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卫彬
- 作品数:19 被引量:56H指数:6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PBL教学方法在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在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将2014级影像学系研究生24人分成两组,分别使用PBL教学(n=12)和以授课为基础(lecturebased learning,LBL)的教学(n=12)方法教授脑室内肿瘤课程,课后通过笔试和口试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对笔试、口试和总成绩分别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口试成绩和总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BL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适用于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教学,特别是关于各疾病影像表现的教学。
- 侯欣怡顾卫彬高培毅
-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教学教学方法
- 双层探测器光谱CT在颅内血管成像中的应用研究
- 2022年
- 目的对比双层探测器光谱CT(SDCT)不同keV单能级与常规颅内血管CTA的图像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放射科自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行颅内血管光谱CT成像的80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比较40~90 keV(间隔10 keV)能级图像和常规图像上血管的CT值及相对于胼胝体的对比噪声比(CNR)、图像质量、血管容积重建(VR)难易程度。结果能级降低(90 keV降至40 keV),血管CT值显著升高(颈内动脉C7段:242.16~1090.28 HU;基底动脉:217.17~1021.79 HU),而胼胝体压部CT值无明显变化(29.30~37.76 HU)。低能级(40~60 keV)图像上血管的CNR、图像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常规图像,且比常规图像易于V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层SDCT的低能级(40~60 keV)图像比常规图像更利于血管的显示,亦易于进行VR。
- 张勇张妍丁金立张磊马国峰郑凤莲王海阔王志平顾卫彬
- 关键词:计算机断层成像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儿童髓母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对儿童髓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66例儿童髓母细胞瘤患者的MRI特点,重点分析肿瘤实质的ADC值,从同时期儿童后颅窝室管膜瘤病例中选取20例作为对照。结果:66例髓母细胞瘤中50例位于后颅窝中线部(小脑蚓部),7例位于后颅窝非中线部(主要位于小脑半球),9例同时累及后颅窝中线部及非中线部,病变边界较清,周围均可见不同程度水肿;肿瘤实质呈等或稍长T1稍长T2信号,肿瘤呈不同程度的不均匀强化。DWI(b=1000s/mm2)图像上60例肿瘤实性部分呈高信号,6例肿瘤实性部分呈等信号。影像报告第一诊断准确率为68%(45/66)。髓母细胞瘤组及室管膜瘤组的肿瘤实质ADC值分别为(0.6815±0.1613)×10-3 mm2/s、(1.0068±0.1736)×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肿瘤实质ADC值诊断髓母细胞瘤的准确度较高(曲线下面积为0.942),最佳诊断分界点为0.7817×10-3 mm2/s。结论:DWI图像及肿瘤实质ADC值可以提高儿童髓母细胞瘤的影像诊断准确率,降低误诊率,同时肿瘤实质ADC值也可为计算机辅助诊断的开展提供依据。
- 顾卫彬侯欣怡马丁高培毅
- 关键词:髓母细胞瘤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儿童
- 110mm容积螺旋穿梭扫描在全脑灌注及脑血管联合成像中应用的探讨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110mm容积螺旋穿梭扫描在全脑灌注及脑血管联合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宝石能谱CT,注射造影剂后从颅底到头顶进行110mm范围的容积螺旋穿梭扫描,重建56例受检者的全脑灌注及脑血管图像,同时期同机器常规扫描模式所得脑动脉重建检查100例,脑静脉三维重建检查25例,脑血流灌注检查80例分别建立数据库。容积螺旋穿梭扫描图像中,随机抽取脑灌注图像20例,44例非烟雾病患者中随机抽取脑动脉薄层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像、脑动脉三维重建图像各20例,从17例进行脑静脉三维重建图像中随机抽取15例,与随机抽取相同例数的常规扫描模式下同类型图像,就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后比较。结果宝石能谱CT110mm容积螺旋穿梭扫描所得脑灌注图像及脑静脉三维重建图像质量与常规扫描模式差异无显著性,容积螺旋穿梭扫描和常规扫描模式两组脑灌注图像得分分别为4.00(3.00,4.00)vs 4.00(3.00,4.00),P=0.477,脑静脉三维重建图像得分分别为5.00(4.00,5.00)vs 4.00(4.00,5.00),P=0.119。脑动脉薄层MIP图像质量优于常规扫描模式,其评分分别为4.00(4.00,5.00)vs 4.00(4.00,4.00),P=0.016。脑动脉三维重建图像质量差于常规扫描模式,评分分别为3.00(3.00,4.00)vs 4.00(4.00,5.00),P<0.001。结论宝石能谱CT110mm容积螺旋穿梭扫描能够有效地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影像学综合评估。
- 顾卫彬高培毅薛静刘阳
- 关键词:能谱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全脑灌注脑血管成像
- 双层探测器光谱CT 50 keV低能级图像对挽救颅内CTA扫描失败的可行性探索
- 2022年
