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水
- 作品数:8 被引量:85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对土壤氮素分布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6年
- 秸秆集中沟埋还田(DB-SR)是一种新型土壤耕作方式,能够形成特殊的"秸秆层"结构。通过研究秸秆层及其界面土壤的氮素含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以期阐明秸秆层对土壤氮素分布以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设置秸秆沟埋还田深度为20 cm、40 cm以及对照(秸秆不还田)3个处理,测定秸秆层及其界面土层(±5 cm)的NH^+_4-N与NO^-_3-N含量,分析微生物量碳(MBC)及群落结构特征。研究发现,"秸秆层"对氮素具有滞留作用,并能够持续60个月。在20 cm埋深下,秸秆层提高了其界面上下土层的MBC,但对多样性指数的影响不显著;在40 cm埋深下,水稻秸秆层界面土壤MBC随时间先减小后增大,多样性指数随时间延长而增加;小麦秸秆层界面土壤MBC随时间先增大后减小,多样性指数随时间先减小后增大。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主成分分析表明,秸秆层微生物能很好地利用各类碳源,其界面土壤的微生物代谢活性也比CK处理有所提高。对应分析表明,小麦秸秆在20 cm埋深下,NH^+_4-N、NO^-_3-N与界面土层微生物群落具有相关性,MBC与秸秆层微生物群落显著相关;在40 cm埋深下,NH^+_4-N、NO^-_3-N和MBC与秸秆层微生物群落变异显著相关。综上可知,"秸秆层"能有效滞留氮素,减少土壤氮素淋失,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 许明敏冯金侠陈卫平杨海水刘建卞新民陆巍
- 关键词:氮素分布土壤微生物
- AM真菌物种多样性:生态功能、影响因素及维持机制被引量:21
- 2016年
- AM真菌物种多样性是土壤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分之一。尽管对AM真菌多样性已有多年研究,但是,已有研究绝大多数仅停留在对AM真菌群落种属解析层面上,对AM真菌物种多样性生态功能及维持机制方面的认识较浅。从生态功能、影响因素及维持机制3个方面系统地综述了近年来AM真菌多样性领域的研究进展。认为AM真菌多样性对植物群落生产力的调控机制及结合理论与实践解析AM真菌多样性维持机制是该领域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 杨海水熊艳琴王琪郭伊戴亚军许明敏
- 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生态功能生态位
- 水稻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对土壤有机质、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4
- 2015年
- 在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地区通过研究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对土壤有机质、酶活性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旨在探索秸秆集中沟埋还田的特点及适宜的秸秆集中沟埋还田深度,为该地区土壤培肥方式提供科学依据。在为期4.5 a的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定位试验中,设置了沟埋还田深度为20 cm、40 cm及免耕秸秆不还田三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含量、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结果表明:水稻秸秆集中沟埋还田20 cm降低了0~1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及脲酶、蔗糖酶活性,增加了10~3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及脲酶、蔗糖酶活性;还田深度40 cm降低了0~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及脲酶、蔗糖酶活性,增加了20~5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及脲酶、蔗糖酶活性;沟埋还田深度为20 cm、40 cm两个处理均有增加试验沟各土层过氧化氢酶的作用;小麦产量高低顺序为还田深度20 cm>还田深度40 cm>免耕秸秆不还田。
- 吴俊松许明敏王小华杨海水刘晓菲戴亚军卞新民
- 关键词:水稻秸秆土壤有机质土壤酶活性小麦产量
- 秸秆沟埋还田对土壤氮素分布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目的】秸秆集中沟埋还田(DB-SR)是一种新型土壤耕作方式,能够形成特殊的"秸秆层"结构。通过研究秸秆层及其界面土壤的氮素含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以期阐明秸秆层对土壤氮素分布以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方法】设置秸秆沟埋还田...
