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健生

作品数:47 被引量:72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8篇地震
  • 9篇地震台
  • 9篇震相
  • 9篇M
  • 8篇地震前
  • 8篇震前
  • 7篇震源
  • 5篇W
  • 4篇地震波
  • 4篇地震前兆
  • 4篇地震台阵
  • 4篇地震学
  • 4篇震波
  • 4篇台阵
  • 4篇前兆
  • 4篇错动
  • 3篇地壳
  • 3篇地震前后
  • 3篇地震仪
  • 3篇永登地震

机构

  • 25篇中国地震局地...
  • 11篇中国地震局兰...
  • 7篇中国地震局
  • 4篇陕西省地震局
  • 3篇国家地震局
  • 2篇中国地震台网...
  • 1篇山东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四川省地震局
  • 1篇中国电子科技...
  • 1篇北京国家地球...
  • 1篇吉林省地震局

作者

  • 47篇许健生
  • 11篇隗永刚
  • 9篇李丽
  • 6篇尹志文
  • 5篇吴琼
  • 3篇张旭
  • 2篇吕春来
  • 2篇周建超
  • 2篇舒优良
  • 2篇黄辅琼
  • 2篇许若冰
  • 2篇徐小明
  • 1篇徐纪人
  • 1篇李忠伟
  • 1篇吕太乙
  • 1篇许康生
  • 1篇李苹
  • 1篇何少林
  • 1篇施行觉
  • 1篇曾祥芝

传媒

  • 13篇世界地震译丛
  • 10篇地震地磁观测...
  • 6篇地震工程学报
  • 4篇西北地震学报
  • 3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国际地震动态
  • 2篇高原地震
  • 1篇知识就是力量
  • 1篇地震
  • 1篇地震研究
  • 1篇地震学报
  • 1篇城市与减灾
  • 1篇地震科学进展

