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明敏

作品数:12 被引量:98H指数:6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多样性
  • 3篇土壤
  • 3篇还田
  • 2篇小麦
  • 2篇菌根
  • 2篇菌根真菌
  • 2篇菌丝
  • 2篇蝉花
  • 2篇丛枝菌根
  • 2篇丛枝菌根真菌
  • 1篇氮素
  • 1篇氮素分布
  • 1篇氮素污染
  • 1篇稻秸
  • 1篇稻麦
  • 1篇稻麦秸秆
  • 1篇多糖
  • 1篇性状
  • 1篇羊肚菌
  • 1篇营养

机构

  • 6篇九江学院
  • 6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江苏沿江地区...

作者

  • 12篇许明敏
  • 6篇陈晔
  • 5篇樊有赋
  • 5篇杨海水
  • 4篇卞新民
  • 4篇余文娟
  • 3篇潘丽辉
  • 3篇戴亚军
  • 2篇陶热
  • 2篇谭玉琴
  • 2篇王小华
  • 2篇詹寿发
  • 2篇刘建
  • 2篇熊艳琴
  • 2篇王琪
  • 2篇刘晓菲
  • 2篇吴俊松
  • 1篇巫婷玉
  • 1篇陆巍
  • 1篇冯金侠

传媒

  • 3篇广东农业科学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北方园艺
  • 1篇江西农业学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年份