- 杨海水许明敏冯金侠刘建魏亚凤卞新民
- 关键词:氮素分布土壤微生物
- 文献传递
- 太湖地区河蟹“养殖-净化”复合系统氮磷循环模拟模型研究被引量:3
- 2017年
- 以"养殖-净化"复合系统为对象,探讨河蟹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地表Ⅲ类水)的工程与技术措施。通过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河蟹养殖尾水达标排放的最佳养殖塘与净化塘的面积比,及不同饵料替代比例、水质调控技术与净化效率对养殖塘和净化塘水体TN和TP浓度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在常规养殖条件下,要使净化尾水达到地表Ⅲ类水标准,养殖塘与净化塘的最佳面积比为20.5∶1。商品饲料代替5%、10%和15%时,养殖塘TN浓度分别降低3.1%、6.3%和10.0%,TP浓度分别降低4.2%、8.3%和8.3%;净化塘TN浓度分别降低4.5%、10.1%和14.6%。养殖塘水质调控技术对养殖塘和净化塘水体的TN和TP浓度无显著影响。与水葫芦收获1次相比,收获2次和3次的养殖塘TN浓度分别显著降低10.0%和10.0%,TP浓度降低11.1%和11.1%;净化塘TN浓度分别降低16.1%和17.2%。水葫芦收获2次与3次对养殖塘和净化塘水体TN、TP浓度变化无显著影响。以上结果表明,河蟹养殖工程可以按照养殖塘与净化塘的面积比为20.5∶1进行构建,二塘水体的TN、TP浓度随商品饲料替代比例增加而降低;净化塘水葫芦只需收获2次,净化水质即可达标地表Ⅲ类水。
- 朱冰莹董佳陆长婴施林林沈明星杨海水
- 关键词:河蟹集约化养殖生态循环氮磷养分系统动力学模型
- 丛枝菌根真菌群落与植物系统发育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0
- 2015年
- 为弄清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群落随宿主植物演化的变异规律,通过对Maarj AM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根据每个分子虚拟种(virtual taxa,VT)包含的DNA序列不少于5条的标准,筛选出188种菌根植物。通过分析植物与其根内AM真菌的关系发现:AM真菌的物种丰富度随着寄主植物的分化而增加;在不同的植物系统类群中,AM真菌的物种丰富度显著不同;在起源时间较晚的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中,AM真菌的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起源较早的苔类、角苔类和蕨类植物类群,而与寄生植物共生的AM真菌物种丰富度与早期植物无显著差异;不同寄主植物进化类群间AM真菌组成差异显著。以上结果表明:AM真菌群落随着寄主植物进化而发生变化。在进化过程中,寄主植物倾向于选择保留共生效率较高的AM真菌。
- 杨海水王琪郭伊熊艳琴许明敏戴亚军
- 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进化
- 宿主植物对丛枝菌根真菌的影响—共生功能、地理分布及多样性
-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 AM)真菌与植物根系之间的共生互作一直以来在生态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人们主要关注AM真菌对地上植物群体的调节,而宿主植物对AM真菌的影响还需深入研究。本...
- 杨海水
- 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地理分布
- 文献传递
- 稻麦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对麦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被引量:18
- 2016年
- 通过5.5a的大田定位试验,将上季秸秆全量沟埋还田,设置秸秆沟埋还田深度为20、40 cm以及免耕秸秆不还田(对照)3个处理。研究秸秆沟埋还田对麦田土壤水势、温度的影响以及长期秸秆沟埋还田方式下,沟埋还田20 cm处理各埋草沟土壤容重、总孔隙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秸秆沟埋还田具有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度的作用,随着还田时间的增加,这种作用逐渐降低。当降雨量较大(26.6 mm)时,沟埋还田各处理水势值在短时间内上升的较快,而对照则相对较慢;当降雨量较小(10 mm)时,沟埋还田40 cm处理水势值上升速度大于沟埋还田20 cm,对照处理最慢;降雨过后的12d内,沟埋还田各处理水势值下降速度较对照更快;连续40d各处理土壤水势日均值大小为对照>沟埋还田40 cm>沟埋还田20 cm。土壤0—15 cm温度日较差大小为沟埋还田20 cm>对照>沟埋还田40 cm,土壤20 cm处日较差对照最大;沟埋还田20 cm处理0—15 cm以及沟埋还田40 cm处理0—20 cm土壤日均温高于对照,沟埋还田20 cm处理20 cm处土壤日均温与对照较为接近。在沿江稻麦轮作地区,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具有较好的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的作用。
- 吴俊松刘建刘晓菲杨海水王小华许明敏魏亚凤卞新民
- 关键词:稻麦秸秆总孔隙度水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