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韦新宇

作品数:24 被引量:91H指数:5
供职机构: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3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14篇水稻
  • 12篇杂交
  • 10篇籼粳
  • 6篇杂交稻
  • 6篇基因
  • 5篇性状
  • 5篇育种
  • 5篇广抗13A
  • 5篇高产
  • 5篇不育
  • 5篇不育系
  • 4篇稻瘟
  • 4篇稻瘟病
  • 4篇三系不育系
  • 4篇水稻籼粳
  • 4篇籼粳杂交
  • 4篇瘟病
  • 4篇相关性状
  • 4篇粳杂
  • 4篇抗稻瘟病

机构

  • 18篇三明市农业科...
  • 12篇福建农林大学

作者

  • 24篇韦新宇
  • 14篇许旭明
  • 13篇马彬林
  • 13篇卓伟
  • 12篇杨旺兴
  • 12篇张受刚
  • 11篇邹文广
  • 9篇梁康迳
  • 7篇杨腾帮
  • 6篇柯蓓
  • 5篇范祖军
  • 4篇赵建亚
  • 4篇王乃元
  • 4篇张瑛英
  • 3篇仇秀丽
  • 3篇王洪飞
  • 3篇李毓
  • 3篇王颖
  • 2篇马红勃
  • 1篇黄姗