年份

  • 3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7
  • 3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1
  • 7篇1999
  • 2篇1998
  • 1篇1994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的管理被引量:1
2005年
指出了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运用现代管理学的观点论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了把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建成监测、预测、科研三结合台站的管理目标,给出了实现这个目标应采取的管理方法和必要措施。
许健生
关键词:台站管理
1991年哥斯达黎加余震序列的震源参数:横向剪切板块边界的证据被引量:1
1994年
1991年4月22日哥斯达黎加拉埃斯特雷拉谷地震(M_s=7.6)是一次与中美加勒比板块下俯冲有关的背弧俯冲事件。主震后在哥斯达黎加南部架设了一个由三台便携式PASSCAL型地震仪组成的台网,监测余震活动2—6周。根据这些三分向中长周期的波形记录资料,采用线性矩张量反演方法,获得了15次小余震(震级在3.2到4.4之间)的震源信息。在如何获得震源参数方面我们做了几次实验,研究了定位不准和未知构造的影响。一般说来,长周期波形受构造的影响不明显,由波形资料可以得到真实的震源信息。已经证明,先到的那部分地震波形携带着很重要的信息。为了研究震源,可以用粗糙的地壳模型来描述构造。在短距离上,定位不准引起波形特征的小变化或采用过于简化的地壳模型产生不准确的格林函数,都不能妨碍我们确定震源的取向。相比之下,由于缺乏详细的构造资料,震源深度具有不确定性。我们的震源机制一般都与区域短周期台网P波初动断层面解有很好的一致性。根据震源机制类型,余震显示了清楚的空间分区。大多数余震,在主震的附近或东南方向,同主震一样是逆断层并与主震有相同的震源机制。相比之下,在主震西北方向的一群余震在东北走向的节面上具有明显的左旋走滑运动。这表明在哥斯达黎加中部有一个左旋走滑运动的扩散形变带存在,这个扩散横向剪切形变带与某些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相符合,大概是较年轻的科科斯洋脊,消减速率比沿中美海沟毗邻的分段(MAT)慢的结果。这个扩散和横向剪切边界可能与哥斯达黎加利蒙附近的北巴拿马形变带(NPDB)相交,并且很可能是已经提出的巴拿马块体的边界。
G.FanS.BeckT.C.Wallace许健生
关键词:余震序列震源参数
短周期面波的自动检测算法被引量:2
2006年
给出了一种短周期瑞雷(Rg)波的自动检测器,其目的是用于三分量台站所记录到的区域(<2.5°震中距)事件。该检测器以17~22s的瑞雷波自动检波方法为模型;我们已经修改了用在近距离和短周期的算法。我们对该检测器在印度中部一群定位很好的矿山爆破和该地区一组地面实测事件进行了检验。Rg波检测器结合了半自动的事件检测系统和定位算法,并被用在连续数据上。为进行前置滤波,对傅里叶方法和基于小波的方法进行了评估。在小波前置滤波后,我们看到了用Rg波检测器估算的后方位角标准偏差的样本,它与系列事件fk3CP波的后方位角相当。结果表明,用Rg震相后方位角定位与用小信噪比的初至震相后方位角定位这两种方法是兼容的。相对于傅里叶前置滤波而言,我们更推荐小波前置滤波,因为在近距离上,在低信噪比的背景上检波,小波前置滤波的一致性更好。
I. M. TibuleacJ. M. Britton李忠伟许健生
关键词:自动检测算法短周期面波低信噪比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M 6.2地震的前兆异常和孕震过程
2024年
为了寻找确切的地震前兆异常,在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M 6.2地震后,对甘肃省临夏地震台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临夏台所处地块从2023年1月10日起就处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地块内裂隙张开,吸纳空气,导致钻孔与地面气压差ΔP负异常;从2月22日起,自然电位差ΔV和单极电阻率ρK相继出现异常变化;从3月16日起,开始了小幅度的预滑活动Xpo,并于8月11日前后达到峰值Xpm。预滑活动使临夏台所处地块内多个小裂隙快速张开,并吸纳气体,导致钻孔气压在12月6日起出现多个负气压脉冲G P,这些异常现象直到震后才结束。震前十几个小时的临震预滑活动使得积聚在孕震断层上的应力进一步加大,克服了断层面上的摩擦力,导致孕震断层失稳破裂,发生了积石山M 6.2地震。鉴于观测到的预滑活动和前兆异常发生的时间、空间都与积石山M 6.2地震有较好的相关性,推测临夏台震前观测到的地块预滑活动、气压差变化、气压脉冲、自然电位差和单极电阻率变化可能是M 6.2地震的前兆异常。前兆异常时空演化过程表明,积石山M 6.2地震的孕震过程分4个阶段。因此,关注震前地块预滑活动和各类前兆异常,对预测未来破坏性地震和研究孕震过程有一定的前兆意义。
许健生李丽张瑜闫万生杨晓鹏武银陈双贵陈雪梅
关键词:地震前兆异常孕震过程
地震与爆破的波谱差异被引量:22
1999年