- 目的探索双层探测器光谱CT利用50 keV低能级图像对挽救颅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扫描失败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光谱CT上行颅内CTA扫描失败的31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比较50 keV图像与常规图像上血管的CT值及相对于胼胝体的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可诊断性评分、血管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难易程度。统计分析采用Wilcoxon检验进行分析。结果50 keV图像上颅内血管CT值[如颈内动脉C7段为(388.39±131.08)HU、基底动脉为(376.34±114.57)HU]均高于常规图像[如颈内动脉C7段为(202.61±53.60)HU、基底动脉为(196.18±50.22)H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0 keV图像上颅内血管CNR(如颈内动脉C7段为43.15±23.07、基底动脉为24.22±14.17)均大于常规图像(如颈内动脉C7段为19.45±9.37、基底动脉为15.90±6.9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0 keV低能级扫描可提高图像的诊断价值,且诊断评分≥2的例数比常规图像明显增加。50keV低能级图像更易进行血管多级分支的VR。结论利用双层探测器光谱CT 50keV低能级图像的优势可挽救部分颅内CTA扫描失败的情况。
- 张勇张妍丁金立张磊郑凤莲顾卫彬
- 关键词:计算机断层成像
- 应用弓上CTA成像评估缺血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评价缺血性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TA成像特点以及CTA成像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7例存在颈动脉斑块的缺血症状患者,年龄48~86岁,平均年龄64.4±8.6岁;男性30例,女性7例。CT血管成像(CTangiography,CTA)应用宝石能谱CT,所得原始图像应用三维重建技术分析。测量血管狭窄率、斑块CT密度,评估斑块钙化程度和表面形态。结果37例患者共有67支血管于颈动脉分叉部发现斑块,斑块平均密度CT值约为53.4±19.4HU,最大密度平均值约为69.7±20.2HU,最小密度平均值约为41.4±22.5HU。斑块无钙化者9支,I级钙化26支,Ⅱ级钙化23支,Ⅲ级钙化9支。斑块表面形态呈光滑型37支,表面不规则型20支,表面溃疡型10支。责任侧与非责任侧血管组比较,血管狭窄率(P=0.039)、斑块平均密度值(P=0.040)及斑块最小密度值(P=0.037)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斑块钙化分级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3),斑块表面形态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125)。结论CT血管成像在检测和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存在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缺血责任侧血管与非责任侧血管之间的狭窄率、斑块性质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
- 隋滨滨高培毅林燕荆利娜薛静顾卫彬
- 关键词:CT血管成像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 枕骨大孔区血管外皮细胞瘤一例被引量:2
- 2013年
- 图l轴而CT平扫示枕骨大孔区结竹状等密度影,密度尚均匀(箭).与周围脑组织不易区分,邻近延髓受压(A)。轴向骨窗片示邻近颅骨未见明显异常改变(B)图2头颅MR平扫及增强扫描。
- 顾卫彬马军
- 关键词:枕骨大孔区血管外皮细胞瘤周围脑组织CT平扫MR平扫
-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出血性病灶位置与临床GCS评分的相关性研究
-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的出血性病灶的位置和临床表现与GCS 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入组51 例DAI 病人,均在创伤后14 天以内行MRI检查,用Siemens...
- 麻苏培刘影邹丽丽齐草源顾卫彬马军
- 儿童原发性脑膜瘤的磁共振影像诊断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分析儿童原发性脑膜瘤的影像学特征,探讨其与病理分级、误诊情况和术中出血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8年7月在北京天坛医院经病理确诊且术前行磁共振检查的29例儿童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影像学特征,并对其与病理分级、误诊情况、术中出血量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定位脑实质内的肿瘤误诊7例,定位脑实质外的肿瘤误诊5例,定位脑室内的肿瘤误诊4例,定位颅内外沟通的肿瘤误诊1例,不同位置的肿瘤诊断正确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定位脑实质内的肿瘤极易误诊。12例患者有硬膜尾征,8例诊断正确,4例误诊;16例无硬膜尾征,4例诊断正确,12例误诊;Fisher精确概率法得到单侧P=0.034,硬膜尾征阳性可明显降低误诊率。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包绕动脉或有静脉受累(P=0.020)及肿瘤最大径(P=0.001)与术中出血量正线性相关,两者联合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时模型拟合程度更优(Rad2=0.468)。结论儿童脑膜瘤影像学缺乏特征,诊断难度大,位于脑实质内的肿瘤极易被误诊,应引起警惕。影像学指标中,肿瘤包绕动脉或有静脉受累和肿瘤最大径与术中出血量正相关。
- 顾卫彬方世元马丁侯欣怡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术中出血量
- 颅底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总结颅底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颅底骨浆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3例,8例均行CT平扫,6例行MRI平扫加增强,总结分析其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结果7例CT平扫表现为均匀稍高密度影,1例均匀为等密度影,8例邻近骨质均呈溶骨性破坏,见残存骨质或钙化,均位于骨破坏区,均未见骨质硬化及骨膜反应。MRI表现为均匀等或稍短T1及均匀稍短或等T2信号4例,信号略混杂1例,肿瘤主体T1及T2稍短信号,内见点状长T1、长T2信号1例,增强后均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颅底骨孤立性浆细胞瘤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其影像学特点有助于提高影像诊断符合率。
- 赵红军杨立臣韩云鹏隋如新顾卫彬
- 关键词:浆细胞瘤CT成像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