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糖尿
  • 8篇糖尿病
  • 4篇血液
  • 4篇胰岛
  • 4篇胰岛素
  • 3篇血液流变
  • 3篇血液流变学
  • 3篇肾病
  • 3篇糖尿病肾病
  • 3篇病变
  • 3篇病患
  • 2篇丹参
  • 2篇胰岛素敏感
  • 2篇胰岛素敏感性
  • 2篇早期糖尿病
  • 2篇治疗糖尿病
  • 2篇肾病患者
  • 2篇亢进
  • 2篇亢进症
  • 2篇甲状腺

机构

  • 11篇广东医学院第...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广东省农垦中...

作者

  • 11篇刘君海
  • 7篇郭行端
  • 5篇叶志东
  • 3篇黄惠莉
  • 3篇黄玉英
  • 2篇梁金花
  • 2篇黄蕙莉
  • 2篇张德良
  • 2篇邓雪梅
  • 1篇周错
  • 1篇成俊芬
  • 1篇余少灵
  • 1篇刘衍宇
  • 1篇林瑞杰
  • 1篇陈红梅
  • 1篇张燕
  • 1篇谭冰
  • 1篇石秀林

传媒

  • 3篇广东医学院学...
  • 2篇国际医药卫生...
  • 2篇新医学
  • 2篇吉林医药学院...
  • 1篇吉林医学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2
  • 4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芪、丹参注射液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影响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探讨黄芪、丹参注射液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影响。方法9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分成3组:黄芪注射液治疗组、丹参注射液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检测治疗前后24 h尿微量白蛋白(m-ALb)、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IV型胶原(IV-C),并观察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黄芪注射液和丹参注射液治疗组治疗后24 h尿m-ALb、TGF-β1和IV-C显著下降;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相关分析表明,尿TGF-β1和IV-C均与尿m-ALb呈正相关。结论黄芪、丹参注射液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可以减少TGF-β1、IV-C的产生,降低非酶糖化,同时可能存在对糖尿病肾病患者黏附分子有拮抗作用,从而保护肾脏功能、延缓DN的发展。
刘君海邓雪梅石秀林
关键词:丹参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
重度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救治体会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总结重度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救治体会,初步探讨DKA静脉补充葡萄糖液所选的合适血糖水平。方法:56例重度DKA分为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26例),治疗组于血糖降至接近16.7 mmol/L时静脉滴注葡萄糖液;对照组于血糖降至接近13.9 mmol/L时静脉滴注葡萄糖液。监测以下项目评价治疗效果,每1 h测血糖1次,每4 h测电解质、肾功能或血气分析,尿酮体转阴时间、酸中毒纠正时间、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及碳酸氢钠使用时间等(病情稳定,上述指标均达要求后改为每日定时监测,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患者病情稳定后比较两组的上述指标及发生低血糖、死亡的情况。结果:治疗组碳酸氢钠用量、酸中毒纠正时间、尿酮体转阴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均为P<0.01)。治疗组无发生低血糖;对照组发生低血糖5例次。治疗组死亡1例,死于低血钾;对照组死亡1例,死于肾功能不全合并高血钾。结论:救治DKA患者时应注意掌握治疗原则,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使治疗措施个体化。在接近16.7 mmol/L血糖水平时对重度DKA患者补充葡萄糖液可能更有利纠正DKA。
郭行端刘君海张德良梁金花黄惠莉叶志东
关键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补液治疗血糖
复方丹参滴丸及枸菊地黄丸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比较观察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与枸菊地黄丸配合治疗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60例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服复方丹参滴丸,每日3次,每次10丸;B组服枸菊地黄丸,每日3次,每次10丸;均治疗4周为1疗程,观察患者视网膜改善情况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4周后,复方丹参滴丸组(A组)和枸菊地黄丸组(B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5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治疗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活血化瘀(复方丹参滴丸)疗效强于滋肝明目(枸菊地黄丸)。
刘君海黄蕙莉林瑞杰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复方丹参滴丸
阿卡波糖和非诺贝特对糖耐量低减伴高脂血症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和β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比较阿卡波糖和非诺贝特对糖耐量低减(IGT)合并高三酰甘油(TG)血症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入选者平均年龄(53±12)岁,随机分为阿卡波糖组(28例)、非诺贝特(30例)和对照组(22例),为期3个月。治疗前后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血脂,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早相胰岛素分泌指数(A130/△G30)和胰岛细胞分泌指数(HOMA=口)。结果阿卡波糖组治疗后FPG、2hPG和HOMI—IR显著下降(均P〈0.01),△130/△G30和HOMA—B显著改善(分别P〈0.01,P〈0.05);非诺贝特组治疗后TG、总胆固醇(Tc)和HOMI—IR显著下降(均P〈0.01),A130/AG30显著改善(P〈O.05);阿卡波糖组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早相胰岛分泌功能作用优于非诺贝特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1,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无改变。A130/△G30改善与FPG、2hPG和TG下降显著相关(r=0.5812,0.6327,0.3872,P〈0.01);HOMI-IR改善与2hPG、TG、Tc下降呈显著相关(r=0.813、0.467、0.290,P〈0.01)。老年组HOMA—IR、△130/△G30和HOMA—β低于非老年组(P〈0.01),阿卡波糖短期干预治疗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老年组优于非老年组(P〈O.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胰岛B细胞功能逐渐减退。阿卡波糖短期干预治疗和非诺贝特短期调脂治疗均能改善IGT合并高TG血症患者早相胰岛素分泌,减轻胰岛素抵抗,但阿卡波糖优于非诺贝特,可能减轻糖毒性较减轻脂毒性更有利于IGT合并高TG血症患者胰岛分泌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改善。
郭行端刘衍宇成俊芬梁金花叶志东刘君海张德良黄惠莉
关键词:高甘油三酯血症胰岛素抗药性
不同甲状腺功能状态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及其与胰岛素敏感性的关系
2006年
