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测试与评估研究起始于上世纪60年代,于近20年得到了迅速发展。为把握该领域中外研究的差异,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通过VOSviewer和CiteSpace对新世纪以来(2000-2022)中外翻译评估与研究发文趋势、共词聚合和时区图进行可视化呈现和分析。研究发现,国际研究的步速和规模发展较快,并由传统研究方向逐步转向视听翻译、认知机制和语料库测评等方向。未来该领域研究应加强借鉴语言测试的研究成果,采用多元化的混合性研究方法和跨学科研究路径,重点研发翻译技术测试与评估,并关注测试和评估背后深层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社会学后效。
叠辞(ploke)是一种程式格(scheme),指词的完全重复,是语言和思维的根基。如果这听起来像是隐喻,那是因为叠辞之于程式格相当于隐喻之于转义格(trope)。与隐喻类似,叠辞是神经认知模式偏好(即"重复",与隐喻的"相似"相对)的语言反应。与隐喻类似,叠辞并不是单一的修辞手法,而是包含多种要素,例如,首语重复(epanaphora)、尾语重复(epiphora)和紧接反复(epizeuxis),与隐喻的拟人化(anthropomorphism)、人格化(personification)和物化(reification)相对。与隐喻类似,也存在"死"叠辞和"活"叠辞,例如,在这篇论文的摘要中,有许多重复出现的叠辞和隐喻可能并不会引起你的注意,并不会被归为修辞手法的范畴,就像leg of a table和head of lettuce等"死"隐喻那样。与隐喻类似,产生叠辞的过程也常常利用语言的象似性(数量原则和同一性原则),在构词、语言的习得与消解、构式与习语的形成、思维和话语模式的构成方面极具能产性。我给出以上类比是为了支撑一个上位类比,即叠辞:程式格::隐喻:转义格,并为叠辞辩护:这一修辞手法常常被忽视,但它应该具有中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