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国胜

作品数:13 被引量:122H指数:5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9篇玉米
  • 7篇斑病
  • 5篇病菌
  • 4篇小斑病
  • 4篇抗病
  • 3篇毒素
  • 3篇抗病性
  • 2篇单倍体
  • 2篇玉米单倍体
  • 2篇玉米小斑病
  • 2篇育种
  • 2篇植物
  • 2篇致病毒素
  • 2篇生理小种
  • 2篇小麦
  • 2篇小麦白粉
  • 2篇小麦白粉菌
  • 2篇小种
  • 2篇过氧化物
  • 2篇过氧化物酶

机构

  • 13篇河北农业大学
  • 2篇吉林大学

作者

  • 13篇刘国胜
  • 7篇黄梧芳
  • 5篇董金皋
  • 3篇郭爱国
  • 3篇邓福友
  • 2篇朱之堉
  • 2篇母秋华
  • 2篇张凤国
  • 1篇康绍兰
  • 1篇张风国
  • 1篇杨文香
  • 1篇刘颖超
  • 1篇樊慕贞
  • 1篇董金泉
  • 1篇张浩
  • 1篇宋俊歧
  • 1篇邹玉华

传媒

  • 8篇河北农业大学...
  • 3篇植物病理学报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植物保护

年份

  • 2篇1996
  • 2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93
  • 2篇1992
  • 3篇1991
  • 1篇1990
  • 1篇1989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玉米组织培养的进展与技术关键被引量:3
1989年
玉米的花药、花粉,幼穗,盾片、颈片、胚乳以及玉米的原生质体经离体培养均可再生植株。本文着重在玉米花药和花粉培养中从培养配方的优化选择到提高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器官分化整个过程的关键技术,以及提高玉米花粉植株移栽存活等方面的措施进行了综述。
董金皋刘国胜黄梧芳
关键词:玉米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抗玉米小斑病育种中的应用被引量:4
1990年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植物的抗病虫及抗逆育种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利用致病毒素筛选抗病突变体是一快速有立的抗病育种途径。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利用玉米小斑病菌毒素筛选抗病突变体的进展情况,并提出了建立筛选体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今后的工作方向。
刘国胜董金皋黄梧芳
关键词:玉米小斑病育种抗病
白菜黑斑病菌(Alternaria brassicae)菌丝生长和毒素产生条件的研究被引量:18
1995年
对白菜黑斑病菌(Alternariabrassicae)不同菌株的营养生长和产毒条件的研究结果表明,白帮菌系(ABW)与青帮菌系(ABG)的生物学特性有一定的差异,同一菌系菌株间差异不显著,其中ABW菌丝生长的最佳条件是20~22℃、pH4、光照12h/d、间歇振荡和以蔗糖(浓度为3%)为C源;而毒素产生的最佳条件是13~15℃、pH6、黑暗、静止和以葡萄糖(浓度为10%)为C源。ABG菌丝生长的最佳条件是13~15℃、pH4、光照12h/d、全天振荡和以蔗糖(浓度为3%)为C源;而毒素产生的最佳条件是13~15℃、pH4、黑暗、静止和以葡萄糖(浓度为5%)为C源。研究还发现,相同条件下ABG的菌丝生长速度均大于ABW,而产毒量却较为复杂。青帮品种比白帮品种白菜更易感染白菜黑斑病菌。此外,白菜黑斑病菌生长后的改良Fries培养基pH值均有变小的趋势,而且随着菌丝生长量的增加变化幅度逐渐增大。
樊慕贞董金皋杨俊国申书兴杨文香刘国胜
关键词:白菜黑斑病毒素
中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及新命名法的初步研究被引量:54
1996年
在分别含Ht1、Ht2、Ht3和HtN的单基因玉米鉴别寄主上测定了全国玉米各产区的百余份大斑病菌标样。结果表明,按传统方法命名的1号(或称0号)生理小种仍然是优势小种,占供试菌株的73.0%;2号(1号)生理小种占1.9%。虽然未出现已报道的3号(23号)、4号(23N号)和5号(2N号)小种,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25.1%的未定名的新类群。为克服传统命名方法的局限性及指导抗病育种及品种布局,本文初步提出用毒力频率法分析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分化状况。
刘国胜董金皋邓福友郭爱国张凤国臧漫辉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毒性频率命名法
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温度效应的初步研究被引量:7
1996年
对玉米大斑病菌1号和2号2个小种的4个代表菌株的温度效应研究表明,2个小种在菌丝生长速度、菌丝生长量、孢子产生量以及致病毒素产生量等生物学特性方面的温度效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1号小种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其上述各生物学特性的最适温度分别是25、25、20、20~25℃;而2号小种对温度的要求较1号小种严格,其上述各生物学特性的最适温度分别是20、20、25、15℃。此外还发现在适宜的产孢温度时,2号小种的产孢量极显著地高于1号小种。结论指出,长期以来温度可能是限制2号小种扩展、蔓延的主导因素之一,温度一旦适宜,大斑病菌2号小种会成为优势小种,并迅速导致Ht_1基因玉米的抗性丧失。
董金皋邓福友王春芬刘国胜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温度效应
玉米单倍体胚性细胞无性系抗大、小斑病性与过氧化物酶活性关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1991年
本研究在亚致死浓度的选择压力下,分别用玉米大、小斑菌毒素筛选玉米单倍体胚性细胞无性系,获得了抗性细胞团。然后用毒素及病菌孢子处理,初步阐明了抗病性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关系,为玉米单倍体愈伤组织抗病性鉴定提供了生化依据。
刘国胜邹玉华黄梧芳母秋华
关键词:玉米过氧化物酶
河北省小麦品种(系)与河北省小麦白粉菌相互作用初报被引量:3
1991年
在国家“六五”和“七五”期间,河北农大植保系锈病组利用生物间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先后研究了河北、北京、新疆、甘肃、陕西、山东和山西等省(市)的小麦品种与本省小麦叶诱菌的相互作用。
郭爱国刘国胜张凤国朱之堉王贺军张书敏
关键词:小麦白粉菌抗病性
玉米小斑病菌致病毒素研究近况被引量:2
1991年
1970年美国玉米小斑病大流行,引起了国际植病学界的极大关注。当时流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对T型雄性不育细胞质(T-cms)玉米高度致病的玉米小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maydis Nisikado & Miyake)T小种成为优势类群。研究发现。
刘国胜黄梧芳
关键词:玉米小斑病致病毒素
几种植物病原真菌致病毒素的初步研究(Ⅰ)被引量:22
1995年
试验明确了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圆斑病,小麦根腐病、赤霉病病菌毒素的基本特性,病原菌培养滤液的致病作用,制备方法,影响毒素作用的因素,稳定性以及评定毒素测定的生物测定方法,为保证毒素作用的隐定性,制定出了一套系统的规范化的毒素制备程序。
康绍兰刘国胜董金泉邓福友张浩黄梧芳
关键词:植物病原真菌毒素
玉米蠕孢类病菌生理分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被引量:5
1993年
玉米上的蠕孢类病茵主要有玉米大斑病菌、、玉米小斑病菌和玉米园斑病菌。本文对上述3种病菌生理小种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评述,指出了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指导当前生产中的抗病育种工作。
刘国胜
关键词:玉米
共2页<12>
聚类工具0