  • 3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对土壤氮素分布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被引量:13
2016年
秸秆集中沟埋还田(DB-SR)是一种新型土壤耕作方式,能够形成特殊的"秸秆层"结构。通过研究秸秆层及其界面土壤的氮素含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以期阐明秸秆层对土壤氮素分布以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设置秸秆沟埋还田深度为20 cm、40 cm以及对照(秸秆不还田)3个处理,测定秸秆层及其界面土层(±5 cm)的NH^+_4-N与NO^-_3-N含量,分析微生物量碳(MBC)及群落结构特征。研究发现,"秸秆层"对氮素具有滞留作用,并能够持续60个月。在20 cm埋深下,秸秆层提高了其界面上下土层的MBC,但对多样性指数的影响不显著;在40 cm埋深下,水稻秸秆层界面土壤MBC随时间先减小后增大,多样性指数随时间延长而增加;小麦秸秆层界面土壤MBC随时间先增大后减小,多样性指数随时间先减小后增大。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主成分分析表明,秸秆层微生物能很好地利用各类碳源,其界面土壤的微生物代谢活性也比CK处理有所提高。对应分析表明,小麦秸秆在20 cm埋深下,NH^+_4-N、NO^-_3-N与界面土层微生物群落具有相关性,MBC与秸秆层微生物群落显著相关;在40 cm埋深下,NH^+_4-N、NO^-_3-N和MBC与秸秆层微生物群落变异显著相关。综上可知,"秸秆层"能有效滞留氮素,减少土壤氮素淋失,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许明敏冯金侠陈卫平杨海水刘建卞新民陆巍
关键词:氮素分布土壤微生物
丛枝菌根真菌群落与植物系统发育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0
2015年
为弄清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群落随宿主植物演化的变异规律,通过对Maarj AM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根据每个分子虚拟种(virtual taxa,VT)包含的DNA序列不少于5条的标准,筛选出188种菌根植物。通过分析植物与其根内AM真菌的关系发现:AM真菌的物种丰富度随着寄主植物的分化而增加;在不同的植物系统类群中,AM真菌的物种丰富度显著不同;在起源时间较晚的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中,AM真菌的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起源较早的苔类、角苔类和蕨类植物类群,而与寄生植物共生的AM真菌物种丰富度与早期植物无显著差异;不同寄主植物进化类群间AM真菌组成差异显著。以上结果表明:AM真菌群落随着寄主植物进化而发生变化。在进化过程中,寄主植物倾向于选择保留共生效率较高的AM真菌。
杨海水王琪郭伊熊艳琴许明敏戴亚军
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进化
稻麦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对麦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被引量:17
2016年
通过5.5a的大田定位试验,将上季秸秆全量沟埋还田,设置秸秆沟埋还田深度为20、40 cm以及免耕秸秆不还田(对照)3个处理。研究秸秆沟埋还田对麦田土壤水势、温度的影响以及长期秸秆沟埋还田方式下,沟埋还田20 cm处理各埋草沟土壤容重、总孔隙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秸秆沟埋还田具有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度的作用,随着还田时间的增加,这种作用逐渐降低。当降雨量较大(26.6 mm)时,沟埋还田各处理水势值在短时间内上升的较快,而对照则相对较慢;当降雨量较小(10 mm)时,沟埋还田40 cm处理水势值上升速度大于沟埋还田20 cm,对照处理最慢;降雨过后的12d内,沟埋还田各处理水势值下降速度较对照更快;连续40d各处理土壤水势日均值大小为对照>沟埋还田40 cm>沟埋还田20 cm。土壤0—15 cm温度日较差大小为沟埋还田20 cm>对照>沟埋还田40 cm,土壤20 cm处日较差对照最大;沟埋还田20 cm处理0—15 cm以及沟埋还田40 cm处理0—20 cm土壤日均温高于对照,沟埋还田20 cm处理20 cm处土壤日均温与对照较为接近。在沿江稻麦轮作地区,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具有较好的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的作用。
吴俊松刘建刘晓菲杨海水王小华许明敏魏亚凤卞新民
关键词:稻麦秸秆总孔隙度水势
AM真菌物种多样性:生态功能、影响因素及维持机制被引量:20
2016年
AM真菌物种多样性是土壤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分之一。尽管对AM真菌多样性已有多年研究,但是,已有研究绝大多数仅停留在对AM真菌群落种属解析层面上,对AM真菌物种多样性生态功能及维持机制方面的认识较浅。从生态功能、影响因素及维持机制3个方面系统地综述了近年来AM真菌多样性领域的研究进展。认为AM真菌多样性对植物群落生产力的调控机制及结合理论与实践解析AM真菌多样性维持机制是该领域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杨海水熊艳琴王琪郭伊戴亚军许明敏
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生态功能生态位
水稻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对土壤有机质、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4
2015年
在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地区通过研究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对土壤有机质、酶活性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旨在探索秸秆集中沟埋还田的特点及适宜的秸秆集中沟埋还田深度,为该地区土壤培肥方式提供科学依据。在为期4.5 a的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定位试验中,设置了沟埋还田深度为20 cm、40 cm及免耕秸秆不还田三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含量、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结果表明:水稻秸秆集中沟埋还田20 cm降低了0~1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及脲酶、蔗糖酶活性,增加了10~3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及脲酶、蔗糖酶活性;还田深度40 cm降低了0~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及脲酶、蔗糖酶活性,增加了20~5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及脲酶、蔗糖酶活性;沟埋还田深度为20 cm、40 cm两个处理均有增加试验沟各土层过氧化氢酶的作用;小麦产量高低顺序为还田深度20 cm>还田深度40 cm>免耕秸秆不还田。
吴俊松许明敏王小华杨海水刘晓菲戴亚军卞新民
关键词:水稻秸秆土壤有机质土壤酶活性小麦产量
桑黄生长发育条件初探被引量:1
2013年
研究了不同碳源、氮源、碳氮比、培养基及不同pH、温度等条件对野生桑黄——火木层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桑黄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为果糖,最适有机氮源为牛肉膏,最适无机氮源为NH4NO3,最适碳氮比为20∶1;桑黄菌丝生长对pH的适应范围较广,pH 4~9菌丝均可生长,桑黄菌丝适宜在中性偏酸环境下生长;桑黄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2~28℃,并初步探讨桑黄子实体最适生长温度为20℃;桑黄最适宜的培养基为新鲜桑枝120 g、麸皮50 g、葡萄糖10 g、琼脂10 g,去离子水定容至500 mL。
陶热谭玉琴许明敏余文娟潘丽辉樊有赋陈晔
关键词:生长发育
小羊肚菌菌丝培养条件的研究被引量:12
2011年
对产自江西九江小羊肚菌人工栽培时不同培养基、不同碳源、不同氮源、不同碳氮比及不同酸碱度等生长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小羊肚菌最适宜的培养基为豆饼200g(煮汁),玉米粉5g,蔗糖20g,KH2PO41g,MgSO40.5g,NaNO30.01g,酵母膏0.5g,琼脂20g,水1 000mL;小羊肚菌菌丝能利用多种碳、氮源,其中以果糖为最佳碳源,以NH4NO3和牛肉膏作为最佳氮源,小羊肚菌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氮比为20∶1,小羊肚菌菌丝培养的适宜pH为6。
陶热谭玉琴陈晔樊有赋许明敏胡浩
关键词:菌丝营养
槲蕨根际真菌与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及相关性分析被引量:6
2012年
对槲蕨(Drynaria roosii)的根际真菌和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共获得46株根际真菌,分属2亚门5目6科9属,青霉属、曲霉属、木霉属、镰刀菌属为槲蕨根际真菌优势属;50株内生真菌分属于1亚门4目5科12属,青霉属、曲霉属、木霉属、镰刀菌属为槲蕨内生真菌优势属。槲蕨植物内生真菌及其根际真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巫婷玉杨丽许明敏余文娟詹寿发樊有赋陈晔
关键词:槲蕨根际真菌内生真菌多样性
麦田处理蟹塘废弃物的能力与氮素污染风险研究
2015年
在麦田施用不同水平的蟹塘固体废弃物淤泥和伊乐藻,研究了小麦对淤泥和伊乐藻氮素的消纳吸收能力,并分析了淤泥和伊乐藻施入麦田产生的二次污染风险。结果表明:小麦植株的吸氮量随着淤泥和伊乐藻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高施用量下,植株对淤泥和伊乐藻氮素吸收能力持续增加潜力不大;当淤泥和伊乐藻处理的氮素投入量高于562.5kg/hm2时,土壤氮素残留量和损失量会明显增加,会加大对环境的二次污染风险。
张文婷朱利群黄卉张政文许明敏胡乃娟卞新民
关键词:小麦污染风险
蝉花多糖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的优化被引量:4
2012年
以去离子水为提取剂,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了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料液比对蝉花(Cordyceps cicadae)多糖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蝉花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30 min、料液比1∶20(m/V,g∶mL),在这个条件下蝉花多糖提取率为2.37%。
余文娟许明敏潘丽辉樊有赋陈晔
关键词:多糖超声波正交试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