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郝慧梅

作品数:15 被引量:285H指数:10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经济管理
  • 4篇天文地球
  • 3篇农业科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5篇土地利用
  • 4篇生态效应
  • 3篇生态
  • 2篇生态服务
  • 2篇生态服务价值
  • 2篇生态系统
  • 2篇气候
  • 2篇耕地
  • 2篇LUCC
  • 2篇测评
  • 1篇单产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地形
  • 1篇信息系统
  • 1篇遥感
  • 1篇栅格
  • 1篇栅格数据
  • 1篇植被

机构

  • 14篇陕西师范大学
  • 2篇国土资源信息...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西安市国土资...

作者

  • 15篇郝慧梅
  • 12篇任志远
  • 2篇薛亮
  • 2篇姜雁飞
  • 1篇李锐
  • 1篇田党生
  • 1篇李小燕

传媒

  • 3篇干旱区研究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地理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国土资源遥感
  • 1篇灾害学
  • 1篇地理与地理信...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RS和GIS的包头市土地利用动态及其生态效应定量研究被引量:22
2006年
在RS,GIS和多种模型支持下,对包头市1987~2002年土地利用动态及生态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包头市1987~2002年林地、草地和水域有不同程度减少。而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和耕地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土地利用类型变动的总体方向是:林地、草地和水域主要转向耕地。发生利用类型转移的草地中,31.5%转为未利用土地;新增耕地主要来自草地和未利用土地。二者分别占非耕地转为耕地总量的36.34%和27.6l%。新增建设用地主要来自草地和耕地。二者分别占非建设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总量的49.86%和34.28%。(2)包头市1987~2002年区域综合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土地退化特别是草地退化和拓展耕地是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其生态贡献率分别是51.84%(41.04%),23.63%。(3)土地利用动态及其生态效应存在空间差异,16年间各区、县、旗的综合生态环境质量均下降,但以达茂为最,土右最慢。前者草地退化起决定作用。其生态贡献率达96.61%;而后者草地退化、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还革的生态贡献率分别是44.23%,18.21%和10.36%,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还草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发挥了一定作用。
郝慧梅任志远
关键词:生态效应
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实证研究——以固阳县为例被引量:18
2006年
基于对位于农牧交错带的内蒙古固阳县16个乡1 60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分析,指出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抗干扰能力弱、易于发生风蚀、水蚀的生态背景是制约农牧交错带传统农牧业经济发展的生态瓶颈,探讨并提出了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农牧企耦合发展模式”,分析论证了该模式对于解决农牧交错带生态和经济问题的可行性。
郝慧梅任志远
关键词:农牧交错带
汉中市近59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4
2012年
采用汉中市1951~2009年气温和降水资料,对近59年汉中市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汉中市年平均气温以0.018℃/a的速度递增,1997年以后递增幅度更大。年降水量以2.96mm/a的速度递减,1990年以后递减趋势较明显。利用M-K法检验,近59年汉中市气温存在突变现象,突变点在1996年,而年降水量没有明显突变现象。针对气候变化,结合汉中市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参考性建议。
姜雁飞李锐郝慧梅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候突变
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生态效应测评被引量:20
2007年
在3S技术支撑下,运用生态服务价值测评方法测算榆林市生态资产时空分布,并消除气候波动的影响,构造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指数和生态效应度等指标。研究表明:①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波动是导致榆林市生态服务总价值年际变化的主要因素,榆林市大部分区域1987年~1999年和1999年~2002年前后两阶段生态服务总价值变化中,土地利用变化的贡献率小于气候波动,这一结论说明在气候干旱、降雨年际变率大的区域进行生态建设,应确保其效益持续增加,生态建设方式、植被类型选择更应适应区域气候条件;②全市前后两个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度分别为65.65元/(hm^2·年)、81.64元/(hm^2·年);除榆阳、神木、米脂外,其余各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后一阶段高于前一阶段,在前一阶段,北6县土地类型间流转导致生态价值变化较南6县强烈;而后一阶段正好与之相反。
郝慧梅任志远
关键词:生态服务价值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自然灾害特征分析被引量:8
2005年
本文采用近50年的农牧业气象灾害数据资料和近15年的农牧业病虫害及灾情数据资料,结合实地调查,对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农牧业自然灾害的发生特征和平均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近50年本区农业自然灾害有加重趋势;从年际来看,旱灾、病虫鼠害、风灾较稳定频发,水灾、冻灾、火灾年际变率大;旱灾、冻灾、火灾、风灾冬春多发;多种灾害链发等。在此基础上结合自然条件探究原因,提出了一些防灾减灾的建议。
