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陶
- 作品数:14 被引量:71H指数:6
-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BRCA1和2基因与卵巢上皮性癌
- 2010年
- 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是病死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同时还与体内激素的变化等其他因素相关,而家族史则被认为是最有力的肿瘤预测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卵巢癌患者约5%~10%为遗传性,国内文献[1-2]报道与此接近。其中,遗传性卵巢癌患者中分别有84%和90%为易感基因BRCA1和2的突变,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目前,BRCA1和2基因的检测已成为卵巢癌高危人群重要的筛查方法。
- 陶陶沈铿
- 关键词: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患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妇科恶性肿瘤体内激素
- 超长方案中不同启动策略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IVF结局的影响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行IVF治疗时应用高纯度尿促性素(HP-HMG)联合重组人促卵泡生成素(rFSH)与单用rFSH启动卵巢刺激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生殖中心行IVF助孕的96例PCO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应用3.75 mg长效GnRH激动剂降调节满意后卵巢刺激,根据启动药物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HP-HMG+rFSH组:HP-HMG联合rFSH启动者49例;rFSH组:单用rFSH启动者47例。比较两组的胚胎发育情况、临床妊娠结局和卵巢过度刺激(OHSS)的发生率。结果rFSH组获卵数为(13.3±6.2)个显著高于HP-HMG+rFSH组(11.0±4.5)个(P<0.05);而HP-HMG+rFSH组的优胚率(13.5%vs.6.3%)和活产率(54.7%vs.32.4%)均显著高于rFSH组(P<0.05);两组间周期取消率和中重度OHSS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COS患者应用超长方案时,HP-HMG联合rFSH启动卵巢刺激可显著提高优质胚胎比率、改善活产率,在降低OHSS风险方面与单用rFSH启动卵巢刺激的疗效相当。
- 熊巍廖莉婷周远征孙正怡王含必甄璟然陶陶王雪桂婷肖亚玲邓成艳郁琦
-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症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后IVF-ET妊娠结局及复发因素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早期子宫内膜癌(AH/EEC)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后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影响助孕妊娠结局和疾病复发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22年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AH/EEC生育保留治疗后进行IVF-ET治疗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纳入患者的临床特征、IVF-ET相关指标、妊娠结局和复发情况,以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临床妊娠率、活产率以及疾病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78例患者中51例(65.38%)为AH患者,27例(34.62%)为EEC患者;开始IVF-ET周期的平均年龄为(34.17±3.70)岁。共有74例患者至少接受了1次移植,每移植周期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分别为36.31%(65/179)和18.99%(34/179),累积妊娠率为72.97%(54/74)。多因素分析提示子宫内膜病变初次发病年龄是活产率的独立影响因素[OR=0.8794,95%CI(0.785,0.983),P=0.02]。纳入患者IVF-ET期间子宫内膜病变的总复发率为6.41%(5/78),多因素分析提示子宫内膜病变的病理类型和IVF-ET前复发史是疾病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AH/EEC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后的辅助生殖结局相对满意,在肿瘤治疗过程中,进行病变评估时应尽量保护内膜,减少损伤;在肿瘤治疗结束后,应尽快进行助孕治疗,以最大程度降低复发率。
- 陶陶邓成艳王含必甄璟然孙正怡郁琦潘凌亚曹冬焱周远征
