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郝慧琴

作品数:30 被引量:150H指数:7
供职机构:山西省医学会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山西省卫生厅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6篇强直
  • 16篇强直性
  • 15篇脊柱
  • 15篇脊柱炎
  • 14篇强直性脊柱炎
  • 13篇细胞
  • 10篇肿瘤坏死因子
  • 10篇坏死因子
  • 8篇外周
  • 7篇死因
  • 7篇肿瘤
  • 7篇外周血
  • 7篇坏死
  • 4篇自身免疫
  • 4篇自身免疫性
  • 4篇免疫性
  • 4篇节性
  • 4篇T细胞
  • 3篇调节性
  • 3篇性疾病

机构

  • 22篇中国人民解放...
  • 8篇山西省医学会
  • 6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山西医科大学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 2篇山西省人民医...
  • 1篇军医进修学院

作者

  • 30篇郝慧琴
  • 22篇黄烽
  • 9篇邓小虎
  • 6篇唐捷
  • 6篇张亚美
  • 6篇方显峰
  • 4篇王艳军
  • 4篇郑建中
  • 3篇翟乾勋
  • 3篇庞丽萍
  • 3篇张江林
  • 3篇张改连
  • 3篇索塔林
  • 2篇张少然
  • 2篇张莉芸
  • 2篇赵伟
  • 2篇庞莉萍
  • 2篇王炎焱
  • 2篇杨春花
  • 2篇梁东风