在对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兰州台近年来记录到的兰州附近的5个工业爆破和发生在同一地区震级相近的7个天然地震作波谱分析和比较后,发现人工爆破和天然地震的波谱参数与震源参数有较大的差异,在震级与震源深度相近的条件下,主要差异有:①爆破的Ωm(ω)值明显大于地震的Ωm(ω)值,Ωm(ω)爆≈15Ωm(ω)震;②爆破的Ω(0)值明显大于地震的Ω(0)值,Ω(0)爆≈19Ω(0)震;③爆破的震源线度明显小于地震的震源线度,r爆≈07r震。这些差异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可初步作为识别人工爆破和天然地震的测震学指标。
许健生尹志文
关键词:爆破地震
2011年3月11日日本宫城M_W9.1地震的预滑与黏滑震相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实验室内的岩石黏滑实验表明:黏滑错动过程一般可分为预滑、黏滑和止滑三个阶段,其中黏滑过程往往不是一次单点错动过程,而是由多次黏滑错动过程组成,表现出在断层的不同部位多点黏滑错动的特征。2011年3月11日日本宫城近海发生了M_W9.1大地震。对该地震在全球数字地震仪台网(GSN)的波形记录做了分析,在ERM台(Δ=3.8°)记录的Pn震相前约125.5 s处识别出预滑错动震相Xp;在GSN 98个台的长周期波形记录上识别出三次同震黏滑错动过程中激发出的三个同震黏滑错动震相Xs1、Xs2和Xs3,以及止滑过程中激发出的止滑面波震相XsQ和XsR。根据黏滑实验和观测结果,我们认为ERM台所处的地块在主震前约69.1 s时发生了一次临震预滑错动,激发出了预滑错动震相Xp。主震发生后与弹性破裂过程同时发生了第一次黏滑错动,激发出了黏滑错动震相Xs1;在弹性破裂开始后约27.5 s时发生了第二次黏滑错动,激发出了黏滑错动震相Xs2;在弹性破裂开始后约71.0 s时发生了第三次黏滑错动,激发出了黏滑错动震相Xs3;在弹性破裂开始后约93.1 s时黏滑错动幅度达到峰值Xsm。之后进入止滑阶段,止滑过程激发出了勒夫型长周期面波止滑震相XsQ和瑞雷型长周期面波止滑震相XsR。根据XsQ和XsR震相的周期普遍大于75 s的特征,我们认为XsQ和XsR可能是地幔内传播的面波,并给出XsQ和XsR面波的走时关系。根据主震发生后同震伴随有三个子黏滑错动过程的观测证据,认为此次M_W9.1大地震可能是黏滑错动和弹性破裂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地震记录图上识别出Xp震相有助于认识主震前的预滑错动过程,且有一定的前兆意义。研究Xs震相以及XsQ和XsR震相有助于认识同震黏滑错动过程并预判震灾损失。
许健生隗永刚张旭
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历史地震记录图抢救与共享被引量:4
2008年
"北京观象台历史地震记录图抢救与共享"课题是科技部"数据共享课题"的一个子专题。其目的是收集、整理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的历史地震记录图,扫描成图形数据文件,并形成相应的电子文档;采用先进的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初步建成了集历史地震资料抢救保存和资料共享服务于一体,面向科学研究、面向社会多种需求的历史地震记录图库及其服务系统。
许健生许康生隗永刚郭祥云
关键词:抢救数据共享数据库
临震预滑在青藏活动地块区的观测证据被引量:6
2021年
实验室内大量岩石黏滑实验表明:对存在断层的岩石加压,岩石在黏滑失稳前会有预滑,预滑会出现在断层的某个区域.由于浅源地震也是断层失稳破裂的结果,近年来临震预滑作为一种地震前兆信息日益受到地震学界关注.但目前尚缺乏广泛的野外观测证据来证实黏滑实验中的预滑现象在构造地震前也普遍存在.本文对青藏活动地块区内姑咱地震台等12个台的应变仪和水位仪的记录作对比分析后发现:在汶川MW 7.9级地震前数月,各台陆续记录到了一些"阶跃式"波形.在对观测结果可靠性讨论的基础上,用岩石黏滑实验结果和颗粒物理原理来解释这种"阶跃式"波形可能是预滑震相Xp.姑咱等12个地震台观测到预滑震相Xp表明:在青藏活动地块区临震预滑是普遍存在的.这种"准同步"的临震预滑,特别是2008年4月18日和5月6日2次幅度较大的预滑可能引发了汶川MW 7.9级地震.因此,关注预滑,特别是临震预滑对预测未来强震有一定的前兆意义.
许健生吴琼
祁连山地震带两次中强地震前的加卸载响应比异常被引量:3
2001年
研究了祁连山地震带两次中强地震前的加卸载响应比异常特征 ,讨论了基于天然地震序列的样本条件对加卸载响应比计算结果的影响 ,提出处理序列中 4
李佐唐何少林许健生施行觉王志高汤晓昌王振亚
关键词:加卸载响应比地震预报祁连山地震带地震前兆
Pdif波在中国CDSN台站的运动学特征被引量:8
2013年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简称CDSN,下同)11个台的宽频带长周期(VLP)数字记录对1990-2012年间的124个极远震记录进行了分析处理,在震中距100.0°~179.0°之间,获取了CDSN11个台站的Pdif波的震相数据,得到了Pdif波在地球核幔界面上衍射的运动学特征和《Pdif波走时表》。所得结果大大拓展了Pdif的记录范围,在144.0°~179.0°之间弥补了《IASPEI1991地震波走时表》的缺失,为更大范围内的Pdif震相分析提供了参考标准,有助于提高中国地震台网的地震分析水平和积累震相分析经验,以及对地球核幔边界物理性质的认识。
许健生隗永刚张淑珍
关键词:极远震运动学特征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