传媒

  • 8篇三明农业科技
  • 3篇福建农业学报
  • 2篇福建稻麦科技
  • 2篇全国植物分子...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福建农业科技
  • 1篇作物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金陵科技学院...
  • 1篇亚热带农业研...
  • 1篇2009年全...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5篇2010
  • 7篇2009
  • 3篇2008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质源杂交稻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本文介绍了新质源杂交稻育种技术研究取得主要进展,包括:育性基因遗传研究取得进展,新质源雄性不育系育种研究取得进展,新质源恢复系育种研究取得进展,阐明了新质源杂交稻育种技术优越性的理论基础,新质源杂交稻组合表现优异。
王乃元赵建亚梁康经李毓王颖王洪飞仇秀丽韦新宇柯蓓张瑛英
关键词:杂交稻育种技术雄性不育系基因遗传
文献传递
水稻籼粳杂交育种系谱ISSR标记及育成品种产量和茎秆性状遗传分析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蕴藏着巨大的杂种优势,构建籼粳杂交育种系谱、研究实用型强优势籼粳亚种间杂交稻是新时期超级稻育种的重要内容。本研究采用ISSR标记分析了来源于福建省三明市农科所历时18年、4个选育阶段、涉及25个亲本和3...
韦新宇
关键词:水稻种植籼粳杂交
文献传递
水稻半矮秆长穗大粒特异种质遗传多样性与育种潜势
现代水稻科学实践表明,突破性成就依赖于特异种质的发现及其在生产上的有效作用。本研究从1995年开始,在引进IRRI新株型稻品系的基础上,通过杂交、复交、辐射等育种手段创制了
梁康迳王乃元郭玉春姚小兰林晶韦新宇陈志强
关键词:水稻ISSR标记
文献传递
利用ILP标记分析水稻籼粳杂交亲本和衍生系的籼粳分化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揭示水稻籼粳杂交亲本和衍生系的籼粳分化度,为培育实用型籼粳亚种间杂交稻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通过不断聚合和累加不同广亲和基因与恢复基因的方法,历时21年,4个育种阶段,涉及18个籼粳杂交亲本和39个衍生系为研究材料,采用籼粳特异ILP分子标记(水稻内含子长度多态性分子标记)和程氏形态指数法进行籼粳分化度检测。【结果】57个供试材料基因组DNA在所检测位点上均存在籼粳分化。18个亲本共检测出4个粳稻、5个偏粳、8个偏籼和1个籼稻类型。在18个亲本中,明恢63和9308的粳稻成分分别为12.50%和33.33%;粳型恢复系C418的粳稻成分仅有31.25%。39个籼粳杂交衍生系共检测出1个粳稻、11个偏粳、20个偏籼和7个籼稻类型。其中,粳型衍生系明恢502的粳稻成分仅占10.42%。ILP标记法与形态指数法判定籼粳分类结果的吻合度较好,粳稻成分指数、籼稻成分指数与程氏指数综合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794**和r=-0.7662**。【结论】ILP标记具有准确检测籼(粳)成分比例的功能;研究籼粳分化可以合理解释籼粳型恢复系配组的杂交稻表现明显杂种优势的原因,对有效利用籼粳亚种间优良基因具有重要作用。
许旭明梁康迳张受刚尚伟张瑛英韦新宇柯蓓
关键词:水稻籼粳杂交籼粳分化ILP
新质源CMS-FA杂交稻系统的亲本资源筛选被引量:9
2008年
用新质源雄性不育系金农1A(CMS-FA)作母本,分别与来自10个国家和国内13个省份的220个水稻品种组配成杂交种,考察F1代的花粉染色率、套袋结实率和自然结实率。在F1代中,当这3项育性指标均≤10%时,显示父本品种具有雄性不育保持能力,因而将其划分为保持系资源;当3项育性指标均≥80%时,显示父本品种具有雄性不育恢复能力,将其划分为恢复系资源;此外的其他父本品种,即3项育性指标中任何一项指标>10%或<80%,既不能作为保持系,也不能作为恢复系,被划分为非杂交稻亲本资源。在220个水稻品种中,可作为金农1A保持系的有122个,占55.5%;未发现恢复系亲本;非杂交稻亲本品种有98个,占44.5%。CMS-FA型的杂交稻亲本资源利用率为55.5%。对照野败型不育系珍汕97A(CMS-WA)的保持系亲本品种有44个,占20.0%;恢复系亲本品种42个,占19.1%;非杂交稻亲本品种134个,占60.9%。CMS-WA型的杂交稻亲本资源利用率为39.1%。CMS-FA系统比CMS-WA系统的亲本稻种资源利用率高16.4个百分点,尤其是保持系资源利用率高35.5个百分点(近1.8倍)。国外品种的育性普遍低于国内品种。
王乃元梁康迳李毓王颖王洪飞仇秀丽韦新宇张瑛英柯蓓赵建亚
关键词:保持系
水稻籼粳杂交育成品种产量相关性状遗传分析
2008年
现阶段,优化产量构成因素,使单产水平得到跨越,是水稻超高产育种的主要研究内容。前人对水稻产量相关性状进行了较为广泛研究,获得的结果在指导水稻超高产育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研究未能从遗传生态学角度深入剖析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本研究选用8个籼粳杂交育成品种与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8个不育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8×8)组配构建包括亲本(P)和杂交一代(F1)2个世代的遗传材料。
韦新宇梁康迳许旭明
关键词:产量相关性状育成品种籼粳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环境互作效应
抗瘟、高产杂交稻新品种广优2643的选育与应用
2011年
广优2643系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自育的三系不育系广抗13A与恢复系明恢2643配组育成的籼型杂交稻品种,具有丰产性好、抗稻瘟病等特点。2009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和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区域性(龙岩)审定。介绍了广优2643的选育经过、主要特征特性、栽培和制种技术要点。
马彬林卓伟许旭明张受刚杨旺兴邹文广杨腾帮韦新宇
关键词:杂交稻抗稻瘟病选育
广抗13A对杂交组合抗瘟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广抗13A是福建省三明市农科所育成的对稻瘟病抗性强、抗性谱广的籼型三系不育系。分析了近5 a利用广抗13A、泸香618A等不育系测配的884个杂交组合在稻瘟病重病区抗性鉴定结果,广抗13A配制的组合表现出较强的抗瘟性,说明广抗13A对F1的稻瘟病的抗性水平提高有显著效应。并就该不育系的利用问题进行了讨论。
马彬林韦新宇卓伟邹文广杨旺兴
关键词:广抗13A抗瘟性
水稻籼粳交衍生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被引量:5
2010年
采用包括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对不同环境下水稻籼粳交衍生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播抽天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性状以基因的加性主效应为主;结实率和株高性状以基因的显性主效应为主;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明显影响产量相关性状表现,以显性×环境互作为主,其中播抽天数、单株谷重、千粒重和穗长的显性×环境互作效应尤为明显。杂种优势研究表明,由遗传主效应控制的杂种优势除单株有效穗数外,其余8个性状均表现正向群体平均优势;基因型×环境互作杂种优势分析表明,单株谷重、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株高和穗长6个性状杂种优势的稳定性较好。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明恢413、97gk1037、明恢118和明恢417在多个性状上表现以遗传主效应为主,环境互作效应较弱,具有较好的环境稳定性,表明该4个籼粳交衍生品系在籼粳杂种优势利用中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韦新宇许旭明张受刚卓伟马彬林梁康迳
关键词: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产量相关性状杂种优势
籼粳杂交不同衍生世代产量相关性状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分析了水稻籼粳杂交不同选育阶段衍生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表现规律。结果表明,所测定各产量相关性状中普遍存在着遗传主效应,且也普遍存在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其中,衍生一代的播抽天数和千粒重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其余7个性状以显性效应为主;衍生二代的单株谷重、结实率和千粒重性状以显性效应为主,其余6个性状则以加性效应为主;衍生四代的单株谷重、结实率、株高和穗长性状以显性效应为主,其余5个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基因型×环境互作分析表明,除衍生一代的单株谷重、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性状和衍生二代的播抽天数、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性状以及衍生四代的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性状没有检测到加性×环境互作效应外,其余性状均存在加性×环境互作效应。此外,不同衍生世代各产量相关性状均存在着显性×环境互作效应。
韦新宇柯蓓张受刚卓伟马彬林杨腾帮杨旺兴邹文广范祖军许旭明梁康迳
关键词:籼粳杂交产量相关性状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