郝慧梅任志远
关键词:防灾减灾
基于RS与GIS的LUCC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动态核算被引量:4
2011年
采用基于决策树的分层分类与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方法,提取关中地区1990年2、000年和2007年土地覆盖信息,并运用生态经济学方法构建研究区3期生态服务价值空间格局。结果表明,3期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分别为557.39亿元、507.29亿元和533.77亿元。1990—1998年,由于林地、草地局部破坏严重,区域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大幅缩减;1999年之后,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及配套政策的落实,区域生态有所好转,尤其是2000年之后,生态服务总价明显回升,但就现状而言,依然不容乐观。3期的生态经济承载指数分别为0.436 9、2.678 4和6.430 2,土地生态压力在逐年增大。加强渭河平原区的耕地保护,稳定和推进渭北高原和秦岭—关山区的生态恢复和建设成果,是未来关中地区土地利用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郝慧梅郝永利田党生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GIS)
近20年关中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动态与格局被引量:19
2011年
【目的】掌握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实际状况,提高土地资源科学管理、高效持续利用能力。【方法】基于RS和GIS技术,采用空间转移矩阵、修正动态度及开发程度等模型分析关中地区1990—2007年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结果】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显著而复杂,耕、林、草之间的双向流转空间上并存,1990—2000年相对剧烈,2000—2007年较为有序稳定,整体向着改善生态的方向发展;17年建设占用耕地共18.33万hm2且以水浇地为主,空间上主要发生在关中盆地区、时间上主要在后一阶段。修正的单一和区域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可定量表达不同时间段土地利用变化差异、对比区域间土地利用类型变更速度差异;后者结合变化幅度还指示区域土地利用行为的有序程度。【结论】土地利用政策和经济利益是驱动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不断变化的动力。加强关中盆地区的耕地保护,稳定和推进渭北高原和秦岭-关山区的生态恢复和建设成果,是未来关中地区土地利用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郝慧梅郝永利任志远
区域粮食安全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测算研究——以陕西省为例被引量:18
2005年
以大量的数据分析了陕西省13年以来的耕地、人口和粮食变化情况,利用平衡系数进行测算分析,同时,尝试性地提出了粮食距平系数的概念,并利用其分析了陕西十地市的粮食盈缺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人口预测模型预测了陕西省各地市未来粮食平衡情况。
李小燕任志远郝慧梅
关键词:耕地总量粮食安全
基于3S的榆林市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价值估算及其时空差异分析被引量:10
2008年
基于榆林市遥感影像、12个站点的气象数据及DEM,采用植被NPP模型和能量固定法获取1987年、1999年和2002年榆林市植被NPP价值量空间分布,并参照野外实地调查和测定样点进行订正,分析其时空差异及原因。研究表明:1)全市1987年植被NPP总价值是45.5亿元,1999年降至31.7亿元,2002年增至53.8亿元。各年份风沙草滩区植被NPP价值量低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坡度大的区域植被NPP价值量低于坡度小的区域。2)植被NPP的变化受降水量和辐射干燥度年际变化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的共同影响,榆林市降水和辐射干燥度年际变化显著,故植被NPP年际波动大。3)植树造林有效提高了北部风沙草滩区的植被NPP总价值;退耕还林还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NPP总价值的增加,但其保土等生态意义重大。
郝慧梅任志远薛亮
关键词:植被NPP
基于3S的榆林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生态效应定量研究被引量:17
2007年
基于遥感数据,运用3S技术及多种生态经济学方法测算不同土地利用/覆盖情景下的生态服务价值,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构造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指数和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度等指标定量测评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生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榆林市1987、1999和2002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分别为237.58亿元、173.43亿元和283.69亿元,并存在区域差异。整个研究期间(1987~2002年),南、北六县耕地生态服务价值比重不断缩减,林地、草地生态服务价值比重不断增加,但北六县以林地增加为最,南六县以草地增加为最,且在1999年后增速加剧。(2)除土地利用变化外,气候波动对榆林市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影响更不容忽视。(3)除榆阳、神木、米脂外,其余空间尺度的各区域在后一阶段(1999~2002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高于前一阶段(1987~1999年);在前一阶段,北六县土地类型间流转导致生态价值变化较南六县强烈;而后一阶段正好与之相反。
郝慧梅任志远薛亮姜雁飞
关键词:生态服务价值生态效应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