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旻
- 作品数:13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大连市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B细胞型恶性淋巴瘤56例临床病理与预后分析
- 2007年
- 于晓旻王莉芬吕丽
- 关键词:淋巴瘤B细胞预后
- 对2例原发性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
- 2014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淋巴瘤(PPL)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2例PP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对此病的临床特点进行探讨。结果:本研究中的2例PPL患者均为女性,其年龄分别为68岁、53岁,其发病均呈亚急性,其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胸痛、咳痰带血、胸闷,其血常规、血清LDH、CEA、NSE检查结果均正常,其中有1例患者的CY211指数略高。2例患者进行肺CT检查时分别发现有右肺上叶实变、左肺门结节影伴左肺下叶阻塞性炎症,在进行纤支镜检查时分别发现有右上支气管黏膜内小结节、左下叶支气管开口处肿物致管腔闭塞,其病情分别经皮肺穿刺活检、纤支镜活检病理检查得到确诊。结论:PPL是原发于肺内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是结外淋巴瘤的一种罕见类型,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肺CT表现呈多样性,易被误诊,其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证据。目前,PPL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一般认为局限性低度恶性的PPL应首选外科手术切除疗法,高度恶性PPL应首选以化疗为主的综合疗法。此病患者的预后主要与其病情的病理类型有关。
- 祝艳华于晓旻尹良伟王苏平杜华昆王颖于环
- 关键词:原发性肺淋巴瘤
- 培美曲塞与多西他赛单药二线治疗晚期肺腺癌的临床观察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比较和探讨培美曲塞(PEM)与多西他赛(DOC)分别单药二线治疗晚期肺腺癌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的一线治疗进展的晚期肺腺癌患者59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PEM治疗,对照组采用DOC治疗,化疗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同时治疗期间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43.8%,中位无进展时间5.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9.8个月,对照组分别为31.2%、3.9个月、7.6个月,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治疗组的药物相关性血液学和胃肠道毒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PEM或DOC二线治疗晚期肺腺癌疗效比较,PEM有效率高、中位无进展时间长、中位生存期长、并且血液学毒性及胃肠道反应相对明显降低,故更适合于二线治疗耐受性较差的晚期肺腺癌患者。
- 于晓旻李志民
- 关键词:肺腺癌培美曲塞多西他赛二线化疗
- 放化疗与热化疗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观察放疗联合同期的全身化疗及热疗联合同期的全身化疗对不能手术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疗效、毒副反应。方法将96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同期放化疗组(A组)52例,在化疗的同时针对原发病灶、纵隔和肺门淋巴结进行照射,同期热化疗组(B组)44例,在化疗的同时使用(13.56±0.2)MHz高频热了机同步进行局部热疗,两组化疗方法相同。结果同期放化疗组和热化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8.5%和5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缓解率分别为19.5%和9.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8.5和14.1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的不良反应是放射性食管炎、皮肤灼伤与骨髓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于晓旻
- 关键词:放射疗法化学疗法透热疗法
- 热化疗与化学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12年
- 肺癌是当前世界各地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在多数国家明显升高,尤其在发达国家中,在男性常见恶性肿瘤中占首位,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肺癌在我国城市当中占常见恶性肿瘤的首位,在农村占第3位,发病率也有明显增高的趋势。
- 于晓旻李志民
- 关键词:药物疗法透热疗法
- 92例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与预后关系的研究
- 本研究通过对92例恶性淋巴瘤患者的病理切片的重新分类以及通过电话及家访等形式的密切随访,重点分析2000年恶性淋巴瘤的最新分类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探讨这种新的分类对恶性淋巴瘤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估计所起的作用,为临床有效...
