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艳霞
- 作品数:84 被引量:357H指数:10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中国急性中毒十年研究回顾与展望被引量:6
- 2023年
- 急性中毒是指毒物短时间内经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人体,使机体受损并发生器官功能障碍,具有起病急、症状重、病情变化迅速等特点[1]。我国引起急性中毒的毒物范围广泛,分为工业性毒物、农业性毒物、动物性毒物、食物性毒物、植物性毒物和药物性毒物等[2]。我国卫生部2008年发布的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结果显示.
- 高艳霞孙同文
- 关键词:器官功能障碍死因调查食物性急性中毒病情变化工业性
- 降钙素原在急性胰腺炎病情判断中的意义被引量:25
- 2014年
-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在急性胰腺炎(AP)病情严重程度判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AP患者98例,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型胰腺炎(MAP)48例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50例;依据病因分为胆源性AP(58例)和非胆源性AP(40例),再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胆源性SAP组、胆源性MAP组、非胆源性SAP组、非胆源性MAP组。检测各组患者入院后1d、2d静脉血PCT水平,并评价PCT与Ranson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CT分级、器官衰竭数目、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的相关性。结果入院后2d不同病因、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各组PCT水平均较1d时升高,且SAP组明显高于MAP组[3,723(2.538,9.023)比0.282(0.166,1.348),P〈0.01],胆源性AP组高于非胆源性AP组[2.567(1.483,8.412)比2.391(1.262,7.453),P〉O.05],胆源性SAP组高于胆源性MAP组升高[4.023(3.273,10.015)比0.305(0.244,1.413),P〈0.01],非胆源性SAP组高于非胆源性MAP组[3.624(2.454,8.993)比0.256(0.144,1.137),P〈0.01]。入院1d和2d PCT与Ranson评分[相对危险度(RR1)=0.643,P.=0.001,95%可信区间(95%CI1)为0.435~1.596;RR2=0.762,P,=0.001,95%CI2为0.692~1.541]、APACHEⅡ评分(RR1=0.543,P1=0.009,95%CI1为0.842~1.512;RR2=0.672.P2=0.001,95%CI2为0.747~1.234)、CT分级(RR1=0.231,P1=0.048,95%CI1为0.596~1.412;RR2=0.256,P2=0.032,95%CI2为0.702~1.324)均呈正相关;器官衰竭数目越多,其PCT越高(RR1=0.321,P1=0.023,95%CI1为0.763~2.588;RR2=0.389,P2=0.020,95%CI2为0.683~1.742);PCT还与ICU住院时间有较好的相关性(RR1=0.423,P1=0.019,95%CI1为
- 高艳霞李莉李毅于学忠孙同文兰超
-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降钙素原RANSON评分
- 急诊救治不稳定型心绞痛120例分析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对比观察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司匹林及急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3年9月我科收治的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抗凝及急诊PTCA治疗并随机分为抗凝治疗组和急诊PTCA治疗组,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无明显差异。前者加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及阿司匹林口服,后者在冠脉造影后行急诊PTCA术,观察心绞痛缓解程度(常规心电图STT改变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抗凝治疗组总有效率76%,心电图改善率60%,再发心肌梗死率36%,急诊PTCA治疗组总有效率916%,心电图改善率89%,再发心肌梗死率为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急诊PTCA治疗组较抗凝治疗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更加安全有效。
- 裴瑞泽高艳霞袁国胜李浩亮周强
-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急诊PTCA治疗组抗凝治疗
- 冠心病的优化治疗策略及预后研究
- 孙同文阚全程万有栋张晓娟姚海木张曙光杜优优姚瑞高艳霞张竞超
- 该项目属于临床医学-内科学-心血管病学研究方向。冠心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搭桥术(搭桥治疗)是主要治疗方式。但如何选择更合适的...