- 关键词: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早期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 不同遗传背景卵巢上皮性癌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 72例患者及2例家系分析被引量:12
- 2017年
- 目的比较不同遗传背景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及预后,通过家系分析,进一步了解BRCA基因突变的遗传模式。
方法选取2000年4月至2009年6月间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的卵巢癌患者,共入选71例卵巢癌患者,采用变性高压液相色谱(DHPLC)联合DNA测序的方法对所有患者外周血BRCA1和BRCA2基因进行全序列检测。分别对携带和未携带BRCA基因突变的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病理类型及预后。选取2个携带BRCA基因突变的家族,对其全部女性成员进行BRCA1和BRCA2基因检测,并进行家系分析。
结果71例卵巢癌患者BRCA基因总突变率为28%(20/71),其中BRCA1和BRCA2基因的突变率分别为23%(16/71)和6%(4/7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携带和未携带BRCA基因突变的患者病理类型的构成有差异,携带者95%(19/20)为卵巢浆液性腺癌,85%(17/20)为高级别。发病年龄在携带与未携带者间虽无明显差异(中位发病年龄分别为52.6、54.6岁,P=0.393),但高危家族中第2代的肿瘤发病年龄有早于第1代的趋势,且卵巢癌和乳腺癌均有早发趋势。携带和未携带BRCA基因突变的患者铂类耐药比例、无瘤生存期和总生存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家系分析显示,女性子代对于BRCA基因致病性突变的继承率很高,甚至可以高达100%;男性成员可以作为突变携带者,且消化道肿瘤高发。
结论重视家族史和个人史对肿瘤的预测作用,尽早进行卵巢癌的遗传咨询和筛查工作;对于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患者应重视其遗传背景的咨询。BRCA基因突变相关的卵巢癌患者的化疗敏感性和预后是否优于散发性患者,仍需要基于不同遗传背景的大型随机对照研究加以证实。
- 陶陶杨佳欣沈铿曹冬焱
- 关键词:基因BRCA1基因BRCA2
- 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130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0
- 2011年
- 目的 探讨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复发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1994年1月至2008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卵巢黏液性交界性肿瘤患者13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包括年龄、术前血清肿瘤标志物(术前有血清CA125、CA199检测资料的患者分别为96、26例)、手术方式、病理特点、手术病理分期及复发情况,并对复发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1岁(14~85岁),分别有34%(33/96)和50%(13/26)的患者术前血清CA125或CA199水平升高.手术方式:广泛性手术(即不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52例(40.0%),保守性手术(即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78例(60.0%),其中54例(41.5%)行单侧附件切除术、24例(18.5%)行患侧肿瘤剔除术;共55例患者进行了全面分期手术,其中保守性手术和广泛性手术分别为27和28例.病理特点:肿瘤平均直径(16±10)cm(4~50 cm),117例(90.0%)患者的肿瘤位于单侧;45例(34.6%)伴良性黏液性肿瘤,14例(10.8%)伴上皮内癌,8例(6.2%)伴间质微浸润癌,4例(3.1%)伴腹膜假黏液瘤.手术病理分期:Ⅰa期59例(45.4%),Ⅰc期62例(47.7%),Ⅱ期2例(1.5%),Ⅲ期7例(5.4%).复发情况:平均随访56.3个月(6~198个月),16例(12.3%)复发,手术至初次复发平均间隔时间为25.6个月(6~62个月),2例为肿瘤相关性死亡.复发相关因素:广泛性手术及保守性手术包括患侧附件切除、患侧卵巢肿瘤剔除术后的复发率分别为4%(2/49)、13%(7/54)和17%(4/24),广泛性手术后的复发率明显低于保守性手术(P<0.05);Ⅰa、Ⅰc和Ⅲ期患者的复发率分别为3%(2/59)、18%(11/62)和3/7,Ⅰc和Ⅲ期患者的复发率均明显高于Ⅰa期(P<0.05);伴腹膜黏液瘤患者的复发率为3/4,明显高于其他交界性肿瘤(P<0.01),而是否伴上皮内癌、间质微浸润癌及行全面分期手�
- 曹冬焱沈铿陶陶杨佳欣向阳黄惠芳吴鸣潘凌亚郎景和
- 关键词:卵巢肿瘤腺癌黏液妇科外科手术预后
- 高危家族卵巢癌和散发性卵巢癌患者BRCA1/2基因突变的研究及临床意义探讨
- 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是病死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家族史则被认为是最有力的肿瘤预测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卵巢癌患者约5%-10%为遗传性,其中,遗传性卵巢癌患者中约有80%-90%伴有易感基因BRCA1/2的交变。目前,B...
