谷氨酰胺与培养基中的亮氨酸在进入三羧酸循环时产生竞争抑制有关。
张艳敏郭北海李洪杰温之雨王子宁蒋春志李辉王培
关键词:小麦花药培养谷氨酰胺
大豆粗蛋白、粗脂肪含量近红外检测模型建立及可靠性分析被引量:37
2008年
大豆是重要的植物蛋白和食用油来源,目前常用的蛋白质和脂肪化学分析方法不仅操作步骤繁琐,而且籽粒粉碎而不能延续后代,在大豆品质改良的后代选育过程中的应用受到限制。为明确快速、简便、非破坏籽粒的近红外检测方法利用的可行性。利用4个建模样品集,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3个近红外大豆粗蛋白、粗脂肪籽粒检测模型和1个粉末检测模型。通过重新采集8个不同蛋白质和油份含量的大豆样品检测分析,并送检权威检测部门进行化学分析比较,分析近红外检测的可靠性。通过稳定性、一致性等分析表明,合适的建模样品集是正确建模的前提,在所建3个籽粒模型中,以含415个大豆材料的样品集所建模型(M6)可靠性最好;分析结果还表明,近红外检测结果与化学分析结果一致,在需要保存籽粒完好的大豆杂交分离世代或大量样品检测时,用近红外检测代替化学分析是可行的。
闫龙蒋春志于向鸿杨春燕张孟臣
关键词:大豆近红外
影响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因素的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利用GUS基因的稳定性和特异性及在植物体中瞬时表达的特点,对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过程中的一些影响因素(激素浓度、筛选剂浓度、基因型和农杆菌菌株)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芽诱导阶段6-BA浓度为1.6mg·L-1时诱导效率较高;适宜的草铵膦筛选浓度为3 mg·L-1;同时对24个大豆基因型的再生能力和对农杆菌菌株EHA101、LBA4404和EHA105的敏感性进行比较,再生能力最强的基因型为吉林小豆和Maverick,侵染能力最强的农杆菌菌株为EHA101,GUS阳性率为0~41.03%,其次是EHA105,LBA4404侵染效果最差;就受体基因型而言,吉林小豆和Maverick的GUS阳性率最高。EHA101侵染时,吉林小豆和Maverick的阳性率分别达40.25%和29.89%;EHA105侵染时,吉林小豆和Maverick的阳性率分别达33.35%和27.52%,而冀豆15、冀豆17和nf58的阳性率分别为12.47%、10.67%和9.11%。
王凤敏李涛王运杰荆慧贤史晓蕾张孟臣邸锐蒋春志
关键词:大豆GUS菌株基因型
早熟冬小麦新品种冀麦37号的选育及应用
1998年
冀麦 37号是利用不同遗传背景、不同生态类型的种质材料 ,根据亲本性状互补的组配原则和基因分离、重组及生物遗传变异的原理 ,采用复式阶梯杂交方式经定向选择而成的冬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具有早熟、抗寒、高产、适应范围广等优点 ,深受农民欢迎。先后在河北省冀中南山前平原及山东省德州、聊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两熟制地区示范推广 ,累积推广面积 93.3万 hm2 以上。 199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定名为新冬 2 0号 ,1996年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定名为冀麦 37号 ,1997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7、1998年被河北省科委、国家科委列为重点推广新品种。
张耀泉陈淑琴路香彩蒋春志
关键词:早熟冬小麦选育
大豆种子脂肪酸含量的快速测定被引量:16
2008年
脂肪酸的含量是油料作物品质的重要指标,以往的脂肪酸测定方法需要样品量大、工序繁琐、耗时长,不适合育种工作者前期对材料的筛选。用0.040 g大豆种子(约占种子的1/4)对脂肪酸的提取和甲酯化过程进行了条件优化,采用提取液(苯∶石油醚=1∶1)提取5 min,0.5 mol.L-1甲醇钠酯化7 min后即可进行气相色谱分析,使通常需要用近10 h的工作在12 min内完成,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通过与传统的索氏提取(GB/T5009.6-2003)、甲酯化方法(GB/T17376-1998)比较,改进的方法结果准确可靠。
张颖君高慧敏蒋春志胡梦芸刘兵强李辉
关键词:大豆脂肪酸气相色谱
一种检测大豆脂肪氧化酶同功酶的方法及试剂盒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检测大豆脂肪氧化酶同功酶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制备大豆Lox1、Lox2和Lox3的单克隆抗体试剂(D-1、D-2、D-3);B、制备多克隆抗体;C、制备阳性和阴性对照试剂(B-1、B-2);D、包被...
张孟臣马志民蒋春志邸锐
文献传递
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体系优化及抗逆基因AtNHX5的转化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以河北省优良大豆品种冀豆15、五星2号和NF-58的子叶节为受体材料,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进行遗传转化,探讨了影响农杆菌侵染后子叶节不定芽诱导的因素。结果表明:以萌发6 d、4℃处理24 h的子叶节为外植体,农杆菌侵染后经超声波处理30 s、共培养基中添加20 mg·L-1硝酸银,能够提高子叶节丛生芽诱导率,转化植株经草铵膦筛选以及PCR检测,T0代转化率达0.97%。利用该体系对大豆品种五星2号进行At NHX5基因的遗传转化,获得3株T0代RT-PCR检测阳性植株,且2-1号T1代阳性植株检测具有一定耐盐性,初步证明获得了转At NHX5基因的大豆新材料。
杨权王月月刘炎光蒋春志张孟臣张洪霞张洁王冬梅
关键词:大豆子叶节除草剂
大豆转基因方法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09年
介绍了几种主要的大豆转基因方法,分析了大豆遗传转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评价了转基因大豆的生物安全性,并且展望了大豆转基因今后的研究方向。
李涛蒋春志赵青松张孟臣
关键词:大豆转基因方法生物安全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