- 关键词:
-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
-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医学模拟教学法在急诊与灾难医学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探讨分析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医学模拟教学法在急诊与灾难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纳入郑州大学临床医学系2017级五年制本科临床专业2个班级共6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按班级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n=30)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研究组采用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医学模拟教学方法。教学结束后考核两组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学生对自我表现的评价,以及对教学方法的认可度。结果研究组学生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学生,且研究组学生自我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教学内容与形式、教学氛围、学生参与度、学习兴趣提高度、喜爱度等方面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教学模式适应度方面,两组学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评分稍高于研究组(6.3±1.7)分vs(5.6±2.2)分。结论在急诊与灾难医学教学中应用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医学模拟教学法可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较传统教学方法具有更高的认可度。
- 朱长举高艳霞袁丁孙昌华段国宇徐志高余言午李素娟
- 关键词:虚拟仿真技术
- 倍他乐克治疗老年高血压120例疗效观察被引量:8
- 2005年
- 裴瑞泽高艳霞凌丽萍凌丽萍李文袁国胜
- 关键词:内科学倍他乐克老年高血压
- 血清肌钙蛋白I与柯萨奇病毒特异性抗体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被引量:3
- 2004年
- 裴瑞泽高艳霞袁国胜白清中周强
- 脑脊液二代测序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病原学诊断价值被引量:11
- 2022年
- 目的探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感染性疾病中的病原学诊断价值。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确定170例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以及病原体检测结果。纳入患者均送检常规以及mNGS检测,将检测结果分为常规方法检测组及mNGS检测组。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及四分位数表示;分类资料采用例数及百分比[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一致性检验以Kappa值表示;对比分析两种方法对病原微生物的检出情况及检出病原谱的规律。结果在CNS感染性疾病中mNGS检测的总体阳性率高于常规方法(58.23%vs.18.8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检测方法均阳性的20例样本中,所检出病原体种类完全一致者10例,完全不一致者和部分一致者各5例。在结核性神经系统感染病例检测中,检测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血T-SPOT、脑脊液mNGS、结核杆菌DNA、腺苷脱氨酶(ADA)以及结核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分别为66.7%、53.8%、40.0%、24.0%、4.0%,抗酸染色阳性率为0%;mNGS与常规方法结合的检测阳性率为80.8%。结论脑脊液mNGS在CNS感染中病原菌检出率总体优于常规方法;但对结核杆菌的检测阳性率较T-SPOT未显示出明显优势;mNGS检测的病原菌更为广泛,有助于深入全面地了解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菌种特点,两者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临床常规检测的不足,可最大化提升检出率。
- 孟翠翠袁丁余言午王金柱郭建军朱桂英韦毅萌陈继红张蕾蕾高艳霞
-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原微生物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非重症型与重危症型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分析总结非重症与重危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早期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等特点,以便临床及时评估与识别危重信号。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16日至2020年3月1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COVID-19病例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分析非重症型与重危症型之间的差异。结果共纳入67例确诊患者,其中非重症组22例,重危症组45例。重危症组患者年龄及基础病比例均高于非重症组(P <0.05)。初发症状按发生率前五位依次为发热、咳嗽、胸闷、乏力、咳痰,重危症组胸闷症状及肺部啰音比例均高于非重症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余症状体征均无统计学意义。入院时重危症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例、D-二聚体及乳酸脱氢酶均高于非重症组,淋巴细胞计数低于非重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首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重危症组患者自发病至转为重危症的中位时间为10天,病情加重时较入院时白细胞总数、D-二聚体升高,淋巴细胞计数降低(P <0.05)。结论高龄、有无基础病、初始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例、D-二聚体、乳酸脱氢酶及淋巴细胞计数均与COVID-19病情程度有关。白细胞总数和D-二聚体逐渐升高、淋巴细胞绝对值逐渐降低等动态变化提示病情有转为重危症的风险;发病后第10天可能是病情转为重危症的重要时间点,建议及时复查。
- 侯林林袁丁张岩杨放孟翠翠段国宇郑玲玲孙昌华高艳霞
- 关键词:重危症
- 糖类抗原CA19-9异常增高的良性病变1例分析
- 齐培一高艳霞郭贯成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