- 陶陶沈铿
- 关键词:卵巢癌乳腺癌BRCA1基因BRCA2基因
- 单孔腹腔镜大子宫切除术初步探讨被引量:17
- 2015年
-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技术在14-16周大子宫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4月共完成单孔腹腔镜下大子宫切除术25例。结果所有25例患者均完成单孔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无中转传统腹腔镜和开腹患者。患者年龄平均(47.5±3.4)岁,体重指数平均(25.3±2.1)kg/m2,手术时间平均(95.6±39.2)min,术中出血平均(46.7±35.8)ml,子宫重量平均(467±123)g,术后疼痛评分平均(4.3±2.1)分,术后住院时间平均(3±2.5)d;术后随诊3-9个月,平均6.4个月。1例患者出现术后病率,经保守治疗好转。结论单孔腹腔镜应用于14-16周大子宫切除是可行的和安全的。
- 刘海元孙大为陶陶罗敏史宏晖樊庆泊郎景和
- 关键词:单孔腹腔镜子宫切除术
- 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复发相关因素及术后生育状况的分析被引量:8
- 2010年
- 目的 探讨交界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后患者的生育状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90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186例交界性卵巢上皮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186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39.0岁,平均随访56.3个月.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保守性手术和广泛性手术2组:保守性手术组109例患者(58.6%),广泛性手术组77例患者(42.5%).两组患者在年龄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随访时间、病理类型和肿瘤分期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手术151例(81.2%),腹腔镜手术35例(18.8%).利用t检验和x2检验研究数据的基本特征,利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肿瘤的复发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同时,对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后患者的生育状况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有41例(22.0%)患者进行了化疗,31例(17%)患者复发,3例(1.6%)肿瘤相关死亡.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显示,肿瘤分期、是否行分期手术和是否有腹膜假黏液瘤是肿瘤复发的相关因素.保守性手术较广泛性手术易复发,但不影响总生存率.保守性手术组中有66例手术后有生育要求,其中有24例妊娠,术后妊娠率为36.4%.结论 卵巢上皮性交界性肿瘤的预后相对较好,但需重视对复发高危因素的评估.化疗不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或防止复发.保守性手术较广泛性手术易复发,但并不影响远期生存率.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应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手术的彻底性与肿瘤的复发相关,但范围较大的分期手术是否会造成术后的不孕,仍需大样本的研究证实.
- 陶陶曹冬焱杨佳欣黄惠芳吴鸣潘凌亚郎景和郭丽娜沈铿
- 关键词:肿瘤复发不育
- 交界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保守性手术的预后与生育状况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评估采用保守性手术方式治疗交界性卵巢上皮性肿瘤(BOT)的预后及生育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90年1月至2007年12月行保守性手术治疗的109例BO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Ⅰa及Ⅰb期34例(31.2%),Ⅰc期66例(60.6%),Ⅱ、Ⅲ、Ⅳ期分别为2(1.8%)、7(6.4%)、0例。结果 40例(36.7%)患者行全面分期手术,27例(24.8%)行肿瘤剔除术,42例(38.5%)行单侧附件切除术;开腹和腹腔镜手术分别为81例(74.3%)和28例(25.7%)。术后平均随访(60.3±42.5)个月,25例(22.9%)患者复发,复发间期平均为(36.1±31.9)个月;1例死亡。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期及是否行分期手术是肿瘤复发的相关因素。66例有生育要求者中有24例(36.4%)妊娠。结论 BOT的预后相对较好,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应行保守性手术治疗以保留其生育功能。手术的彻底性与肿瘤复发相关,但范围较大的分期手术是否会造成术后不孕,仍需大样本研究证实。
- 陶陶曹冬焱杨佳欣沈铿郎景和郭丽娜
- 关键词:保守性手术肿瘤复发妊娠不育
-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血清β-HCG先降后升临床病例的诊治启示被引量:2
- 2022年
-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6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生殖中心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新鲜周期移植及冻融胚胎移植(FET)助孕治疗后β-HCG先降后升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这些患者的治疗方案、预后情况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研究发现3例患者均采用了HCG+黄体酮进行黄体支持,妊娠结局分别为生化妊娠1例、临床妊娠但自然流产1例和足月分娩1例。结合文献资料复习提示血清HCG先降后升病例可能与外源性HCG黄体支持和胚胎种植时间后移有关;单次的β-HCG下降后β-HCG仍有继续升高的可能,临床上需要随诊再次确认其变化趋势,以避免漏诊、误诊。
- 熊巍王含必周远征孙正怡甄璟然陶陶王雪桂婷肖亚玲邓成艳郁琦
- 关键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H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