- 于晓旻
- 关键词:恶性淋巴瘤临床诊治
- 文献传递
- 胸腺肽α_1在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辅助化疗联合胸腺肽α1对患者免疫功能及骨髓抑制的影响。方法:76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8例,采用单纯FOLFOX4方案化疗;试验组38例,采用FOLFOX4方案化疗联合胸腺肽α1治疗。14d为1周期,连续治疗2个周期后观察化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血液学毒副反应。结果:化疗后试验组CD4、CD4/CD8、自然杀伤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化疗后试验组白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直肠癌辅助化疗联合胸腺肽α1可提高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减轻化疗的骨髓抑制。
- 霍伟朱晓敏于晓旻李志民
- 关键词:胸腺肽Α1结直肠癌免疫功能骨髓抑制
- 艾迪注射液在非小细胞肺癌放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艾迪注射液在非小细胞肺癌放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8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放疗方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艾迪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疾病控制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白细胞下降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实施放疗治疗的过程中,艾迪注射液的运用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增加疾病的控制率,降低不良反应和白细胞下降的发生,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杜华昆于晓旻孙燕
- 关键词:艾迪注射液非小细胞肺癌放疗白细胞下降
- 肝素结合细胞因子影响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上皮细胞间质化的功能研究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肝素结合细胞因子(Midkine)的表达对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的作用。方法采用慢病毒介导的shRNA干扰技术在乳腺癌细胞中沉默Midkine的表达,及利用慢病毒高表达Midkine基因在正常乳腺表皮细胞中。利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shRNA干扰或高表达后的正常乳腺表皮细胞和乳腺癌细胞中Midkine蛋白的表达情况。利用流式细胞仪技术、Transwell小室实验、及细胞划痕实验,分析Midkine基因高低表达对正常乳腺表皮细胞和乳腺癌细胞生长、增殖、侵袭及转移的影响。结果首先观察了不同乳腺癌细胞中Midkine的表达情况。其中Midkine只有在BT549、MDA-MB157和MDA-MB436间充质乳腺癌细胞(Mesenchymal cell)中表达,而正常细胞和上皮细胞乳腺癌细胞(Epithelial cell)中不表达。BT549细胞中两种不同shRNA降低Mdikine蛋白表达的效率分别达到100%和90%。HMLE正常乳腺上皮细胞中Midkine高表达效率非常高。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Midkine-shRNAs转染组BT549细胞的生长速度较阴性对照组降低(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Midkine-shRNAs转染组BT549细胞的增殖指数为(36.06±2.12)%和(32.06±3.46)%,明显低于对照组53.06±3.68%。同时观察到EMT标识物B连环蛋白(β-catenin)、N钙粘蛋白(N-cadherin)在Midkine-shRNAs转染组BT549细胞中表达上调。Transwell小室实验显示两个Midkine-shRNA转染组BT549细胞迁移(Migration)细胞数为零和(7±4.4)个/高倍视野,它们的侵袭(Invasion)细胞数为(38±7)和(46±8)个/高倍视野,明显低于对照组的迁移(Migration)细胞数(178±14)个/高倍视野,侵袭(Invasion)细胞数(232±35)个/高倍视野。同时也观察到高表达Midkine正常乳腺上皮细胞表现出间质化(EMT)的表型,EMT标识物E钙粘蛋白(E-cadherin)、连环蛋白(β-catenin)在Midkine高表达HMLE细胞中表达下调的现象。细胞划痕实验显示Midkine高表达HMLE细胞组的迁移距�
- 于晓旻朴海龙孙艳李金英钟敏
- 关键词:SHRNA干扰细胞侵袭
- 恶性淋巴瘤的病理分型与预后关系的观察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的最新分类对恶性淋巴瘤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估计所起的作用,为临床有效的诊治恶性淋巴瘤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了135例恶性淋巴瘤的病理切片,先对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切片进行病理形态常规观察,结合相关免疫组化标记结果分析,按WHO分类标准分类,同时对135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和随访,生存率采用医学统计学中的寿命表法。结果 135例恶性淋巴瘤患者中,男性75例,女性60例,男女比例为1.25:1;发病年龄<40岁34例(25.0%),40~60岁47例(35%),>60岁54例(41.0%)。其中霍奇金淋巴瘤(HL)7例(5.2%),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28例(94.8%)。在NHL中,B细胞NHL86例(67.2%);T细胞NHL42例(32.8%);其中B细胞淋巴瘤中以滤泡性(45.4%)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4.8%)较常见,T细胞淋巴瘤中以周围T细胞(59.1%)及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30.3%)较常见。结内77例,平均生存时间为(50.5±2.3)个月,结外58例,平均生存时间为(58.0±2.7)个月,两者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期为A期者78例,平均生存时间为(71.8±2.9)个月,分期为B期者57例,平均生存时间为(32.9±2.3)个月,合并B症状患者的预后较差。临床分期Ⅰ期27例,平均生存时间为(75.2±1.9)个月,Ⅱ期35例,平均生存时间为(53.6±2.3)个月,Ⅲ期39例,平均生存时间为(42.3±2.1)个月,Ⅳ期34例,平均生存时间为(32.4±1.8)个月,Ⅲ期、Ⅳ期患者的预后比Ⅰ期、Ⅱ期预后差。135例患者化疗者76例,平均生存时间为(60.9±2.7)个月,未化疗者59例,平均生存时间为(22.4±1.9)个月,化疗者比未化疗患者预后好。135例患者放疗者26例,平均生存时间为(53.6±2.3)个月,未放疗者109例,平均生存时间为(50.6±2.4)个月,两者生存时间无统计学意义。135例患者B细胞类型者86例,平均生存时间为(65.0±2.1)个月,T细胞类型者42例,平均生存时间为(40.6±2.3)个月,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要好于T细胞淋巴瘤;由�
- 于晓旻李志民
- 关键词:淋巴瘤恶性病理类型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