目的:研究不同甲状腺功能状态(甲亢、甲减及正常)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及其与胰岛素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甲亢40例、甲减35例和正常对照36例,并测定其甲状腺激素、血液流变学、血脂、空腹血糖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胰岛素改变,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 I),并进行比较。结果:甲亢、甲减组IS I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甲减组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高于甲亢组和对照组(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IS I与FT3、FT4、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呈负相关(P<0.01或<0.05)。结论:甲亢患者存在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与FT3和FT4呈负相关;甲减患者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与血液粘度呈负相关。
李红艳刘君海陈红梅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血液流变学胰岛素敏感性
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血糖控制达标的糖尿病肾病(CKDⅡ~Ⅲ期)患者90例,随机分成A、B、C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皮下注射胰岛素降糖。A组未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作为对照组;B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治疗,每天1次;C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治疗,每天1次。3组的疗程均为16周,分别检测各组治疗前以及治疗后6、12、16周血hs-CRP、24 h尿蛋白定量。结果 3组治疗前的血hs-CRP或24 h尿蛋白定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16周时,B、C两组的血hs-CRP水平或24 h尿蛋白明显下降,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DN患者可通过降低血hs-CRP的水平,抑制患者的微血管炎症性损害,减少蛋白尿,从而有助于延缓肾功能减退。
刘君海黄玉英邓雪梅周错谭冰郭行端叶志东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糖尿病肾病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总胆固醇血甘油三酯
不同甲状腺功能状态对人体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被引量:8
2005年
目的 :研究不同甲状腺功能状态 (甲亢、甲减及正常 )对人体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甲亢患者 36例 ,甲减患者 32例和正常对照 36例并测定其甲状腺激素、血脂、空腹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2 h血糖及胰岛素浓度 ,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ISI)。结果 :校正体重指数 (BMI)、甘油三酯等因素后 ,甲亢、甲减组 ISI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0 .0 5 )。结论 :正常甲状腺功能状态可能是维持人体胰岛素敏感性和正常糖代谢的一个重要因素。
郭行端叶志东黄玉英刘君海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胰岛素敏感性
吡格列酮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2007年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瑞彤)对早期糖尿病肾病(EDN)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将74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两组均采用饮食控制和糖尿病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瑞彤口服治疗,疗程2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及组间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血糖、血胰岛素、血脂、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显著下降,胰岛素抵抗明显改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瑞彤能改善EDN患者的血液流变性、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尿白蛋白的排泄率,保护肾功能。
黄玉英刘君海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血液流变学胰岛素抵抗吡格列酮
通心络胶囊对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血脂的影响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脂的变化及通心络胶囊对其影响。方法分别测定60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指标,并与50例健康老年人进行比较,其中60例患者于通心络治疗4周后再次检测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指标,观察通心络胶囊的治疗作用。结果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参数均较健康老年组高(P<0.01);血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较健康老年组高(P<0.05或P<0.01);经通心络胶囊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和血脂参数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存在血液流变学和血脂参数的明显异常;通心络胶囊可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异常。
刘君海郭行端黄蕙莉
关键词:糖尿病血液流变学血脂
糖尿病足抗凝血及降低血液黏度药物治疗的研究被引量:9
2005年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与血液流变学改变和胰岛素抵抗的关系及抗凝血及降低血液黏度药物对其影响。方法1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糖尿病足120例(0~I级病变60例,Ⅱ~Ⅲ级病变60例),单纯2型糖尿病60例,以及60例正常对照者,检测各组的血液流变学、血脂、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及用抗凝血及降低血液黏度药物治疗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较正常人显著升高(均为P<0.01),Ⅱ~Ⅲ级足病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较单纯糖尿病患者和0~I级足病患者显著升高(P<0.01);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nsulinsensitivityindex,ISI)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Ⅱ~Ⅲ级足病患者ISI又较单纯糖尿病组和0~I级足病组显著下降(均为P<0.05)。2型糖尿病患者经抗凝血及降低血液黏度药物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明显下降,单纯糖尿病和0~I级足病患者ISI增高。结论血液流变学异常和胰岛素抵抗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抗凝血及降低血液黏度药物治疗可以改善糖尿病足患者血液流变异常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对防治病变的进一步发展有一定作用。
郭行端叶志东刘君海张燕
关键词:血液黏度糖尿病足抗凝血足病药物治疗病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