传媒

  • 11篇中华风湿病学...
  • 7篇中国药物与临...
  • 3篇中华医院管理...
  • 2篇全国自身免疫...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中国数字医学
  • 1篇第十二届全国...
  • 1篇第十届全国风...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09
  • 3篇2008
  • 5篇2007
  • 9篇2006
  • 1篇2005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TNF)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TNFR-Fc)治疗对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功能的影响。方法于基线,第1、4次给药和停药(第8次给药)后20d收集rhTNFR-Fc开放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10例AS患者(50mg,1次/周)和13名健康对照外周血,用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检测rhTNFR-Fc治疗前后AS患者及健康对照外周血分泌TNF-α、白细胞介素(IL)-2、IL-6和干扰素(IFN)-γ的T细胞数变化情况。并与AS活动指数(BASDAI)及其各子项目、AS功能指数(BASFI)、患者总体评价(PGA)、夜间痛、总体背痛、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PLT)等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基线时分泌TNF-α、IL-2、IL-6和IFN-γ的T细胞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5),在给药后呈降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到停药后20d与基线时相比降低达到统计学意义。基线时分泌IL-6的细胞数与BASFI有显著的相关性;在给药第4次后,分泌TNF-α的细胞数与BASDAI-E有相关性,分泌IL-6的细胞数与BASDAI、夜间痛、总体背痛、BASDAI-E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AS患者存在TNF-α、IL-6、IL-2、IFN-γ分泌功能的上调;rhTNFR-Fc治疗降低了AS患者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功能;分泌IL-6的细胞数与AS临床评价指标有一定相关性。
郝慧琴黄烽唐捷庞丽萍方显峰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依那西普治疗降低强直性脊柱炎外周血T细胞活性
2008年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TNF)-α抑制剂依那西普(Etanercept)对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T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10例健康志愿者,40例活动性AS患者,随机给予依那西普(50mg,皮下注射,每周1次)或安慰剂治疗,治疗前后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分别检测分泌TNF-α、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IFN)-1的细胞数量。WST-1法检测T细胞增殖。结果依那西普治疗后,分泌TNF—α的单核细胞数量减少;抗CD3和抗CD28抗体刺激后,分泌IL-2和IFN-γ的T细胞数量减少。CD4^+CD8^+T细胞增殖没有明显变化。结论抗TNF—α的治疗降低了AS患者外周血T细胞的活性,改善了AS患者病情。
庞莉萍王丽莎郝慧琴索塔林方显峰贾俊英黄烽唐捷
关键词:依那西普T淋巴细胞免疫酶技术肿瘤坏死因子Α
负荷剂量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及疗效预测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负荷剂量的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单克隆抗体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疗效和达到临床疗效的预测因素。方法本研究以一项2个中心的开放性Ⅱ期临床试验为基础,纳入确诊的As患者,并且处于疾病活动期,即BathAS疾病活动指数(BASDAI)和脊柱痛评分均≥4。患者分别在试验的第0、2、6周静脉滴注英夫利昔单抗5mg/kg,在10周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估,以10周时是否达到ASAS20、ASAS40和BASDAI50为疗效标准,对人口学参数[性别、年龄、病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阳性与否]和基线时疾病活动指标[BASDAI、脊柱炎症、脊柱痛VAS、夜间痛VAS、患者总体评估指数、BASFI、BASMI、肌腱端指数、整体关节肿胀指数、扩胸度、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和BASRI]17个指标进行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疗效预测分析。结果63例患者(男性占79%,平均年龄32岁,平均病程10年,HLA—B27阳性占90%)纳入并完成研究,第10周试验结束时,84%的患者达到ASAS20改善;75%的患者达到ASAS40改善;70%的患者达到BASDAI评分改善〉50%。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人口学参数和基线时疾病活动指标均未显示能预测患者的疗效。结论英夫利昔单抗治疗AS疗效明显,基线时的人口学参数、疾病活动性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不能预测疗效。
张莉芸黄烽张江林郝慧琴梁东风王炎焱邓小虎朱剑杨春花
关键词:脊柱炎强直性英夫利昔单抗
吗替麦考酚酯治疗难治性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吗替麦考酚酯(MMF)对难治性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传统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MMF治疗前后的疗效及生化指标的变化,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4例ALT增高者,3例降至正常;5例碱性磷酸酶(ALP)增高者,4例下降超过50%;5例GGT增高者,下降均超过50%;2例IgG、γ-球蛋白增高者,均降至正常;2例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白细胞、血小板增高者,无变化。6例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MMF对早期的难治性自身免疫性肝病疗效良好,毒副作用小。
张改连黄烽郝慧琴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胆汁性吗替麦考酚酯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四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收录我院2006年至2010年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急性心梗的患者4例。现报告如下。
王雁王晓蓉郝慧琴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梗
抗TNF-α治疗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功能作用的研究
第一部分 不同剂量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比较 目的: (1)评价并比较不同剂量的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TNF)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TNFR-Fc)短期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
郝慧琴
关键词:强直性酶联免疫斑点技术T细胞增殖
文献传递
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在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性和英夫利昔单抗治疗中作用机制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通过比较抗肿瘤坏死因子单克隆抗体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前后血清细胞因子谱变化,筛选出与英夫利昔单抗疗效相关的差异表达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并进一步探讨IL-6水平与AS的疾病活动性以及英夫利昔单抗治疗AS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以一项开放性Ⅱ期临床研究为基础,使用英夫利昔单抗0、2、6周静脉输注,剂量为5mg/kg,在0、2、6及10周对患者的疾病活动性和疗效进行评估,同时留取血清。首先使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AS患者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前后11种血清细胞因子谱的变化,对差异表达的细胞因子IL-6进一步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结果11种血清细胞因子结果显示:IL-6水平是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后唯一显著下降的细胞因子;进一步用ELISA检测AS患者血清IL-6水平,结果与蛋白芯片检测结果相似。相关分析显示:基线时IL-6水平与夜间痛、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显著相关(P〈0.01)。结论血清IL-6水平与AS的疾病活动性相关,英夫利昔单抗可能部分通过抑制IL-6发挥其疗效,IL-6是AS发病机制中又一重要的细胞因子。
张莉芸黄烽张江林张改连郝慧琴王炎焱杨春花朱剑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类白细胞介素6
依那西普治疗升高强直性脊柱炎外周血DC细胞数量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拮抗剂依那西普(Etanercept)对强直性脊柱炎(AS)病人外周血DC细胞的影响。方法:10例健康志愿者,40例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给予依那西普(50mg,皮下注射,1次/周)或安慰剂治疗。流式细胞术分析健康志愿者及AS患者治疗前后患者髓系树突状细胞(mDC)和CD4+ 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IL-2)受体的水平。结果:依那西普治疗后,MHC Class Ⅱ阳性树突状细胞(MHC Class Ⅱpositive mDC)明显升高。Treg细胞数量升高。血浆可溶性IL-2受体水平降低。结论:抗TNF-α的治疗阻断了MHC Class Ⅱpositive mDC的成熟,从而增强了调节性T细胞的水平,并抑制了效应T细胞的功能。
庞莉萍王莉莎索塔林郝慧琴方显峰贾俊英黄烽唐捷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依那西普调节性T细胞树突状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
区域医疗信息化中“区域”概念的解读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分析目前区域医疗信息化研究和建设工作中"区域"概念认识不一、思路不清的状况,整合"区域"概念。方法:查阅文献,通过专题讨论对目前研究中"区域"概念的各种不同认识进行整合,参与讨论专家共12人,共讨论修改3轮。结果:"区域"概念认识不一与国内外区域医疗信息化理论研究薄弱,建设涉及面广、包含内容复杂、跨越多学科有关。研究经过整合,认为区域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中"区域"的重点应在于"功能",其空间、地域、规模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其功能的维持和完善,功能的正常发挥决定了区域的最终范围。结论:鉴于对"区域"概念的认识,目前,各地可以在技术和政府监管能达到的区域内先行建设,随后根据技术能力的提升和各种关系的理顺,再拓展区域。
王艳军郝慧琴董海原郑建中
关键词:区域医疗信息化
国外区域医疗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与发展现状分析被引量:8
2012年
对国际上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中起步早、发展历史久、建设项目成功率相对较高的9个国家的医疗体制、经济环境、信息化环境、开发主体、投资及补偿机制等进行了比较,并重点对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步骤和发展策略进行了讨论,分析得出了国外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各国采用的共同举措、区域医疗信息化成功的关键因素等,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促进我国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建议。
王艳军董海原郑建中郝慧琴
关键词:信息系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